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解先生1936年出生于江苏泰兴,乃当代书法重镇草圣之一高二适之弟子,封老受二适先生亲炙有年。据封老回忆,当年二适对其云,古有书秘不传之习。而二适先生则不然,将书道中用笔之秘绝要领均传教于封解先生,更教导书道之为人应是:不求人知,不要深怕人不知。务要埋头求知识。封老静心悟到,积年苦习,笔耕不辍,终大器晚成。二圣之法揉和得体,既有乃师之狂放严谨,亦具“散圣”之疏朗秀逸,流畅中见骨力,绵长中见遒劲,神韵飞动,人书具老。方家谓之绵里藏针,形成独自风格。20多年前之书作:30米长卷“长恨歌”,六小时一气呵成,规模恢弘,气势壮丽,雄浑厚重,人誉神来之笔。犹奇者,偶得千古绝笔,诗人方祖歧上将见之,赞不绝口,为之作跋。近年所书13米长卷“千字文”。耗四个半小时,趣味天成,气势恢宏。两件长卷,在当代书界,实属罕见。抱石先生常配“往往酒后”闲章一枚。封老雅兴亦如此类,更治“无酒不书”
“半斤酒后书”闲章各一枚,每每伴以小酒,趁着酒酣,行云流水,淋漓而就。
封解先生长年“躲进小楼”,人咸以为怪,实则安贫乐道以却俗务也。方祖歧将军闻之,特为题“穷乐斋”一匾。斋中藏书数千册。封老20年杜门不出,为探索草书艺术发展上二千多年未解之谜的课题“草书艺术起源”。博览群书,知难而进,不落窠臼。以封老原有的水平与其客观上的局限条件,而所研究课题起点之高,难度之大,索求之苦,为常人所难想到。上下求索,左右碰撞,几十年如一日,刻苦攻关,突破了一个个难题。“草书艺术起源”付梓面世。填补书法研究空白两项。为北大、复旦、南大、北师大、南师大等及南京图书馆收藏。
封老在研究“草书艺术起源”的过程中,态度严谨,不回避问题,不人云亦云。而是重新考证,因此纠正了书论史上的很多错误观点和结论。诸如:隶书的产生历史背景问题,最初见之于汉书艺文志的记载:“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
现在根据中国文字发展(殷以后)的真实史料,可以断言,汉书之论,因历史局限,完全臆断。隶体文字的形成,绝不是偶然的,从殷朝后期(估计)到秦始皇二十六年之后,期间七、八百年,对于热衷于文字草书艺术研究的书法家们,从未停止过探索。在这段时期产生了大量的抗行于篆书的草书文字。无论就认识与实践,出现了动摇篆书根基的势头,预示着草书艺术的发展和文字的发展。将要产生一次飞跃。然而,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就要看历史的发展所提供的机遇了。
隶书其实质,是草书艺术发展的观点与实践推动篆体文字朝向提高社会功用性,使文字的发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结果,这是隶书产生的重要而带根本性历史背景之一。(专论省略)
关于章草书:它是章草的重要流派之一,自从产生以后,在书法艺术发展史上,有过独特的辉煌时代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在草书领域中,仍具有重要地位,有关其历史,原来并不复杂。它产生于后汉章帝年间,因而得名。其书体则出自当时齐相杜度之手。后来被唐代书论家张怀瓘所著“书断”搞成是非颠倒。致使一千多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张怀瓘在其“书断”云:“案章草者,汉黄门令史游之作也。”“史游即章草之祖也”。直到当代,书法界都以“书断”之论为是,或说因上奏章之字而得名章草等误论。居延汉简中的有关文字,充分地证实了张怀瓘的误论。(专论略)再有草书定义问题:过去由于历史的客观原因,根本就不明白草书产生与发展的真实历史。因此上至后汉书论家赵壹,下至当代一些著名书论家或书法家,都是依据草书之表象作臆断之论述。诸如:“删难省繁,损复为单”(赵壹)。“损之隶草,以崇简易”(索靖)。“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解散隶体而初书之”(张怀)“草书之法,昔人用以趋急速,而务简易,删难简繁,损复为单”(赵构)“有古之省,有篆与隶之首,又有隶与隶合并之省,删繁减复”(高二适)可见二千多年同为一调。现在根据草书艺术产生及发展的史实,证明以往之论均误。(专论略)还“书断”,在唐以后的历史上,直至当代,在书法界具有重要影响,然而,张怀对各种书体的产生所下的“断”言,都是错误的。封老都重新进行了考证,一一予以纠正。
封解先生不仅是具有深厚功底的书法家,而且是颇有建树的书法理论家,封老的经历与成就,证明了著名书法家中国佛教领袖赵朴初先生的预言:“封解同志不懈努力或可继高公衣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