蒋兆和与徐悲鸿、林风眠是20世纪中国画改革三大家。在改造中国传统人物画方面,蒋兆和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在画中表现下层人物的艰苦,形成“满纸穷相”。
提起蒋兆和,我们最常见到的是这样一段评价:他被称为20世纪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的一代宗师,他在传统中国画的基础上融合西画之长,创造性的拓展了中国水墨人物画的技巧,其造型之精谨,表现人物内心世界之深刻,在中国人物画史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1932年淞沪抗战时期,在上海发行的蒋兆和作《蔡廷锴画像》宣传品
作为一名水墨人物画的宗师级人物,蒋兆和的处女作并不是中国画而是油画。1904年,蒋兆和出生于四川泸州一败落的书香世家,幼年随父亲学习诗文、书法,16岁时为了生存不得以只身前往上海谋生。因为自幼对美术感兴趣,蒋兆和就自学了素描、油画,然后到百货公司做橱窗、广告牌、商标、时装等设计,间或创作一些油画作品。
1929年,蒋兆和以油画作品《江边》参加了上海举办的“中国第一届美展”,这件作品画的是上海一个穷困黄包车夫的生活状态。1932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蒋兆和参加了临时青年爱国宣传队,为了宣传抗日,蒋兆和用油画手法为上海十九路军的总指挥蔡廷锴、蒋光鼐做了画像,随后这两张作品被印成画片,被上海军民举着在大街上游行抗日。

1936年,南京中央大学部分老师合影
除了油画,蒋兆和还自学了雕塑,1933年至1935年间,蒋兆和分别为黄震之、齐白石等人创作了雕像。1935年因为战争的原因,蒋兆和没办法在上海美专教书了,这时正好他的一个老乡想让他接替他在北平的画室,于是,1935年,蒋兆和转入北平结束了他在上海的十年生涯。
蒋兆和初入北平的身份是位油画家和雕刻师,但他初次进入人们视野是通过水墨画《卖小吃的老人》,这件作品描绘的是一位重庆街头卖小吃的老人,技法上虽然是以水墨画的形式表现,但素描的痕迹非常重。随后,蒋兆和又创作了《与阿Q像》《街头叫苦》《卖二胡》《卖紫桐》等作品,创作重心完全转移到了水墨人物画。

1938年的蒋兆和
1937年春蒋兆和返回北平,任京华美术学院教授、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师,并举办个展。1947年受聘于国立北平艺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蒋兆和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曾当选中国美术家协会第2、3届理事,第4届顾问,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第3、4、5、6届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文教委员会委员。艺术家王明明、纪清远、卢沉、马振声、马泉、姚有多、范曾等人都曾师从蒋兆和。

1929年南京中央大学,蒋兆和与徐悲鸿、吴作人、田汉等
结识徐悲鸿前后始末
有人说:徐悲鸿是开拓者,蒋兆和是发展者。了解中国人物画的人都知道中国画现代进程的“徐蒋体系”,其特点是:以传统人物画作品为底版,加上写实油画的造型和色彩等技法来表现现实题材。蒋兆和曾回忆说:“由于徐悲鸿的指点,这个艺术的根本问题才在我的思想上更加明确起来。”蒋兆和的儿子更直言:“没有徐悲鸿就没有蒋兆和。”

1946年,刘凌沧编辑的报纸介绍蒋兆和
1927年,还在上海的蒋兆和认识了刚从巴黎留学回国的徐悲鸿,并将自己的素描、油画拿来让其点评。徐悲鸿对蒋兆和非常赏识,不仅让他住到自己画室,还让蒋碧薇做他的法文老师,推荐其出国留学。虽然最后因为种种原因蒋兆和没能出国,但徐悲鸿关于中国画的改良理论对蒋兆和影响极大,徐悲鸿认为我们可以将西方素描写实观念和手法融入传统中国画,进而达到改造中国画的目的。

大洪水纸本水墨设色,300×270厘米,1947年联合国粮农总部藏
“应该在我们国家多培养画写实的人才,我学西画就是为了发展国画……你的画是从现实生活中来的,走的是写实主义道路,一定要坚持下去,必定有大成就。”虽然当时蒋兆和的主要创作形式是油画,但是徐悲鸿的这番话对蒋兆和的影响不可谓不大。随后,蒋兆和逐渐去掉了画广告画的艳俗之气,开始直面现实生活,并坚定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向。

白居易诗意123×68cm 1980年
《流民图》获好评也曾惹争议
《流民图》是蒋兆和先生最重要的的代表作,从1941年开始构思,至1943年完成,该作品高2米、长约26米,表现逃难群众悲惨的生活。在画面中,蒋兆和塑造了一百多个无家可归的、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形象,与真人等大。构图多为半身特写,重个性刻画,使形象有呼之欲出之感。笔墨侧重悲怆氛围,烘染愤慨情绪的宣泄,缩短了艺术形象与观众间的距离,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成为“为民写真”的现实主义杰作。

流民图纸本水墨设色,200×1400cm,1943年中国美术馆藏
陈丹青认为,谈论《流民图》,是一份困难。这困难,并不因其语义复杂,而在极度单纯的说服力。就绘画的绝对价值而言——“绝对”一词,似嫌言重——《流民图》的说服力很难在本土作品中寻获等量齐观的例,惟在欧洲经典中,可资观照——这幅画所投射的绝望、悲剧性、死亡感,如圣经的片断,直追中世纪晚期及文艺复兴初期的宗教壁画;逾百位画面人物的组合纠结而能各在其位、各呈其态,便在欧陆亦属一流;画中每一人物的面相、种姓、神态、气质,高度准确——不是“准确”,而是“如其所是”——堪与委拉斯凯支的《侏儒》系列、伦勃朗的自画像相媲美;而《流民图》的道德力量、心理深度、历史分量,与列宾、苏利科夫、珂罗惠支,同属一支;整幅长卷从容而深沉的叙述性,令我想起托尔斯泰的《复活》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被侮辱被损害的人;论及一位艺术家在沦陷期间所能做出的强悍回应,《流民图》超过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而《流民图》成稿期间的政治语境,远较《格尔尼卡》危险而艰难。

1942学生许多为蒋兆和的流民图做模特儿
1957年,《流民图》赴苏联展出,获高度评价,苏联美术科学院主席A.格拉西莫夫认为放在世界博物馆也是头等历史名作,蒋兆和被誉为中国的伦勃朗,苏联美术史家A.切戈达也夫评此为“真正崇高的艺术创作……它的热烈而积极的人道精神的感化作用是无比强烈和高贵的”。

1979年蒋兆和画室
1959年,《流民图》曾在中国革命博物馆陈列。“文化大革命”期间,蒋兆和被诬为“大汉奸”、“反共画家”,《流民图》被批判为配合“反共宣传”需要,“在殷同的直接授意下”“炮制出来的反共卖国的大毒草”。

毛主席在麦田57×72cm 1954年
直到1979年9月,中央美术学院领导小组做出结论并报中共文化部党组批准,肯定“《流民图》是一幅现实主义的爱国主义的作品……创作这幅作品,曾得到大汉奸殷同的资助,但创作构思及主题与殷同无关。展出《流民图》之前,在北平《实报》上发表了《我的画展略述》,据蒋称,是为了展出《流民图》不得不答应的条件,文章经当局修改,未经本人看过。工宣队把蒋兆和的《流民图》定为汉奸作品是错误的,应予以推倒。”自此,《流民图》被广泛认可,评价益高。沈鹏认为,它“是一个诚实的画家的血泪结晶”,“作为不朽历史的见证和血泪的诗史,将发挥长久的、不可磨灭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王琦认为,《流民图》“是当代中国人物画的不朽之作”。
知我者不多,爱我者尤少,识吾画者皆天下之穷人,唯我所同情者,乃道旁之饿殍。(蒋兆和1940年)

1958年,蒋兆和画壁报

学习毛主席著作(春光明媚) 109×79cm 1961年

给爷爷读报97×80cm 1952年

学写字46×63cm 1978年

七条鱼40×68cm 1979年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