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前的一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改变了整整一代莘莘学子的命运,其中就包括后来成名的画家陈丹青、许江、何多苓等人。北大荒走出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知青画家,也是中国美术界引人瞩目的画坛“现象”。昨日,“青春叙事·知青油画邀请展”在上海美术馆开幕,展出了40位成名画家当年知青年代的100多幅画作。
开幕式上,知青们齐聚一堂,热情不减当年,如同一场盛宴。中国画院院长许江表示:“那是一段特殊、坎坷的岁月,那是一代人的共同记忆。现在,很多人对知青题材恶搞,他们不能理解当时知青的生活状态和感情,那是血与泪的代价,是1400万人的青春岁月,是不容许被嬉游的。”
陈丹青:岁月成全了画笔
1968年,15岁的陈丹青和同伴挤在启动的列车上,从此开始知青生涯。昨日,当开幕式上阵阵火车汽笛声再次响起时,当年一幕仿佛就在眼前,令在场知青无不动容。“开幕式上我们都会开颜嬉笑佯装年轻,”陈丹青说:“而墙上大部分作品画在三四十年前,向今天展示当年的种种热情、荒谬,还有百分之百的真挚。”
一幅小小的油画自画像令人啧啧惊叹,陈丹青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画技就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陈丹青回忆,“我们会画几笔的,当时全都有幸被‘美术学习班’召集,每人一块大画布,各自逞能。”
许多知青画家都有过画宣传画的经历,他们会借此免费获得大量油画材料,供日后没有宣传画可画的日子里自由发挥。陈丹青说:“我从初中14岁开始画宣传画,直到下乡,画了一百多张。那种油画颜料都是公家免费买的,我一直用到出国时还有。”
徐纯中:绘画改变了我的命运
昨日,当知青们看到当年的宣传画《向革命青年的榜样金训华学习》时,显得非常激动,很多人告诉记者,这幅画在当年的影响力不亚于《毛主席去安源》。
不过,昨日展厅里呈现的作品其实并非当年的原作,而是原作者徐纯中为了这次大展重新复制的。“这幅画原本是水粉画,只有现在这幅油画大约四分之一的大小。”徐纯中说:“为了便于展览,我特意放大以油画复制。只是当年这幅作品是我和陈逸飞一起画的,如今却只能由我一人代笔完成了。”
说起这幅被视为红色经典的作品,徐纯中感慨不已:“我画的那年正巧和知青金训华同岁,他22岁就牺牲了,我感觉很伟大。这幅作品的诞生也改变了我的命运。”当年,徐纯中和陈逸飞关在小房间里,激动地连续画了三个晚上。
“在创作中,陈逸飞给予了不少好建议。”徐纯中回忆道:“原本画中金训华举起的手指是并拢的,在陈逸飞的建议下,才成为现在微微分开的样子,这也是处于美观考虑;而在颜色方面,金训华的衣服原本是浅蓝色,但是陈逸飞说衣料浸在水里不可能是浅色,于是改为了深蓝色。”虽然这些只是点点滴滴,却体现了画家在创作中力求真实与审美,这与当时很多夸大事实、程式化的创作截然不同,这也是它能在今天依然成为经典的原因所在。
(责任编辑:中国书画网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