洒蓝吹青和雪花蓝小杯,不要误会不是三款杯子,其实就是图片中的这款小杯它用了陶瓷史上一种非常特殊的工艺叫洒蓝,这项工艺在近代还有一个非常传奇的故事,上世纪70年代有一天一位农夫打扮的老太太来到北京文物商店,见到工作人员她拿出一个大瓷碗,工作人员接过老太太手里的碗就感觉手上一沉,远远比一般的碗要重得多,碗的外壁是蓝色的,但并不均匀,深深浅浅,有的地方还翻出白色。
碗内是纯白的,但有明显的磨损和污垢,工作人员询问老太太碗的来历,老人说的是她家里的用了很多年,装过盐还喂过鸡,因为又大了又结实非常的耐用,她不知道这个碗是什么年代,但估计有点年头是个老物件,工作人员仔细检查了以后就认为是乾隆年间的瓷器,年代不短,但也不是什么特别贵重的器物,给了个估价80元。
70年代家里用的一个旧碗卖了80元,也不是个小数目,老太太很高兴,文物商店也很高兴,这件瓷器看起来并不起眼,因为很厚重,所以显得不精致,因为蓝的不彻底看上去也不惊艳,不像是祭蓝或是画面精彩的青花,甚至会让人误以为是烧的不好,更因为没有妥善的收藏满是污垢,就自然的会让人提不起兴趣。
不过这一切在专家的眼中却是另有深意,经过北京市文物局的鉴定组和国家文物局的鉴定组多次鉴定,包括耿宝昌在内的一批专家反复研究,最终认定这是创烧于明代宣德年间的洒蓝釉瓷器,并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成了国宝,但为什么这样一件不起眼的瓷器会被定为国宝,而洒蓝釉又是何方神圣呢?要了解背后的原因,还要从洒蓝釉说起。
洒蓝釉是一种特殊的工艺,看上去在白色的瓷器上呈现浓淡相间的蓝色,就好像把蓝色洒满瓷器的表面,于是就有了洒蓝的名称,不过蓝并不真的是洒上去的,而是吹上去的,古代是要用一根细竹管蒙上细纱,沾上蓝料用嘴吹到瓷器的表面,所以也叫吹青,吹青或是洒蓝都是从工艺的角度来描述,它还有一个很有诗意的名字叫雪花蓝,所以洒蓝,吹青,雪花蓝都是同一种工艺的不同叫法。
图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