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鲁(1919年~1982年),“长安画派”的一面旗帜,最为耀眼、最具个性的一代画家。他以生命的磨砺与实践成就了他视为至高无上的艺术真诚和人格真诚。他那富于独创性的风格,以及对生活感受的新颖性和敏锐性生创作了许多冷峻犀利的花卉、刀砍斧凿的山水和书法,倔强耿介、狂歌当哭,令人惊心动魄。
他备受折磨过早天折的生命悲剧,他挺然独立慷慨悲歌的后期作品,都对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极其深刻的启示。著名的中国美学理论家王朝闻曾经说过:“我对石鲁短促又悠长的一生的理解,仍然认为他对艺术以至人生的意义,是持久永不止息的。”
对于中国画笔墨的表现性,石鲁认为传统的笔墨技法和程式是源,要学习,因为任何创造都不是凭空而来的。但学习不是局限于某家某派的模仿,要“真正追本求源,不仅是各家继承的演变,更重要的是了解整个中国绘画传统的规律。”
石鲁认为,今天的画家在用中国传统笔墨表现这个时代特定的新内容时,就必须创造出一套与表现画家主体情感和意境相适应的新技法、新程式。继承和创新是一个既矛盾又统一的整体,是相辅相成的。
石鲁先生所表现的黄土高原作品,方法没有固定模式。总是视对象的不同、意境的不同、感受的不同,而用笔用墨用色都不同。表现方法变化多,更完美地把黄土高原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他说:“我的作品到底该是什么,总是要按照内容和自己的审美兴趣、个性要求,来创造一种恰当的表现形式。形式不能是外加的。为了适合自己的全部感情,就会追求一种全新的形式。”
“特定的内容要求相应的形式。这种形式属于这个内容,穿别人的鞋总是不合脚板。我要有我法,但我法又要与古法的一般性规律特点相通,也就是要符合艺术形式美的法则。”
当《东方欲晓》还在构思阶段,石鲁先生曾写过一首诗:“长宵漫漫绝豸虫,不谢红花兴正浓。银钩铁划书天地,刺破东方一线红。”本想把它题到画上,画完成之后,觉得没有必要用题诗对画作补充说明。也许是绘画趋向艺术本体的观念转变,是对形象自身内涵的觉悟,使造型艺术的形象从手段上升为目的。
来源:微水墨艺术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