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资讯中心 | 书画研究 | 名家专访 | 历代名家 | 鉴赏收藏 | 销售专区 | 紫砂艺术 | 名家展馆 | 会员展馆 | 封面人物
  热门标签: 书画 吴冠中 收藏 专访 北京 上海
 
  主页 > 瓷器陶艺 >
 

龙泉窑和景德镇

时间:2022-10-11 10:19 来源:网络 作者:网络 点击:

龙泉窑是中国陶瓷史上烧制年代最长、窑址分布最广、产品质量最高、生产规模和外销范围最大的青瓷历史名窑。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极重要的地位。对于龙泉窑的研究,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乃至将来,都离不开对古文献的查证和研读,尽管有的文献记述的内容并不详细,有的还有误导,但作为学术研究的必修课,文献资料和考古发掘资料是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方面。对于文献资料的认识,往往会出现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现象,但绝对不可以忽视其作用。


 

古人对龙泉窑的专门记载少得可怜,大多涉及龙泉窑的还是文人笔记中的随笔所述,可信度并不是很高,但不能因为古文献稀少或不可靠而忽视其存在。由于古文献包含特定时代的特定信息,故在古陶瓷研究中具有特别重要而不可多得的价值。所以,在相关考古资料已相当丰富的今天,重视、珍视古文献,重新对这些零碎的记载加以梳理、认识、探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龙泉窑的开创年代

龙泉窑的开创年代问题是长期困扰学术界的谜团之一。目前通常的说法是龙泉窑开创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也有说始于五代或者宋代的。在古文献中,关于龙泉窑的开创年代的记载极少,目前所见最早的记载是成书于南宋绍兴三年( 1133)庄绰的《鸡肋编》 “处州龙泉县……又出青瓷器,谓之秘色。钱氏所贡,盖取于此。宣和中,禁庭制样需索,龙泉青瓷益加工巧。”庄绰曾在包括浙江在内的南北各地郡县做官,交游甚广,见闻颇丰。他在上述文中清楚地描述了处州龙泉县是五代吴越钱氏所贡青瓷的产地。“宣和中”,龙泉窑已成为朝廷青睐的宫廷用瓷生产窑场。正因为朝廷向其订烧青瓷,使得“龙泉青瓷益加工巧”。过去,许多学者在引用此条文献时并不认可“五代秘色瓷出龙泉”的观点。然而,在乾隆二十七年( 1762)修的《龙泉县志·大事记》中又提到“五代贞明五年( 919)龙泉金村、刘田等地制瓷作坊已具规模”,这说明在有限的古文献中,至少有两处提到了五代以前,龙泉就已经开始烧造瓷器的事实。

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九《窑器》条引南宋叶真《坦斋笔衡》说 “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江南则处州龙泉县窑,质颇粗厚。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日官窑。”这则文献清楚地表明,在北宋“政和间”以前,当时被称作“龙泉县窑”的龙泉窑场在朝廷指令下已开始烧造青瓷,虽然“质颇粗厚”,但已经是宫廷用瓷的“老面孔”了。可见北宋时龙泉青瓷的地位已相当显著,技术水平达到了当时同行领先,不然怎会引起皇家的重视呢?

当然,关于龙泉窑开创年代的考证,文献的记载一定是滞后的,但这也说明,龙泉窑的开创年代下限必定在五代钱氏时期或更早些。


 

二、龙泉窑的烧造地点

“龙泉窑”的烧造地点,顾名思义,应该在浙江龙泉一带,龙泉今属丽水,即古时的处州。古代对窑场的命名多以窑场所在地州府称之,如 “越窑”、 “汝窑”、 “婺州窑”、 “耀州窑”和“定窑”等,但唯独 “龙泉窑”以龙泉县名命名之。

明洪武二十一年( 1388)曹昭的《格古要论》记载 “古龙泉窑在今浙江处州府龙泉县,今日处器、青器、古青器。”曹昭是元末明初著名的大鉴定家和收藏家,他所书《格古要论》面世于洪武年间,是我国存世最早的文物鉴定专著之一,较具权威性。文中所说“古龙泉窑在今浙江处州府龙泉县”,给我们指明了龙泉窑的大致所在地。

明代陆容在成书于弘治七年( 1494)的《菽园杂记》中说 “青瓷初出于刘田,去县六十里,次则有金村窑,与刘田相去五里余,外则白雁、梧桐、安仁、安福、绿绕等处皆有之;……”据笔者考证,陆容曾任浙江布政司右参政, “性好学嗜书”,“且喜寻迹访贤,观风问俗,深入社会下层,不耻下问。”这条内容系作者从《龙泉县志》转录的。经河南大学的王菱菱博士考证,该转录的《龙泉县志》版本是南宋处州人陈百朋撰写的。可见,南宋时龙泉以刘田、金村为中心的制瓷已相当发达。 “刘田”又作“琉田”,即今之龙泉大窑,考古调查结果和窑址发掘资料表明,大窑、金村确实是龙泉窑的中心产地和当时先进制瓷技术辐射性传播的源泉。

明嘉靖四十年( 1561)《浙江通志》卷八《地理志·处州》记载 “处州……系南七十里日琉华山……山下即琉田,居民多以陶为业。”明人宋应星在《天工开物》卷七《陶埏》中说 “浙省处州丽水、龙泉两邑烧造过釉杯碗,青墨如漆,名日处窑。”

而清乾隆二十七年( 1762)修的《龙泉县志》也说“青瓷窑,一都琉田,瓷窑昔属剑川,自析乡立,庆元县窑地属庆元,去龙邑几二百里。”

从上述古文献中,我们可确知龙泉窑的烧造地点主要在古代处州龙泉县的琉田,即位于现在浙江省龙泉县,以大窑村为中心,范围遍及金村、溪口、安仁、安福、庆元等地。


 

三、龙泉窑的产品特征

龙泉窑瓷器胎质细腻,按其胎色可分为白胎和黑胎两类,以白胎为主。龙泉窑有“哥窑”和“弟窑”之分, “哥窑”即黑胎青瓷,釉色以粉青为上,釉面多开有纹片,有“紫口铁足”之特征。 “弟窑”即白胎青瓷,釉色青翠娇艳,尤以“粉青”、 “梅子青”为世人所珍,代表龙泉窑系的主流。

成书于南宋开禧二年( 1206)的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四说 “今处之龙溪者,色粉青,越乃艾色。”这是描述龙泉窑产品特征最早的文献记载。

明《格古要论·古窑器论》记载 “古龙泉窑在今浙江处州府龙泉县,今日处器、青器、古青器。土脉细且薄,翠青色者贵,粉青色者低。有一等盆,底双鱼,盆口有铜掇环,体厚者不甚佳。”该书成书于洪武二十一年( 1388),作者的父亲特别喜欢收藏、鉴赏古代文物,曹昭自幼耳濡目染,也嗜好古董,而且还将其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孜孜不倦。

明著名养生学家高濂《遵生八笺》卷十四也有记载“定窑之下而龙泉窑次之,古宋龙泉窑器土细质薄,色甚葱翠,妙者与官窑争艳,但少纹片,紫骨铁足耳。其制若瓶若觚若蓍草,方瓶若鬲、炉、桶,炉有耳,束腰,小炉菖蒲盆底有圆者、八角者、葵花,葵花者各样,酒鳖、骰盆。其水盘之式,有百棱者,有大圆径,二尺者外比与菖蒲盆式相同,有深腹。单边盥盆有大乳钵,有葫芦瓶,有酒海,有大小药瓶,并立地梅瓶、大瓶,诸窑所无,但制不甚雅,仅可适用种种器具,制不法古,而工匠亦拙。然而器质厚实,极耐磨弄,不易茅篾。但在昔,色以不同,有粉青、有深青、有淡青之别。”高濂称得上是一位玩家,对古陶瓷自然十分在行,按现代标准也称得上是一位当之无愧的鉴赏家。

另外,明代张应文的《清秘藏》也说 “龙泉豆绿者,与汝窑大致相同,往往易于相混。今为析之,汝胎色粗而略糠,龙泉坚而且细;汝釉薄而清,龙泉釉厚而混;汝无釉之处,色如羊肝,龙泉无釉之处,色如瓦屑;汝釉上有光,透脱如料,龙泉釉上无光,滋润若玉;汝多有鱼子文,少有蟹爪文;龙泉间有蟹爪文,绝无鱼子文,其相异之点在此。” “古宋龙泉窑器土细质厚,色甚葱翠,妙者与官窑争艳,但少纹片,紫骨铁足耳,且极耐磨弄,不易茅篾。”张应文的《清秘藏》对中国的古陶瓷记述较详,尽管没有太多的新鲜观点,但功课还算是做得非常认真细致的,一部值得重视的文献。

清佚名所著《南窑笔记》也说 “其土质坚白,釉色葱翠,所谓"粉骨龙泉是也"……龙泉釉色有梅子青,冬青色者,可与官窑争艳。间有纹片者,俱堪珍贵。”

四、龙泉窑的制造方法与烧造过程

关于龙泉窑的制造方法和烧造过程,主要见于明陆容《菽园杂记》“……然泥油精细,模范端巧,俱不如刘田。泥则取于窑之近地,其他处皆不及;油则取诸山中,蓄木叶烧炼成灰,并白石未澄取细者合而为油。大率取泥贵细,合油贵精。匠作先以钧运成器,或模范成形,候泥干则蘸油涂饰,用泥筒盛之,置诸窑内,端正排定,以柴筱日夜烧变,候火色红焰无烟,即以泥封闭火门,火气绝而后启。凡绿豆色莹净无瑕者为上,生菜者次之,然上等价高,皆转货他处,县官未尝见也。”

这是所有古文献资料中对龙泉青瓷烧制技术最全面、最真实的记载。文中对龙泉青瓷的原料来源、胎、釉的制备工艺、成型方法、装烧工艺等都作了详述。龙泉窑所用的坯、釉原料都是窑场附近就地取材的,配制青瓷釉运用草木灰与石灰石配制的高钙灰釉。龙泉窑的器物成型采用拉坯、模压和捏塑等方法。

文中所说的“泥筒”是装瓷坯的窑具的古老名称,在明末宋应星撰著的《天工开物》中称这种窑具为“匣钵”,在我国古代制瓷工艺中最早使用“匣钵”装烧技术的是唐代越窑烧造“秘色瓷”中发明的,并被龙泉窑继承并沿用至今。窑炉采用柴烧龙窑,在弱还原焰气氛中烧成。文中对产品特点的描述, “绿豆色莹净无瑕者为上,生菜者次之……县官未尝见也。”这与近年考古部门在大窑枫洞岩明代窑址发掘的遗存遗物特点是一致的,可见作者记述的是明初龙泉窑为朝廷生产的“宫廷用瓷”。


 

五、龙泉窑与哥窑的关系

龙泉窑与哥窑的关系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最早的记述是元代曾任翰林国史院编修的孔齐写的《静斋至正直记》 “乙未冬,在杭州时,市哥哥洞窑器者一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润如旧造,识者犹疑之。会荆溪(宜兴)王德翁亦云 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辨也。今在庆元见一寻常青器菜盆,质虽粗,其色亦如旧窑,不过街市所货下等低物,使其质更加以细腻,兼以岁久则乱真矣。”而曹昭《格古要论》中说:“旧哥哥窑出,色青,浓淡不一,亦有紫口铁足,色好者类董窑,今亦少有。成群队者,元末新烧,土脉麓煤,色亦不好。”此时“哥哥洞窑”已被简称为“哥窑”了。明人王士性《广志绎》中说“官、哥二窑,宋时烧之凤凰山下,紫口铁脚,今其泥尽,故此物不再得。”据考证,王生于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卒于万历二十六年( 1598),为官二十一年,遍游五岳及各地名山大川,且每到一处,都留心其史地民风。其著作应属文人随笔类。然而,与王士性生活同为十六世纪的明人陆深在《春雨堂随笔》中写道 “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处州人,主龙泉之琉田窑。生二所陶青器,纯粹如美玉,为世所贵,即官窑之类。生一所烧窑者色淡,故名哥窑。”从中我们可看出生一、生二兄弟为宋时人,生二所烧瓷器更精美,价值更高,属“官窑之类”,而“哥窑”的命名,是因“生一所烧窑者色淡”。陆深曾任浙江副使督学,卒于嘉靖二十三年( 1544),他比王士性年稍长,又是当地的父母官,所述之事应有可信度。

成书于明末的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七《陶埏》则说 “宋、元时龙泉琉华山下有章氏造窑,出款贵重,古董行所谓哥窑器者即此。”


 

六、龙泉窑的外销

元代王大渊是当时的航海家、探险家、旅行家,二十多岁时曾两次出海,在至顺元年( 1330),汪大渊首次从泉州搭乘商船出海远航,历经海南岛、占城、马六甲、爪哇、苏门答腊、缅甸、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横渡地中海到摩洛哥,再回到埃及,出红海到索马里、莫桑比克,横渡印度洋回到斯里兰卡、苏门答腊、爪哇,经澳洲到加里曼丹、菲律宾返回泉州,完成第一次出行,前后历时5年之久。至元三年( 1337),汪大渊再次从泉州出航,历经南洋群岛、阿拉伯海、波斯湾、红海、地中海、莫桑比克海峡及澳洲各地,至元五年( 1339)返回泉州,历时三年。他每到一处都写下许多见闻,后根据这些材料整理写成《岛夷志略》一书,作为他的出行记录,翔实可靠地记录了十四世纪上半叶的南海、印度洋、东非海岸和澳洲的社会状况,是研究那个时代的重要材料。

明初宋濂、王祎主编的《元史》卷七十四《祭祀三》记载“中统以来,杂金宋祭器而用之。至治初,始造新器于江浙行省,其旧器悉置几阁。”这里虽然没有明确提到由龙泉窑烧造“新器”,但究其事实,当时除了龙泉窑以外,江浙行省已不存在其他可以与龙泉窑相提并论的窑业在生产瓷器。

由于龙泉青瓷的大量输出,在亚洲、非洲许多国家中都有遗存,并陆续被发掘出来。龙泉窑对外输出的路线主要是从闽浙等地港口出发,经东南往西,循印度半岛沿岸到波斯湾,到红海、埃及等非洲地区。还有一条线路就是经朝鲜半岛去日本。由于先进的工艺和大量的对外输出,龙泉青瓷制瓷工艺传入诸海陆邻国,甚至远至非洲、中亚等地。

七、龙泉窑的衰落

自元代以后,青花瓷开始流行,宫廷不再喜欢青瓷,龙泉窑瓷器内外销售市场也因仿龙泉青瓷的出现、青花瓷的挤压、明清政府对海上贸易的控制及严苛的税率等原因而愈加狭小,龙泉窑走向衰落。明嘉靖四十年《浙江通志》卷八《地理志·处州》记载 “价高而微课逐厚,自后器之出于琉田者,已麓陋利微,而课额不减.民甚病焉。”乾隆二十七年修《龙泉县志》也说 “明正统时顾仕成所制者,已不及生二章远甚,化治以后质粗色恶,难充雅玩矣。”

到了清初,由于龙泉青瓷一直不被清代历代王朝所重视,曾辉煌了千年的龙泉窑终于衰落停烧。


 

龙泉窑,景德镇窑,这两个窑口在瓷器领域有非常非常着重要的地位。在南宋时期,龙泉窑和景德镇窑是南方窑口的两大巨头。而到了元代,在宋代大部分主流窑口开始衰弱甚至消亡的时候,又是龙泉窑和景德镇窑这两个幸运儿存活了下来,并且开始了激烈的正面交锋。但是到了明早期的生死PK中,龙泉窑却败给景德镇,最终成就了明清时期景德镇窑一家独大的天下格局。那么曾经称霸一方龙泉窑为什么会输给景德镇呢?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先来看看这两个窑口发展的大致历程。

龙泉窑的发展历史

龙泉窑的生产主要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我们叫龙泉窑的山寨时代,主要时间点是北宋早期,这个时候的龙泉窑并没有自己的独特风格的东西,主要生产一些与当时的老大哥越窑风格接近的器物。


 

第二个阶段我们叫龙泉窑自成一派阶段,北宋中晚期的龙泉窑逐渐开始有一些自己风格的器物,比如像那种流畅的刻划花,是现在市场上的硬通货。

而到了南宋时期,龙泉窑通过调整釉料的配方,控制釉的流动性,掌握了多次上釉的技巧,生产出那种釉质感如玉一般的南宋龙泉,干掉老大哥越窑,占据南方青瓷的市场。


 

第三个阶段是龙泉窑的全球化时代,时间点是元明时期,南宋到元代,政权发生了巨变,同时也打开了国际市场,龙泉窑就率先抢占了这部分的市场份额,出口了很多符合伊斯兰国家审美风格的器物。


 

最后到了明代,龙泉窑还有过一段烧造“处州官窑”的历史。《大明会典》中记载:

“洪武二十六年定。凡烧造供用器皿等物,须要定夺样制,计算人工物料,如果数多,起取人匠赴京置窑兴工,或数少,行移饶、处等府烧造。”

饶就是饶州窑也就是景德镇窑,而处就是处州龙泉窑的,这里就是龙泉窑最后的绝唱,之后就逐渐没落,不再是主流窑口,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中了。


 

景德镇窑的发展历程

再来看景德镇,一开始它们是竞争白瓷市场的,五代的景德镇窑是生产白釉的。


 

到了宋代,景德镇窑创新出了一种白中泛青,犹如清澈湖水一样的青白釉瓷器,人见人爱,就迅速打通市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到了元代,在同样的时代巨变下,景德镇窑竟然决定放弃生产那种通透的青白釉,开始出现两极分化,一方面变得更白,开始生产符合元人审美的卵白釉产品。

另一方面变得更青,在影青的基础上更青,就是元代偏青釉影青


 

与此同时,还出现了很多新的品种,比如元青花的出现,一开始是用含铁的元素进行釉下彩绘,后来演变到了以钴料和其他着色剂绘画的成熟青花和釉里红。


 

另外元代的景德镇还有满蓝釉的和沥粉金彩的等等多样化的产品。这些品种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造就了明清时期景德镇窑的一家独大。

看到这我们已经能够发现问题所在了,进入元代的景德镇窑,就像开了挂一样,跳脱开了对于青白釉的依赖,老模式的成功并没有给他们带来思维上的固化,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总是能推出合适的品种,有单色釉的,有青花的,甚至连彩瓷也开始出现。

甚至在明早期的时候景德镇窑还开始生产豆青的品种来和龙泉窑正面竞争。


 

而反观龙泉窑,它的迭代只是在原有的跑道上进行演变,从比拼釉色到做一些纹饰来迎合市场需求,比如做一点露胎火石红很浓重的器物,或者是飞青瓷这类点彩。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他们依旧生产青釉。


 

元代龙泉在点彩和露胎方面的尝试

显然到了元明时期的时候,龙泉窑生产的很多品种景德镇都能生产,而景德镇生产的产品龙泉窑却怎么也做不出来。那么造成这个现象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总结

龙泉窑之所以最后败给景德镇,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产品的原材料导致的,胎土的差异就是其中一个重要项,景德镇的优质瓷土矿它能够生产出洁白细腻的白瓷,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发展成更多多元化的产品,而龙泉窑的胎土可塑性就没那么好了,不得不加上紫金土来提高强度,但是胎土的白度就完全不是景德镇的对手了。宋代的瓷器追求玉质感,这点正好是龙泉窑所擅长的,所以在宋代龙泉有很强得竞争力,而明清时期市场进入多样化的竞争,明清官窑产品中大量精致的器物龙泉窑是做不到的,虽然龙泉窑做了很多努力,尝试不同的路线,但是这败局已经是命中注定,无法挽回的了。

图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zgshw)

0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上一篇:浅谈宋瓷中的龙泉窑与景德镇窑 下一篇:玉壶春瓶:美得让人如痴如醉
   
  特别推荐
玉壶春瓶:美得让人如痴如醉
龙泉窑和景德镇
浅谈宋瓷中的龙泉窑与景德镇窑
浅谈宋瓷中的龙泉窑与景德镇窑
浅谈明代成化青花的特征
清早期瓷器的主要特征
清康熙朝创制的“冰梅纹”瓷器,可谓巧夺天工
清代的康熙青花,连民窑都毫不逊色
历代名釉高清图赏析
瓷器上的读书文化|图文介绍
 
  本月热点
舞动汉风—徐州驮篮山汉墓的乐舞
瓷器鉴定秘诀之一-瓷器上的蛤蜊
民国景德镇瓷器上的款识
康熙时期的粉彩瓷器大赏,看看你
五毒是什么?故宫博物院收藏万历
瓷器舞台上的“青衣”与郑和
未来哪些瓷器价格会上涨?
教大家掌握下陶艺制作常用工具及
明清紫砂壶价值严重低估,陈鸣
明成化御窑瓷器款识图解,能收藏
中国书画网 2006-2014 版权所有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 法律顾问:权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