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代各个窑口陶瓷气泡的特征
以肉眼观察而言,我国古代陶瓷中绝大多数窑口或品种的器物,气泡特征均不是很明显,有的甚至观察不到气泡,仅有少数窑口或品种的器物才具有比较明显的气泡特征。
2,底胎熟旧,器型古朴典雅,旧气特征明显.具备时代特征。器物底部是雨晴表,含有较多信息,细心观察定能有所发现。古瓷露胎处、釉薄处一般能见到火石红存在状态,有胎红、窑红、火石红、刷红之分,此类文章较多,详见有关论述,古瓷中亦见不带火石红者;火石红形成机理就目前而言还有待进一步验证。再者主要通过胎底可看出胎体新老熟旧程度、胎釉结合处质变程度等。有的老窑器底看似较新,但用手抚之并无生涩之感。
3,从接胎工艺进行鉴别。过去古瓷研究专家指出,元代和明代瓷器中的大瓶、大罐往往在接胎线部位发生突起,形成“修胎痕”。笔者经过考察提出,是这些大瓶、大罐在烧成后才出现的“接胎痕”(见拙文《对孙瀛洲先生一个鉴瓷结论的修正》。《收藏家》杂 志2002年第8期)。现代古瓷仿制者为了乱人眼目,有意识地制作“接胎痕”。
4,文物鉴定是指通过比较、分析等手段,对文物的真伪、年代、质地、用途等加以辨识。文物鉴定如今分为眼学鉴定(或传统鉴定)和现代科技鉴定两种形式,眼学鉴定与现代科技鉴定应当是一种相互补充的关系。和任何学科一样,文物鉴定作为一门学科,其发展都必须基于自身积极的、富有开拓性和创造性的探索和研究。如果中国的文物鉴定行业继续延续眼学鉴定的固有模式却又毫无建树和发展的话,那么"眼学"这门学问最终恐怕也得走向绝境了。
5,探底:砂纸磨底足,探知胎色﹑胎质﹑老化﹑火工等情况。
急干片:古瓷出水后,没有慢慢凉干,便遭风吹日晒,不该开片的瓷器,也会开片,但因是同时急干片,故片纹色彩一致。收缩缝小,以区别其它开片形式。有仿,但太不像。
6,判断一件东西的真伪,光从釉、器型、纹饰、烧造方法等传统鉴定方法出发还不够,我觉得用一些痕迹的方法来辅助鉴别,很有必要。比如说传世的东西一定要有传世使用的痕迹,这点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凡是流散在民间的东西,它的经历一定是非常之坎坷,这和故宫不一样,故宫依然有很多东西非常光鲜,那是在特定的环境中保存的,这些东西我们很难见到,也很难摸到。在判断传世品当中,自然使用痕迹是我们鉴定的一个重要方法。
7,“旋痕”包括“跳刀痕”,在明末清初较为明显,而明初时底足外壁往往有重刀斜削痕;宋时底足内壁也有旋转半圈的刀削痕,致使中间隆起一脊梁。而在明正德时底足处往往有放射状的田螺纹。“棕眼”(针鼻孔),康熙时底釉处往往出现大小不一的“棕眼”,疏密不均,但无论大小都能从“棕眼”中清晰地看到胎体。而光绪民国及现在仿康熙的作品“棕眼”较浅,从“棕眼”里一般看不到胎体。
图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