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何香凝美术馆主办,如意画廊协办的“生活态度——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教师作品展”于2009年1月17日下午3:30在基于以创作表达某种生活态度的构想,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特组织了这次教师作品展。参展者包括11名在职教师和2名特聘教授,作品涵盖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多种媒材。该系以“学术独立,思想自由”为研究与教学的重要理念之一,教师们的创作也力图保有独立与自由的精神品格。展示的风景、人物、静物以及花鸟草虫,或深描实写,或简笔勾勒,或取局部意象,或信笔涂抹,均力求呈现自身的心性与志趣;既含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之意,又不乏随性驱遣、悠然自得之趣。 众所周知,美术史,作为人文学科中的科目,它要求从业者具备相关理论素养的同时,还要拥有赏鉴那丰富的视觉宝库的经验和能力,以此才能对那些人类的审美创造物作出恰当的解释和历史的分析。美术史系的教师们就是以这一学科的研究与知识传授为职志的人群,其生活的极大部分与这些视觉作品和相关的人文典籍的阅读有关,在放飞思想的翅膀的同时,他们也不禁跃跃欲试,操起画笔勾画起心中的视觉图像。实际上,这个群体本身就汇集着具有美术创作的专业基础转而进入美术史学领域和文史专业出身涉猎美术的不同类型,他们与美术创作紧密相连,但多数人只是将之视为自身专业之余的一项副业。他们的创作不用背负作为专职艺术家所面临的创新的焦虑、展示方式的变革、传播的效应等方面的压力。创作更多的是其生活的一种调剂,其中映射着他们对艺术与生活的趣味和态度。 以往,美术史系的教师们较多承担的是美术作品的阐释和策划者的角色,此次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教师以美术创作的方式向大家展示,不是要应和一下所谓“理论家画画”的旧理和新尚,而是给外界,也给自身提供一次审视这个群体征貌另一面的机会。
参展艺术家合照
左一广东美术馆馆长黄墴生,右一李公明
会场
黄专《金刚经》丝网印刷66×87cm2005年
李公明《溪流图》纸本水墨96×90cm2009年
参展者感言 绘画之于我,就如马赛尔?普鲁斯特笔下的“小玛德莱点心”。同时,它也是精神世界的过滤器,滤除了所有的苦闷和惶惑,只留下美好供我自赏。——李行远
我画故我在,因为绘画对于我而言是另一种武器。艺术不是风花雪月,尽管我有时也画风、荷、山溪—— 风卷红旗、荷尽犹有擎雨盖、万山不许一溪奔。绘画向敌人头上砍去。——李公明
作为长期从事美术研究与教学的老师来说,美术创作不是他们的强项,但却是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创作,可以更深入了解古往今来的画家们在用笔、用墨及书画意境上的切身体会。中国传统文人画,都是非专业的笔情墨趣,是诗文辞赋之外的闲情逸致,是文人余事性精神生活的象征。这次展览,正是这种专业之外的“余事性”集锦,是美术史系老师们专业课程的延伸。这些作品,有的是专业水准,有的只是意笔草草,甚至还显得有些稚嫩,但无论如何,这是专业学者们不为人所熟知的另一面的真实反映,是其艺术精神通过画笔的自然流露。这个展览无疑是具有开拓性的。——朱万章去年冬天,在一个充满岭南水乡特色的地方,我完成了这一批风景作品。 习惯了常年和理论为伴的生活,突然安静下来,面对一块空白的画布,心中有不计其数的美术史经典作品砸了下来,一时间豪情满怀,好像任何一种图式皆可在这块画布上凝聚成经典;倏忽间好像又空荡无所依,沮丧地发现这些都不过是别人的躯壳。 画第一笔开始,躯体的某一个冷却很久的部位开始回暖,二十年前写生时的记忆重新在方寸之间被唤醒。直到最后一笔的收尾才发现,其实,画画可以被拆成各个部分进行研究,但它始终是一个整体,一个无法用理论来解释清楚的行为。它只能被体验,不能被言说。 对,画画就是画画,是一种习惯性的喜好,是一种生活态度。 这个题目很好很强大。——吴杨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