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赏石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由秦汉起,经历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的发展、转折、昌盛及低谷和恢复,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赏石文化,渗透于人类文明进程之中。特别是在明代,普遍应用于文人雅士的造园、文房及绘画之中。古典家具及工艺品部于2021秋拍,征得太湖石、灵璧石、英石、崂山绿、鲁石等各类文人赏石,分布在《清隽明朗-明清古典家具精品》、《案上云烟-文房雅玩》、《屏间雅赏-文房珍玩》三大专场中,敬请关注。
Lot 5067
清早期
英石横峰山子
L:31 cm
此山子英石制,石表嶙峋,青灰色,形若横列峰峦,分左右二峰。一山势若卷云,正面有数枚岩块隆起,间有沟壑凹坑,如悬崖欲坠,奇险磅礴。一峰更显峭拔,山体拔地直上,顶有错落的山尖,有斧劈之意,山腰处有狭长坑,如藏神仙洞府,曲径通幽。两峰之间夹有沟壑,恰露白色石脉一道,仿佛清流出山,或激湍飞雪,雄浑中又有奇秀灵气,望去似宋人画境。
承原配红木底座,承石处木瘤凹凸,与山石之嶙峋相呼应,又起一道婉转飘逸的荷叶边,势若流水,山形水意气韵生动。底承如意六足,与座上浮雕的如意相映成趣。此石形态清奇磅礴,器座亦极精工巧思,天然与人工互为映衬增色,相得益彰,不可多得。
Lot 5068
明
黟县青山子
H:204 cm
黟县地处黄山山脉之中,所出青石得山川钟灵毓秀之气,坚韧细密。
此石为黟县青,高而瘦峭,得若蛟龙腾渊青云直上,又似玉树琼枝光华照人。其波磔褶皱变化奇丽,气势灵动。石底窄而有窍,体势轻盈欲飞,其上波折迭起,腾挪翻转,恰似窄纸之上醉书狂草,气脉连贯溢出左右。石体孔洞颇多,或有相贯通如隧者,或有孤悬如星月者,玩味之间令人遐思无限。
带原配白石盆座,更添奇崛之意,也在视觉上拔高了山子的观赏角度。石盆状如方斗,除盆底足处刻卷云纹外,别无装饰,以光素皎洁映衬山石之变化奇幻,可谓得宜。
Lot 5069
清中期
文石立峰山子
L:21 cm
此石形态浑厚饱满,状若团云相聚,顶部涌出两平头峰,状如天然台,两峰顶部中间有一贯通的沟壑,凹陷之势平缓,不破厚重之气。整石隆起凹陷之处皆转折圆润,凸起处久经摩挲,形成光润的包浆,更增敦厚之气。石表白线纵横交错,如刀劈锥凿,有风刀霜剑、金石砥砺之意味,苍古峥嵘。此石韵味厚重朴拙而灵气内蕴,以一石之微而具山峦风云之沧桑变幻,小中见大,缩得山川形影于几案之间。
底配硬木座,随石形而作,边沿蜿蜒起伏如水波,底有小足,形态简朴,不加穿凿,以呼应文石厚重之味。
Lot 5104
明
“镂云峰”太湖石山子
L:146 cm
此件太湖石山子,孔穴丛生、嵌空玲珑,孔洞钩连贯通,有“疏风透月”之感,取名“镂云峰”,云石变幻。其底平而宽,其上则团团涌起,若截来云根。石体久经波淘水侵,石心销蚀殆尽,而坚密处犹存,若龙骨,似珊瑚,疏朗空落,虚实相生。山体中空,周围石壁错落变化,仿佛仙人洞府,曲径通幽。孔洞或大或小,或如圆月,或似菩提,有一巨孔周边石体仅存一线,若山谷间虹桥高悬,又似危崖上玉柯孤生。石色灰白,面面可观,可谓质、色、纹、形皆备,尽显太湖石“瘦、皱、漏、透”之经典特征。其尺寸较大,可作假山石用,清透富雅趣,圆融灵动,观之神思悠远。
太湖奇石自古即为士大夫珍赏,《旧唐书白居易传》:载其“罢苏州刺史时,得太湖石五,白莲、折腰菱、青板舫以归。”宋杜绾《云林石谱·太湖石》云:“平江府太湖石,产洞庭水中。性坚而润,有嵌空穿眼宛转险怪势。”此山子形态多穿空,玲珑奇异,即所谓“嵌空穿眼宛转险怪”者。其气势神韵,又恰合白居易《太湖石》诗意:“才高八九尺,势若千万寻。嵌空华阳洞,重叠匡山岑。邈矣仙掌迥,呀然剑门深。形质冠今古,气色通晴阴。”
Lot 5105
明
黟县青山子
H:79 cm
山子为峰峦状,黟县青石,玲珑奇绝。石脚平阔,双峰环抱相拥,峰峦耸起之处若波涛云海,千岩万转,变幻不定。依山势修凿道路、桥栏、人物,宛然一幅可观可游的山水小景。双峰环抱之中,又涌起一高岭,中阔而上下尖狭,山峦石笋丛聚,浅色石脉条条垂落,若玉泉流泄,更有孔窍数处,更增幽玄之意,仿佛蓬莱方壶之海岛仙山,漂浮云霭之中,忽被疾风吹动,移落人间。
此石位置、形态皆十分美妙,可四面绕行观赏,移步换景,宛然如画,虽由人造,宛如天开。
Lot 5159
清早期
钱大昕铭昆丘赏石
H:22.5 cm
此石名为“昆丘”,形态傲立,轮廓跌宕多姿,石体孔洞相连,天然成趣。细观山之峭拔,石之嶙岣,靡不毕具,望之如米家云山,意趣盎然。原配底座,题刻隶书“昆丘”,行书“此石得于鹿城玉峰山马鞍山中,举世独夺巧石也。嘉定钱大昕。”印文:竹汀。
钱大昕(1728-1804),清代史学家、汉学家。字晓征,一字辛楣,号竹汀。汉族,江苏嘉定(今上海嘉定人)。钱大昕是中国十八世纪最为渊博和专精的学术大师,他在生前就已是饮誉海内的著名学者,不专治一经,而无经不通;不专攻一艺,而无艺不习。其论《易》先后天之说,其说多散见于《潜研堂文集》和《十驾斋养新录》中。另着有《二十二史考异》、《元诗纪事》、《潜研堂金石文跋尾》、《恒言录》等三十多种。王昶、段玉裁、王引之、凌廷堪、阮元、江藩等著名学者都给予他极高的评价,公推钱氏为“一代儒宗”。
Lot 5160
清早期
崂山绿石立峰大山子
H:85.5 cm
山子系崂山绿石琢刻而成,山形高耸嵺峭,巍峨千仞,势如斧劈,前后为平整的岩石层面,左右则显露层层肌理构造,层叠堆峦。观之不由频生凭海临风,畅怀抒情之豪迈风度。原配底座。
崂山绿石,又名崂山绿玉,俗称“海底玉”,旧称“劳山石”,产于山东省青岛崂山东麓仰口湾畔,佳者多蕴藏于海滨潮间带。其石色沉绿,体生有结晶,可陈设厅堂几案欣赏。宋、元时已有人将其用于案头清供及制作文房用具,明、清两代始即成为名贵观赏石。
Lot 5175
清早期
黄宾虹铭赏石山子
L:25.5 cm
此赏石灵璧石制,形态独特,石质坚实,色泽青润。形制巧成两峰,遥相呼应如,峰峦曲折蜿蜒,表面层层叠叠,褶皱如皴。白岩恰似山峦积雪,气势灵动,置于书斋案头,顿时生色,予人无限遐思。原配红木底座,隶书镌刻“晓天积雪”,行书“石芝室主人藏”,印文:西宾。
黄宾虹(1865-1955),中国近代山水画画家,生于浙江金华。早年拥护辛亥革命,后在上海、北京、杭州等地美术院校任教,并担任书局编辑多年。任商务印书馆美术部主任,上海博物馆董事、故宫古物鉴定委员,国立暨南大学艺术系教授,杭州国立艺专教授,国立北平师范学院讲师等职。能诗文、书法,兼长金石文字、篆刻等艺术。对于画论与画史均有研究,见解精辟。其画风与丰富多变的笔墨,蕴涵着深刻的民族文化精神与自然内美的美学取向。作品语言形式高度抽象化,为中国笔墨之集大成者。
黄宾虹也是一位资深的赏石爱好者,《黄宾虹年谱》民国26年5月5日部分记载:“上午购得宋坑黄皮灵璧石,甚自珍。”而下面还有一段小字:“新获宋坑黄皮灵璧一拳,天然丘壑,极透瘦皱之妙,其音铿铿,自比宋人之宝燕石无以逾之,燕玉非实事,或旧谣者作谈柄,供嗢噱耳。”一方面,灵璧石中的佳品的确形态动人,另一方面或许是其来自安徽,有着一份同乡之情,宾翁对这块赏石不吝赞美。此外,其书斋案头更是不乏赏石点缀。
Lot 5176
清早期
英石立峰山子
H:31.5 cm
此石石体如烟波出岫,峰峦富于变化,表面褶皱曲折,节理交错,如江边山川峭壁,峭壁中间又有山岬、洞窟,观之具大山大川气势。镌刻石铭:养云峰,印文:李。底座顶部有唇形凸隆支撑山峰,周侧有乳突仿佛水石。
《云林石谱》记载英石产地在英州含光和真阳县之间,产于溪水中,“采人就水中度奇巧处凿取”。英石由于开采艰难,体量通常不大,但其峰峦起伏、嵌空穿眼的态势在宋代已极受喜爱。
《洞天清禄集》云“色润者可爱,枯燥者不足贵也”。此件英石体量较大,造型清俊,或藏或露,迂回曲折,甚是别致。
Lot 5231
清中期
灵璧石山子
L:52 cm
此灵璧石卧峰,石表嶙峋肌理,层层叠叠,多处孔洞贯通,另有纹脉缭绕其上,纵横蜿蜒,坚凝而苍劲。石质致密,击之铿锵有声。石色深灰,高突处因包浆而颜色更深。底座随形,以红木制。置于书斋案头,顿时生色。灵璧石产于安徽灵璧县,是中国四大传统观赏石之一。其质坚硬,色彩与纹理富于变化,以危岩嶙峋、山势雄浑、气韵苍古著称于世。
Lot 5234
明
鲁石立峰“青天一柱”山子
H:80 cm
此石一峰凸起高耸,盘拗秀出,状如灵丘之云,造型有凌空出蚰之势。恰如白居易所写:“……忽疑天上落,不似人间有。”底座配置古雅,与山石相应成章。
Lot 5242
清早期
“七峰草亭”款英石立峰山子
H:66 cm
此山子为英石立峰,形体修长峻峭,如孤山特秀,云霭生于岩崖。山体自山脚拔起直上,有冲霄腾云之势,中部又微微回旋扭动,气韵流转,中部有侧峰平出,成斜倚垂落之姿,若高士醉后行吟,玉山将倾,倍增倜傥风流。石表褶皱深密,数处凹洼成穴,仿佛仙山洞府,引人遐思。石上有刻字两处,一为“皱云”署“佩兮”款,仿摩崖石刻样式,更增卧游山川之趣。一为“七峰草堂”篆书印,为此石来历之关键。
“佩兮”是清代诗人马曰璐(1701-1761)的字,马曰璐与其兄马曰琯名重一时,号称“扬州二马”。好学、工诗、喜结客,是当时扬州重要的“艺术赞助人”。家有小玲珑山馆,富藏书,常与名士作诗画之会。小玲珑山馆有多处景观,“七峰草堂”可追溯至小玲珑山馆中的七峰亭,为藏奇石秀峰的斋号。汪士慎投奔后,马氏兄弟将七峰亭改造为七峰草堂,供汪士慎和家人居住。汪士慎由此以“七峰草堂”为堂号,并治“七峰草堂”印,屡见于其传世书画中。此“皱云”石或为三百余年来世间仅见具马氏兄弟刻铭的奇峰,且应为与汪士慎合作的佳器。峰石底部经古人修制磨为平底,一为设制此石最佳高度,同时减重,利于案上陈设,故而截下多余石根;二为易于平底处操刀镌刻“七峰草亭”石铭图章款。
Lot 5258
清早期
灵璧石横峰山子
L:42 cm
此赏石灵璧石制,形态独特,石质坚密清润,造型上取自然之态,表面纵横嶙峋,层层叠叠,褶皱如皴,文秀雅致,灵动而不失气韵,予人无限遐思,置于书斋案头,顿时生色。下承原配红木双层座。《诗经》中有描绘壮美山河的诗,云“泰山岩岩,鲁邦所詹。菘高雄岳,骏极于天”。文人将山水神格化,山石随之也成为文人士大夫钟爱之雅物,常从静观自得的生活中体会到山水的美感。
Lot 5260
清早期
英石立峰山子
H:29.3 cm
立峰之势险峻,上腴下瘦,造型生动、活泼,别致独特。其色青灰,石质细密,温润苍翠,石表遍布沟壑和涡陷,纹脉缭绕其上,纵横蜿蜒。英石产于溪水中,因开采艰难,体量通常不大,但其峰峦起伏之动态在宋代已极受喜爱。此形式新颖者,不失为一件几案奇玩。底承木座。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