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墨三十年——上海美术家协会海墨中国画工作委员会第三届书画展》即将在上海图书馆揭幕。三十年来,画会以严谨的创作态度,鲜明的创作个性,继承、弘扬海上画派的创作宗旨,日益引起美术界的广泛瞩目。
三十年前的1978年8月,由富华、钱行健、韩天衡,龚继先、唐逸览、陈世中、应鹤光等14位中青年花鸟画家发起成立了海墨画社,同年12月,假豫园得月楼召开成立大会。画社聘请老一辈名家刘海粟、谢稚柳、唐云任顾问,王个簃任名誉社长,公推富华为社长,刘海粟还为画社书写了社名。取名“海墨”,就是继承、弘扬海上画派笔墨画风的意思。这是解放后上海最早成立的民间艺术社团。
海墨画社坚持学术研究与创作实践并重。富华、蔡耕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编辑出版了《虚谷画册》《江寒汀百鸟图册》《任伯年扇册》《蒲作英画册》等书,发表了大量研究论文。他们两人还自费五下苏州光福,寻找到了泯灭已久的虚谷墓地,重新树碑,建立虚谷纪念室,请著名雕塑家严孟塑像,从而为中国绘画史作出了贡献。
开展艺术交流与创作交流,是画会另一项重大活动。他们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在市内外举办各种画展,以画会友。如1978年应广西党政领导之邀的赴柳州书画交流之行,1980年引起社会轰动的《赵丹书画展》,规模最大的上海展览馆1983年《庆祝上海解放35周年书画展》,1983年为扶持青年画家而举办的《十二女青年画展》(时称“海墨十二金钗”)等。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画家的艺术水平,增强了凝聚力,也扩大了画社的社会影响。2000年,上海市有关方面决定,海墨画社更名为上海市美术家协会海墨中国画工作委员会,归口由上海美协管理。画会也选出了新一届领导班子,在应鹤光会长带领下,一批中年书画家挑起了画会的大梁。
薪火相传,与时俱进。海墨画会30年的发展,从一个侧面见证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他们在新世纪里,续写着新的篇章。他们遵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原则,不断组织会员赴雁荡山、三清山、太行山、西双版纳等地进行采风写生,回来后举办写生汇报展。最近在江苏溧阳的天目湖畔建立海墨写生基地,使这一活动更加固定化了。
画会还发扬了海派画家奉献社会的优良传统,几年来为东亚运动会、奥运会、抗洪救灾、赈济汶川大地震,以及各项慈善事业举行了多次书画捐献义卖活动,发动会员参加。现在更着手集资,打算为贫困地区建造海墨希望小学。画家们表示,作为人民艺术家,让艺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作奉献,乃是义不容辞的义务。
(责任编辑:中国书画网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