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下三彩,又称釉里三彩或釉里三色,是清康熙朝创烧的新品种,集青花、釉里红、豆青三种釉下彩技法于同一器身,先在素胎上刻划花纹再加彩提亮,故烧成后纹饰清晰,富有立体感。
康熙一朝瓷业精进,上承朱明诸窑菁华,下启雍干御瓷之先声,是为中国陶瓷史上官民窑业全面辉煌的时期,其间发明创新甚多,特别康熙十九年之后有清一代官窑重新恢复,在能工巧匠的诸多努力之下,窑业技术高超,许多旷世名品遂应运而生。釉下三彩则是当中著名的一例。
在工艺上,它是对元代青花釉里红瓷器的突破,通过在钴蓝和铜红以外添加了一种豆青色,增强了器物的色彩层次。釉下三彩瓷器,纹饰部分一般先以剔地法雕出轮廓,再上色,往往主题纹饰用青花、釉里红来表现,辅助纹饰中施豆青釉。
在釉里三彩器中,价位的也是康熙时期所烧造的。釉下三彩是在瓷坯上以蓝、红、豆青三色描绘图案,然后吹上白釉,入窑高温烧造而成。
但青花以钴为着色剂,釉里红以铜为着色剂,豆青则以铁为着色剂,因三种彩料对温度及气氛要求不同,而使其烧制成功极为不易。
钴料的发色如果要达到理想效果,温度需要控制在1300度左右,铜红要1200度才能达到艳丽,豆青的颜色大致在1000度左右。不同温度下的三种颜色,需要一次性烧成,而发色要达到理想的效果,极为困难复杂。
并且这三种颜色不是平涂的,是在素胚上先薄意雕刻,把纹饰雕出来,所以它在烧造之前,比普通的瓷器,例如青花瓷器,釉里红瓷器又多增加了一道工艺。清代康熙釉下三彩因烧造成本和技术难度极大,故烧造量并不大,传世品更是少见,而采用高浮雕刻手法的更是极其罕见。
清康熙时烧造量不大,传世品更是极为少见。
清康熙 釉下三彩周穆王八骏图大缸
此器口部折沿,圆腹,宽圈足,足内砂底无釉。尺寸硕大,造型沉稳,胎体厚重,釉面莹润。绘周穆王捧书而阅,旁侧为御八骏之景。八骏其色各异,以青花、豆青、釉里红等原料,以高浮雕刻,且各色亦有变化,展现八骏之英姿飒爽。所绘之情景,生机盎然;山势磅礴,气势雄浑,人物神情自若。典型的康熙披麻皴之技法,在画面上显得痛快淋漓,老笔纷披,奔放有力,收放自若,大气磅礴。
清康熙 釉下三彩松竹纹棒槌瓶
清康熙 釉下三彩“鱼化龙”图观音尊
清康熙 釉下三彩“岁寒三友”大梅瓶
康熙朝釉下三彩器多见於观音瓶、橄榄瓶、棒槌瓶、笔筒等,本品梅瓶式样者少见。此梅瓶,唇口,短颈,丰肩,造型修长,挺拔饱满,端庄典雅,胎骨厚重坚致,釉下以青花、釉里红及豆青三色绘岁寒三友图,苍松、翠竹、冬梅,青松坚毅、翠竹挺拔、冬梅傲雪。其三者,皆於严寒时节,或绽放,或葱翠,故并称“岁寒三友”。刻工潇洒,线条刻划流畅,运笔遒劲,寓意吉祥。
END
版权说明:图文来自网络,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立即删除。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