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窑位于今福建德化,故名。作为著名的汉族瓷窑,是福建沿海地区古外销瓷重要产地之一。发现由宋到清历代窑址达一百八十处,重点发掘了屈斗宫、碗坪仑两处窑址。
德化瓷器是汉族陶瓷烧造中的艺术珍品,始于宋代,明代后得到巨大发展。以白瓷塑佛像闻名。其制作细腻,雕刻精美,造型生动,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
德化窑种类繁多,有爵杯、梅花杯、香炉、瓶、壶、碗、洗及瓷塑等,尤以瓷塑最负盛名。瓷塑胎质优异,别有情趣,所塑人物性格鲜明,造型优美,神态逼真,风格洗练,有一种单纯的雕塑美和原材料的质地美。其中,以何朝宗所塑最佳。《福建通志》和<泉州府志>都称其为“善塑瓷像,为僧伽、大士,天下共宝之”。德化窑所制箫笛,明末清初人周亮工在<闽山记>中所称“色莹白,式亦精好,但累百枝,无一二合调者,合则声凄朗,远出竹上。”
德化窑自宋元时起,就始终以市场为导向,以瓷为媒,漂洋过海,把优秀的中国陶瓷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元代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到达泉州港,在游记中提到“并知刺桐城附近有一别城,名称迪云州(音译为德化戴云),制造碗及瓷器,既多且美。”在东南亚,精美实用的德化瓷改变了当地“多以葵叶为碗,不施匕筋,掬而食之”的生活习俗;在欧洲,德化瓷引发了当地的厨房革命,所生产的啤酒杯、碗等,堂而皇之替代了原有的金银厨具,甚至引发了当地仿制德化瓷的热潮;在非洲,基尔瓦岛的大清真寺遗址、苏丹墓地都出土过德化窑瓷,有些还被寺院镶嵌在庙宇建筑或墓柱上作装饰……洁白如玉、精巧雅致的德化白瓷被推为中国白瓷的代表,称之为“中国白”(Blancdechina)。
德化古瓷的外销,在中国制瓷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但是,由于德化瓷大量的产品都是专供外销而特制的,在国内市场和博物馆很难见到,而在国外却大量发现。从遗存的实物看,来样加工古即有之,这类产品是根据客商的需要专门烧制的,都是专门为外国人定制的,极富异域风情。
清代德化白瓷的生产在明代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且清代的白瓷生产,已经改变了明代瓷雕以仙佛和供器为主的局面,而以生产日用器物为主,如八枝四足酒杯、瓶、壶、碗、洗等等,釉由明代的象牙变为白中泛青。德化白瓷产品是我国历代外销瓷的重要品种之一,在海外很有影响,享有“东方艺术”之誉。
早在原始社会,中国人就会制作陶器,烧制陶瓷的窑工,希望窑神福佑禳灾,建窑神庙奉祀。各地奉祀的窑神不同。
宁封子,原为神话人物,是黄帝的陶正,主管制陶,后为道教吸收,民间敬为陶神。
后来又将老子、雷公也作为窑神。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号太上老君。道教信奉者炼丹,尊老子为炉神,窑工也尊老子为窑神。而雷公是司雷之神,窑工供奉雷公为窑神是希望得到自然神的恩惠。(马书田《华夏诸神》)
也有供奉山神、土地、牛、马为窑神。山和土地是烧制陶瓷的原料,窑工要感谢和祈求山神和土地神保佑。牛、马是烧制陶瓷的重要工具,将它们奉为窑神是对劳动工具的崇拜。
泉州德化窑工奉祀窑坊公——林炳为窑神。
北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德化有个叫林炳的拱窑师傅,成功地将小窑拱成大窑,为德化陶瓷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瓷都人把他奉为窑神———窑坊公。
陈丽芳《德化窑神崇拜与祖龙宫·窑坊公传奇》载:林炳,德化浔中镇宝美村枫林人,出生于宋·哲宗时某年五月十六日。时瓷窑窑形体小,烧成率低,林炳立志改窑,三番两次尝试难得成功。祖龙宫玄女显应,现露双乳指点迷津,林炳受到启发,创新双窑,一试成功。德化窑业从此兴盛,后来窑工尊林炳为窑坊公,侍奉于宝美村祖龙宫,每年农历五月十六日在此举行隆重的祭窑神活动。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