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琅彩,将画珐琅技法移植到瓷胎上的一种釉上彩装饰手法,正式名称为“瓷胎画珐琅”,后人称“古月轩”,国外称“蔷薇彩”。珐琅彩始创于清代康熙晚期,是引进国外珐琅材料创制而成的,并一举成为极名贵的宫廷御用瓷器。珐琅彩瓷的制作过程与其他宫廷用瓷不同,先在景德镇用高温烧成白瓷,然后送到北京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绘彩,再由造办处珐琅作在彩炉中烧成。康熙珐琅彩瓷全用进口彩料,尤其是其中一种玫瑰红或胭脂红色料,因含有微量的黄金而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娇艳效果。另外,中国传统彩瓷的彩料都用清水或胶水调和,而珐琅彩瓷则像西方油画一样,以油来调配彩料,并且有一定的厚度,使得彩绘更具有立体感和层次感。
从胎体上看:真品的胎体质量均十分高,胎骨细,露胎的底足均十分细洁,以雍正器最为细滑。康器胎体比两朝稍厚。仿品胎体一般立求平整,重量,但烧造后可能出现误差。不是胎体过厚过重,就是过薄过轻。足体绝大多数胎质较疏松。
从造型上看:清三代珐琅彩造型多为盘、碗、碟、盉和瓶类造型,几无其它型制,如发现造型不符者应引起注意,但造型相同者,也未必是真品。从彩绘上看:康雍乾器通常以红蓝绿等色彩作器表釉面装饰,色底器表低温,施绘十分均匀。仿品色调浓淡不一,有涂抹的痕迹。
从落款上看:凡落古月轩款的作品,均为清末民初赝器,凡器身题写朗世宁制款识,底书雍正、乾隆官款者也均为民国仿制。康熙珐琅彩瓷器的款识只有“康熙御制”这一种写法,是四字两行在双线栏内写的,字体匀称,界于宋体和楷体之间,书写材料是蓝彩料或红胭脂水。
雍正早期类似于康熙年间。“雍正御制”四字两行的楷书款,但写款的材料用的是青花。到了雍正中期,双圆圈线内用楷书写“大清雍正年制”最为盛行,书写材料仍是青花。雍正晚期,款识又变成了在双线方栏内书写“雍正年制”,四字排成两行,书写材料又变回胭脂水和蓝彩料,但有个别不加双线方栏的。乾隆款识上前期用“乾隆年制”的蓝料彩款。乾隆中期,“乾隆通宝”四字楷书款流行于当时生产的一种高足杯中。
从仿制方式上看:珐琅彩的仿制主要有两种方式:旧胎画新彩。这种仿制品的造型与胎质、釉色上与真品相差不多,但由于素胎往往保存方式不当,挂釉绘彩烧制后,仔细观察会看到底色上有脏东西,再有后挂彩烧制的多是经过几次烧制才完成,太过于求似,难免弄巧成拙,匠气十足,终究得不到前人烧制珐琅彩瓷器的真谛,时常有釉下划痕、错字等需仔细研究的地方。
二、新胎新彩。即胎、彩、釉都是新仿的。造型上缺乏“康乾盛世”的风格,釉面也会有棕眼桔皮釉之类的现象。用彩上常常用粉彩代替料彩,彩绘太厚腻,画面没有一气呵成的气势。
珐琅彩和五彩、粉彩的区别:珐琅彩的彩料还有“洋为中用”的成分,是从欧洲进口的。五彩和粉彩中都不含的化学成分“硼”珐琅彩中有;珐琅彩中含“砷”;康熙前的瓷器中黄色为氧化铁,而珐琅彩中黄色的成分是氧化锑;珐琅彩还有用康熙前没见过的胶体金着色的金红。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