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纹在瓷器的装饰中大致可以分为“蝌蚪”云、“弹簧”云、“壬”字云、“卍”字云、“括弧”云、“工”字云、“飘带”云等。
云纹通常会与龙、凤、蝙蝠、海水一起搭配使用,单独使用的情况不多见。最早的云纹图案出现在唐代长沙窑,越窑中也有出现,云纹的构图灵动,布局合理严谨。
“蝌蚪”云
元代如意蝌蚪纹比较常见,元代云纹留有尾巴,像蝌蚪一样,尾巴细长,这种纹饰多装饰在瓶、罐的肩部。元代还出现类似“人”字形的云纹,装饰于瓶、罐腹部居多。
元代如意蝌蚪云纹
明代洪武时期如意蝌蚪纹,如意云纹头部多变化,云纹的尾巴变短变粗;成化、弘治、嘉靖时期的如意云纹作为边饰较多。
明洪武官窑时期如意云或者单独排列,或者作为龙纹的辅助纹饰,单独装饰的多为短脚如意云;洪武时期如意云呈“品”字形排列,永乐、宣德、成化、正德、嘉靖、万历时期都有,嘉靖、万历时期变化较大。如下图所示。
洪武如意蝌蚪纹
“弹簧”云
洪武时期弹簧云开始初见,通常出现在碗、盘的外侧,画有大片的弹簧云纹,线条比较粗,笔画随意,如下图。
洪武弹簧云纹
永乐时期碗的外壁口沿通常也画有大量的弹簧云纹,连绵不断,云纹里有山,下半部分大量露白,线条有力,整个画面显得有点头重脚轻;永乐时期不仅云纹品种丰富,表现手法也出现了创新。
永乐弹簧云纹
空白时期的弹簧云密而多,颜色沉重,有点类似乌云密布,整个画面向下延伸,一般主体纹饰上方多画有弹簧纹,线条细而密,常见于空白期大罐上。
明中期弹簧云开始变得疏朗,线条开始变少,到弘治、正德时期仅仅是隔断作为装饰用。
明中期弹簧云纹
明代晚期的弹簧云出现不多,在嘉靖、万历时期只是作为装饰出现在主体纹饰中。
“壬”字云
成化官窑器物上比较常见,多与其他纹饰相组合,云纹的造型丰富。拿成化青花海水云纹罐为例,其腹部主体纹饰为主体,构图疏朗大方,“壬”字云描绘的细腻,颇有书法中起笔的韵味,蝌蚪形云纹头大尾小,如意云纹云脚飘逸。
康熙官窑壬”字云纹造型比明代规整,纹饰线条走向清晰,以斗彩、色地留白、色地彩绘比较常见。
“壬”字云作为装饰大量流行于嘉靖、万历时期。
宣德壬字云纹
“卍”字云
明永乐出现过“卍”字云纹酱彩碗,云纹呈品字形排列,云头中留有白边,云脚以实笔填绘,纹饰清晰,色彩浓郁。
宣德时期的“卍”字云纹,其典型的特征就是云脚细长飘逸,勾线生动流畅,填色准确,发色有浓有淡,绘画精湛,转折比永乐时期要多。
嘉靖、万历时候比较常见,作为主体纹饰出现在瓷器的画面中。
嘉靖、万历“卍”字云纹
“括弧”云
“括弧”云大量流行于崇祯、顺治、康熙时期,最早开始于明末天启年间。
崇祯时期的云纹不会单独出现,多与人物组合在一起,左右漂浮的长脚括弧云是崇祯云纹的典型特征。
我们要区别开的是崇祯的括弧云和顺治时期的括号云,如下图所示。
“括弧”云纹对比
崇祯括弧云纹与顺治云纹对比
“工”字云
顺治民窑与龙纹相组合的云纹有两种风格,一种是勾轮廓填色留白,一种是块面渲染,前者造型工整,后者表现形式洒脱。“工”字云纹画法为勾线填色留白。
“工”字云
“工”字云在明晚和康熙时期比较少见,在顺治时期较为流行。
“飘带”云
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多见,时代特征明显;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的祥云比较图案化。如下图:
清代云纹对比
一般来说,康熙的飘带云追求云脚的飘逸洒脱,层次繁多而不杂乱,色彩艳丽而不俗气;乾隆时期不仅有彩绘的如意飘带云纹,还出现了凸印云龙纹器物,其精湛的工艺不亚于彩绘;以青花绘画的如意飘带纹,云朵的造型基本一致,层层相叠,虽有云飞浪涌之势,但布局仍然有不足之处。
我们现在给大家总结一下:洪武时期官窑云纹单独使用,多为如意纹、弹簧纹,成“品”字形排列,勾线留白,线条流畅,洪武民窑多为一笔点化;永乐官窑云纹以如意纹为主,呈“品”字排列,云头比较饱满,勾线填白留色,画法写实;天顺时期以弹簧云为主,构图比较疏朗;万历、嘉靖时期以“卍”为主,嘉靖比万历时期的云纹要绘画的细腻;崇祯时期是典型的“括弧云”,当我们看到类似括号的时候我们第一时间要想到崇祯;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云纹往往给我们的感觉是祥云连片,通常是由好几组云纹组成。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