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镜汀(1904—1972),原名熙曾,祖籍浙江绍兴,生于北京,自幼便与书画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一生,如同他笔下的山水,既有江南的温婉细腻,又有北方的雄浑壮阔,兼融南北,多法具备,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吴镜汀的绘画之路,始于对清初“四王”之一王石谷的深入研习。王石谷的山水画,以其精谨的笔墨和深厚的传统功力著称,这对吴镜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近代画家金拱北的指导下,吴镜汀更是吸取了丰富的传统技法,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基础。1918年,他加入了新成立的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在蔡元培“循思想自由原则,兼容并包”的理念熏陶下,吴镜汀得以接触并吸收各种画种和艺术思潮,视野得以极大拓宽。
1920年,吴镜汀正式成为中国画学研究会的一员,这标志着他正式步入了中国山水画的主流圈层。在画会中,他得到了贺履之、俞涤凡、萧谦中等名师的悉心指导,沿着由“四王”入手,间接上溯宋元各家的轨迹,不断研习,技艺日益精进。他的临摹作品几乎可以乱真,在画会第二年的成绩展览上便引起了众人的瞩目。这一时期,吴镜汀的作品多以细笔设色为主,综合运用古人画法,结合自己的体悟,逐渐形成了清劲有力的画风。
吴镜汀的山水画,既有南宗的温润细腻,又有北宗的雄浑大气,兼融南北之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画面,有的精谨入微,每一笔都透露出深厚的功力;有的则洒脱不羁,气度雍容,展现出画家深厚的绘画修养。无论是描绘江南水乡的温婉,还是展现北方山川的壮阔,吴镜汀都能信手拈来,游刃有余。
新中国成立后,吴镜汀积极响应党的文艺方针,走向生活,遍游名山大川,以写生求变化。他后期的作品,更加注重场景气氛的刻画,笔墨着色上更加绚丽悦目。有时用没骨法,有时用泥金勾勒、金碧罩染,别有一种韵致。这种新的探索,虽然仍在传统笔墨的范围之内,但更倾向于色彩的运用,使得他的山水画更加生动鲜活,富有时代气息。
吴镜汀的代表作众多,每一幅都是他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艺术再现。《秦岭》、《黄山人字瀑》等作品,以其宏大的气势和精妙的笔墨,展现了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景色。《秦岭工地》、《华山图》等则是他新中国成立后,深入生活、写生创作的佳作,不仅记录了时代的变迁,更融入了画家对新生活的感受和新的情怀。《峨眉积雪》等没骨山水作品,更是他晚年艺术探索的结晶,展现了他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巧妙融合。
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