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一件瓷器的真伪,一般会从釉、器型、纹饰、烧造方法等传统方面进行辨别。 但是瓷器涉及的窑口众多,每个时代的东西风格各异,造假手段又层出不穷,让很多人对陶瓷鉴定的感觉都是雾里看花一般。

然而万变不离其宗,造假的手段再高超,也是在短时间内批量生产的。 瓷器上最自然的、经过岁月打磨的使用痕迹和工艺痕迹以及出土痕迹是仿造不出来的。 所以,古瓷鉴赏的终极秘诀就是两个字: 自然!

明永乐 青花缠枝花卉纹花口盘,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使用痕迹
许多古瓷是日常用器,由于经过长期的使用,器物的底足、内心和器身都有自然的磨损痕迹。 特别是底足的磨损痕迹,由于是放在桌子等木器上多次缓慢磨损,底足用手摸时有光滑舒适的感觉。
碗、盘、盆类容器内部的磨损是杂乱无规律的,由于长期使用,釉面有失亮情况。 同时,器身的磨损擦痕也是毫无规律的,星星点点,若隐若现。

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
这种痕迹是传世瓷器最好的见证。 因为凡是流散在民间的东西,它的经历一定非常之坎坷。 这一点有别于故宫里的文物,故宫由于有特定的环境,所以很多文物依然光鲜亮丽。

青花海水龙纹钵,明宣德,故宫博物院藏
常见的使用痕迹的作伪方法:
新仿的古瓷,由于新鲜出炉,未经使用,特别是新仿明清瓷,如不经人为作旧磨损,它的底足和器身都是锃亮崭新的。 这种不作旧的东西,火光刺眼,行内常常称作“贼光”。 为了避免这一点,作假者常常会人为磨损。 一般是用砂轮打磨、用布反复摩擦或把器物底足直接在地板、石板上摩擦。

这种做法磨出的痕迹很明显,往往很刻意,常常弄巧成拙。 凡是看见有在器物足底等不常用的地方出现划痕或划痕处有不明显的突起以及划痕过于规整等不合理的现象时,就值得怀疑。


工艺痕迹
工艺痕迹代表历史时代缩影,应该说是非常复杂和难于搞懂的。 就以元代以前的老窑瓷器为例,里面基本上是不修胎的,自然拉出来的。 在拉的过程中有一厘米左右的螺旋式拉胚痕迹,或深或浅,因器型、窑口、生产地域不同而定。



元代青花云龙纹铺首盖罐,高安市博物馆藏
常见的工艺痕迹的作伪方法:
现在有很多气孔痕迹、褶皱痕迹在一些粗制仿品器物上过于集中,比如拉坯以后就人为制造一些褶皱痕迹或者是气泡痕迹,不是很均匀很自然。 拉坯和炼泥的工艺过程,包括修足的工艺过程很复杂,目前小件器物的现代仿品的底足未见过使用传统工艺的。

宋代建窑天目盏的使用痕迹

出土痕迹
出土痕迹是历代瓷器出土的铁证,最容易量化的就是在土下埋藏的痕迹,也就是土蚀、水蚀的痕迹。 这个痕迹把握起来有很多的困难。 尤其是在北方地区,气候非常干燥,在土里面虽有土蚀、水蚀的现象。 湖南、湖北地下水位高,它水蚀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南方瓷器和北方瓷器的出土痕迹区别在于,南方出土瓷器水渍非常严重,北方出土瓷器土痕要多于水渍,而且碱性土质对釉面的腐蚀程度较大,有时候釉面甚至被土蚀得没有光泽了。


宋代定窑印花纹盘,出土痕迹
常见的出土痕迹的作伪方法:
现在市场上见到的大量瓷器、陶器都以出土自居,几乎让土覆盖得连本来面目都分不出来了。 还有一种是胶粘,无论它是用乳胶、鸡蛋清,或是其他现代化的材料来粘合,都需要一层层地粘,粘完以后阴干,水分自然挥发,挥发以后掸不掉的就永远附着上面。 这种附着的层次是不清晰的。


现代仿的元青花扁瓶
这种土蚀的痕迹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有贴骨的感觉,就是说泥土和瓷胎、瓷釉贴合得非常紧密。 因为任何一件东西埋在地下只要经过几十年以上,没有干扰处于一种全封闭的状态,随着地下水位的升降、时间的沉积,土壤一定是结实的。 如果我们看到瓷器上裹着的土肉眼看上去呈颗粒状,那么这件瓷器是赝品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做旧和假出土
不管现在的造假技术有多先进和高超,成百上千年的时间留下的自然痕迹是作伪者永远也逾越不了的鸿沟,是最本质的区别。
虽说在瓷器收藏时“交学费”在所难免,但能够谨记“自然”这一点,多看多思、少点贪念,低级错误才能少犯、损失才能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