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李氏祖先中,比李超还早的李慥也是制墨高手。据说北宋末年王景源有一笏古墨,是他家祖传之物,墨背上写着:“唐水部员外郎李慥造。”黎介然看见这笏墨,想用一块好的端石砚做交换。王景源舍不得给,过了好久才交易成功。北宋灭亡后,有一回王景源携砚追随流亡的南宋朝庭,有人想花五万钱买这块砚,王景源不答应,估计他还一直在心疼他的那块李慥墨。
采松
造窑
这也难怪了,因为李氏古墨本来就是随着时间推移而越来越少。一开始,也只有皇帝才有资本把它当礼物赐给大臣,后来连皇帝也给不起了,存货越来越少,皇帝也只好捂紧口袋。到南宋李氏墨就更金贵,到了黄金易得,珪墨难求的地步。即使是当时的制墨名家,也少有见到。据说潘谷有一回看到李廷珪墨,倒头就拜。所以,但凡有所得者,一般情况下是不会轻易出手的。
发火
取煤
有了好墨作标竿,蔡襄在试用完新墨后也可以给制墨者提供不少建议,所以制墨者愿意与他交往,这往往也使得蔡襄囊中的各式藏品越来越多。有时碰到不错的,他也会送给好朋友们一起享用。他50岁那年,给欧阳修送了一些墨。欧阳修说:“东西是好东西,很难得,但是你给我的比别人少两根。我平时寂寞的时候就靠玩弄笔墨过日子,墨是不嫌多的。我说多了,你不要嫌弃,咱们见面聊!”如此,蔡襄的余墨还是挺多的。不过,相比稍后藏有几百斤墨的司马光和数百挺墨的苏轼来说,应该也算少的。
和制
入灰
到晚年,蔡襄已经收藏了李氏四代五个人的墨,这五个人是李超、李庭珪、李庭宽、李承晏、李文。其中庭珪、庭宽是兄弟,庭宽、承晏是父子。对于这些珍贵的藏品,他除了准备将实物传给后代外,还准备用上好的澄心堂纸来书写各种书体,以作为留给子孙后代可以传习的遗产。
出灰
磨试
李孝美在《墨谱法式》中还用图画的形式记载了制墨的八道工序,每个环节都一目了然。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