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发源于中国,历来具有制作精湛、外形华美的特点,成为我们茶具、装饰的首选之物。
在我国历史上,涌现了许多技艺精湛的瓷窑,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江西·景德镇
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真宗赵恒下旨,在浮梁县昌南镇办御窑,并改名为“景德镇”。这时景德窑生产的瓷器,质薄光润,白里泛青,雅致悦目,而且已有多种彩施釉和各种彩绘。
据史料记载,宋、元时期景德镇瓷窑已有300多座,颜色釉已占很大的比重。
到了明、清时期,景德镇的颜色釉取众窑之长,“尽人工之巧”,承前启后、造诣极高,创造了钧红、祭红和郎窑红等名贵色釉。
如今景德镇已恢复和创制了70多种颜色釉,如钧红、郎窑红、豆青、文青等,已经赶上或超过历史最好水平,还新增了火焰红、大铜绿、丁香紫等多种颜色釉。
这些釉不仅用于装饰工艺陈设瓷器,也用于装饰日用瓷,使景德镇瓷器“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罄”的特点,更加发扬光大。
浙江·越窑
越窑位于越州(今浙江绍兴、宁波),以产青瓷而驰名世界,其作品呈现一种特别的“雨过天青”色,质地如冰似玉。
越窑生产青瓷与黑瓷,到西晋晚期也生产青釉褐斑瓷,即在瓷器的主要部位加上褐色点彩,以打破青瓷的单色格调。
三国时期越窑的产品胎质坚硬细腻,呈浅灰色;釉汁纯净,以淡青色为主;器型有碗、碟、罐、壶、盆、香炉、水盂等日用瓷。
南朝时佛教盛行,瓷器上多以莲花作为装饰。
唐代时形成了越窑青瓷系统,具有“越瓷类玉、类冰”的美誉。
河北·邢窑
邢窑位于邢州(今河北邢台),是唐代著名的瓷窑,距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是隋唐时期七大名窑之一,也是中国北方最早烧制白瓷的窑场。
邢窑主要生产白瓷和其他釉色瓷器,与南方越窑形成“南青北白”相互争艳的两大体系。
邢窑生产的白瓷十分精美,质地坚硬,釉色洁白如雪;制作规整精细,造型朴素大方,线条饱满酣畅;釉色银白恬静,给人以既雍容饱满而又凝重大方的美感;器壁轻薄如云,扣之音脆而妙如方响。
河南·钧窑
钧窑广泛分布于河南钧州(今禹县),分为官钧窑和民钧窑,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钧窑以县城内的八卦洞窑和钧台窑最有名,烧制各种皇室用瓷。
钧窑的釉色为一绝,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灿若云霞,宋代诗人曾以“夕阳紫翠忽成岚”来赞美。
这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配料掺入铜的氧化物形成的艺术效果,此为中国制瓷史上的一大发明,称“窑变”。
河南禹州的钧窑在建国恢复烧制后,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发展最好的五大名窑之一。钧窑的造型用途也变得更多元化,从单纯的陈设品转向与日用品相结合的艺术品。
福建·德化窑
福建德化瓷的制作始于新石器时代,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技艺独特,至今传承不断。
明清时期,德化瓷器大量流传欧洲,它的象牙白釉对欧洲瓷器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明代,德化瓷艺人何朝宗利用当地优质的高岭土,使用捏、塑、雕、刻、刮、接、贴等八种技法制作出精美的德化瓷塑,釉色乳白,如脂如玉,色调素雅,享有“象牙白”“中国白”和“国际瓷坛明珠”的美誉,成为中国白瓷的代表。
郑和下西洋所带的瓷器中,就有福建的“德化瓷”。
如今这些传统的瓷窑,在历史的进程中,凭借着自身的实力与不断的创新发展,让古老的瓷器重新焕发出了青春。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