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瓷器生产源远流长,不同历史时期各地瓷窑生产出的瓷器产品,几乎都有自己的代表性釉彩品种,我们可以通过釉面特点判断出瓷器的产地及时期。
因此,了解瓷器的釉彩品种,对于瓷器的断代和辨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看了本文后,无论你看到什么瓷器,都能随口说出釉彩及其特征,还能讲讲历史源流,调子瞬间就上去了,阅到既是学到!
我们平时说的瓷器上面的釉彩,一般是指瓷器上纹饰的类型,可以画在釉上,可以画在釉下,可以是单色,也可以是多色。瓷器从商周诞生,一直到汉唐,都是没有彩绘的,偶尔有刻划花纹,也不上颜色。大概是因为古人看中基础釉的色泽,追求素雅的效果。到唐朝时,南方多产青瓷,北方多产白瓷,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大格局,与此同时长沙铜官窑另辟蹊径,以彩瓷而崛起,独步名窑之林,瓷业开始呈现三足鼎立势。釉下彩的普及,釉下彩的创烧,为长沙铜官窑在中国陶瓷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
唐 长沙窑酱釉双鱼壶
真伪的辨别不仅需要大家有丰富的理论知识,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更需要在市场上进行磨炼,以下是笔者整理的关于瓷器上的色彩,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褐绿彩
褐绿彩起始于唐,为唐代长沙窑创烧特有品种之一,当时的上层社会并没有接受那些花花绿绿的瓷器,以至于古书里都没有关于长沙窑的记载。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发掘长沙铜官窑遗址,人们才知道唐朝还有褐绿彩。褐绿彩顾名思义,是用褐色和绿色描绘的画面。同当时的唐三彩相比,褐绿彩颜色单调了一些,不过三彩是陶器,烧造难度不如瓷器。长沙窑能在瓷器上烧出两种颜色,是一个大的开创。褐绿彩的画面非常丰富,人物、花鸟、山水、图案、诗词,涵盖了后世所有瓷绘题材。虽然近年发现了三国时的褐斑青釉瓷,但学术界还是公认长沙窑的褐绿彩是彩绘瓷器的鼻祖。
唐代长沙窑创造的一种瓷器釉下彩装饰技法。有两种:
1、在坯上用褐绿彩直接画纹饰。
2、先在坯上刻出纹饰轮廓线,再填绘褐绿彩,最后施青釉入窑烧成。
唐 长沙窑黄釉褐绿彩鸳鸯形插器
二、白釉黑彩
古籍里记载的第一种彩绘瓷,是宋代磁州窑的白釉黑彩。
宋代瓷器相当繁华,汝官哥定钧,所谓五大名窑,还有龙泉耀州建阳等显赫一时大窑,都是做单色釉的,在釉面色泽上作文章。只有磁州窑,执着地在白瓷上画黑色画面,从北宋一直画到现在,有种“虽千万窑,吾往矣”的气势。
磁州窑在河北邯郸,清代叫彭城窑,一度和景德镇齐名。白釉黑彩又叫白釉黑花、黑白花,是用毛笔蘸黑颜料,在上了白化妆土的胎上作画,然后上釉烧制。还有剔花,比如先用毛笔涂出树叶的形状,再用刀剔出叶脉。珍珠地划花,用木管蘸颜料,戳出来许多圆形,多见于磁州窑系的登丰窑。
宋 白釉黑彩诗文枕
磁州窑黑白花的题材很丰富,尤其是婴戏图,非常生动。白釉黑彩追求写意水墨画的效果,不过水墨画的黑有深浅变化,所谓墨分五色。磁州窑的黑色就做不到这一点,虽然对比强烈,但略显呆板,解决颜色渐变问题的是后来的青花瓷。
三、青花
青花瓷大概在唐代就出现了,元代开始成熟,明清时占了彩绘瓷的半壁江山。青花瓷(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四、红绿彩
红绿彩创烧于金代。红绿彩不只有红绿两色,有时还有少量的黄色和黑色。烧红绿彩的窑口很多,山西长治窑、河南扒村窑、山东淄博窑等等,这些窑口都在北方,当时是在女真人统治下的金代。当时南方是南宋政权,后世常常把金代和辽代瓷器划归到宋瓷,所以红绿彩还有另一个名字:宋加彩。
“加彩”两字很形象,颜色是后加上去的,就是先烧好白瓷器,然后在釉面上作画,再进炉低温烤一下,让颜色咬进釉里。金代红绿彩是史上第一种釉上彩瓷器。之前说的几种彩,都是画在坯上,然后再上釉烧制,叫釉下彩。釉下彩的好处是,画面有釉保护,不会脱落。釉上彩的好处是颜色丰富鲜艳,画面精细,缺点是易磨损。这个“易磨损”是相对而言,一件釉上五彩瓷,除非你没事用砂纸磨它,否则传给重重重孙子也不会掉色。
金代 红绿彩碗
五、釉里红
釉里红(underglazered)是元代景德镇窑创烧的一种釉下彩绘。釉里红是以铜发色的釉下红彩,特点是颜色有晕散,红色里经常出现绿色的斑点,叫美人醉。釉里红对窑温和气氛(窑内氧气浓度)的要求苛刻,元代把握不好,烧出的釉里红偏黑,许多都看不出红色来。但是我们窑工从来都不抛弃不放弃,到明朝宣德时,釉里红稳定了,然后又烧了三百年,到雍正皇帝时,唐英老爷终于做出了完美的釉里红。
元 釉里红云龙纹瑞兽耳盖罐
六、青花釉里红
青花瓷起源于唐代,釉里红瓷起源于元代,两者组合为青花釉里红瓷是元代:根据已发现的文物资料,江西省“至元戊寅”款青花釉里红器(公元1338年),既是釉里红器有明确纪年的瓷器,又是青花釉里红器起源的物证。青花釉里红,俗称“青花加紫”,是在青花间用釉里红加绘纹饰的一种瓷器装饰手法。釉里红有单独装饰的,但大多数与青花相结合在一起进行装饰而称为“青花釉里红”。藏品想要送拍咨询可联络笔者:一三零四,九八八,四八八三其特点既有青花的“幽靓雅到致,沉静安定”的特色,又增添了釉里红的浑厚壮丽,丰富了色彩效果,形成了高雅而又朴实的艺术风格。因此,青花釉里红瓷成为我国珍贵的品种之一。青花是钴蓝,釉里红是铜红,两者对窑温和气氛的要求都不相同,要把两种颜色烧在一件器皿上,需要抓住同时满足两者要求的那一团火,全凭运气。现在看到的古代青花釉里红瓷器,其实每一件后面都有堆积如山的废品,所以古董行有句俗话:青花带红,价值连城。
元 青花釉里红镂空开光缠枝莲纹盖罐
七、矾红彩
矾红彩创烧于明嘉靖间盛行于清康熙时期。矾红彩还有一个名字叫“铁红釉”,是一种以氧化铁为主要着色剂的低温红釉,色泽略显橙红。铁红与铜红相比,烧造就非常容易了,刚才说的金代红绿彩的红色就是这种红。铁红没有晕散,但颜色单薄,类似板砖色,格调不如铜红,没有釉里红那种浓艳厚重的味道。
清雍正 矾红彩描金云龙纹六方花觚
八、五彩
五彩为明清时期景德镇窑的新品种,由宋元釉上加彩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五彩的“五”是个虚数,颜色不只五种,明代有红、绿、赭、黄、紫等色,清代又加进了黑、棕、蓝等等,现在景德镇的五彩颜料有近百种。明朝早期的五彩,比如下图中的鸳鸯碗,是用毛笔涂抹出的色块,颜色光鲜,但细节不甚分明。这时的釉上五彩还没有蓝色颜料,就用釉下青花替代,许多初学都误以为这就是斗彩,非也,这叫青花加彩。
明·宣德 青花五彩鸳鸯碗 (一对)
九、斗彩
斗彩又称“逗”彩,中国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创烧于明朝宣德年间,明成化时期的斗彩最受推崇,是釉下彩(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一种装饰品种。明成化斗彩天字罐,罐底款为一个“天”字,故名天字罐斗彩一定要用青花勾线,然后釉上五彩填色。做斗彩很麻烦,要先画釉下青花烧一次,再画釉上五彩烧一次,为什么不全画在釉上呢?这个说来话长。官窑五彩瓷追求的是工笔国画的效果,画过工笔画的朋友都知道,要先用墨勾出轮廓,然后再上色。明代瓷工面临的问题是,没有模仿墨色的釉上颜料。
明成化斗彩天字罐
也许有朋友问了,磁州窑的白釉黑彩不是有黑颜料吗?但那是釉下黑彩,如果在釉上,一烧就蒸发了。画釉上黑色的办法也有,先画上绿色,再把黑色盖在绿上,让绿色粘往黑,烧时才不会蒸发。这种办法画色块还可以,但要画轮廓就难了,两色细线要严丝合缝在重叠在一直才行。正好那时瓷工用釉下青花画蓝色,干脆再用青花勾线吧,省了好多麻烦——这就是斗彩出现的原因。这只是我个人研究的结论,如果哪位专家有不同意见,我虚心拒绝。
明成化斗彩鸡缸杯
举个例子,前几年火爆一时成化斗彩鸡缸杯,卖了二点八亿那个,雄鸡尾巴是黑的。其实故宫里还有另外一只,尾巴是绿的,大部分陶瓷史书籍都以这只为标准器。那么问题来了,谁见过绿尾巴的大公鸡?聪明的,你又看懂了,那是瓷工画尾巴时,忘了在绿上罩一层黑。
十、釉下五彩
釉下五彩首创于清末的传统名瓷。我们说五彩,特指景德镇的釉上五彩。还有一种画在釉下的,是湖南醴陵发明的,又叫醴陵五彩。釉下五彩的基础颜料是用金属氧化物或它们的盐类为着色剂,与一定量的硅酸盐原料配制而成,材料本身就不含铅毒,这种颜料不需要釉上颜料那样采用含铅很高的熔剂辅助发色和降低焙烧温度,而是在1350—1400℃高温烧炼中,彩料中的熔融物与熔融状态的坯釉互相粘合着,覆盖的釉层能抵抗自然酸碱的侵蚀,耐磨损、永保花色清晰、鲜艳、明亮。所以,醴陵釉下五彩瓷是一种理想的“绿色”陶瓷。藏品想要送拍咨询可联络笔者:一三零四,九八八,四八八三。色料品种繁多,其色泽极为丰富,几乎涵盖所有色系。色彩效果五彩缤纷、浓而不俗、淡而有神。画面光亮平滑,清雅明快,晶莹润泽,具有饱满的水份感。装饰纹样造型简练,结构严谨,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
清 釉下五彩花卉纹折肩瓶
十一、珐琅彩
瓷胎画珐琅是清代皇室自用瓷器中最具特色,釉上彩瓷中最为精美的彩瓷器。从康熙的色浓庄重至雍正的清淡素雅,到乾隆时的精密繁复的雍容华贵,使珐琅,这一洋味十足的彩料在瓷器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集中西风韵于一身,画尽了皇家身份的高贵与荣华。乾隆珐琅彩瓷是清代康,雍,乾三代珐琅彩瓷中最为精美的巅峰之作,具有古典美的乾隆仕女游园罐是其代表。
珐琅没有大的器物造型,绝大多数是盘、碗、杯、瓶、盒、壶,其中碗、盘最多,只是每一品种都有不同的变化。另外还有一个品种是宜兴紫砂陶胎外绘珐琅料彩,这也是难得一见的。珐琅彩瓷器在胎质的制作方面是非常讲究的。胎壁极薄,均匀规整,结合紧密。在如此的胎质上又施釉极细,釉色极白,釉表光泽没有桔皮釉、浪荡釉,更没有棕眼的现象,确可用“白璧无瑕”来赞誉。
清乾隆 珐琅彩人物纹胆瓶
珐琅彩瓷器是专门为皇室烧制的瓷器,产量极少,而且每一件都是精品。“珐琅彩”的名字,本身就蕴含了对产地和功用的限制,晚清时一些景德镇民窑的产品也自称珐琅彩,窃以为划到粉彩瓷更合适些。
十二、粉彩
早在清康熙年间,粉彩作为瓷器釉上彩绘艺术已开始了萌芽;到雍正时期,已趋成熟,并形成粉彩装饰的独特风格;乾隆时期粉彩已非常兴盛。粉彩的艺术效果,以秀丽雅致,粉润柔和见长,这与洁白精美的瓷质分不开,它们相互衬托,相映成趣,有机地结合起来。
粉彩瓷装饰画法上的洗染,吸取了各姐妹艺术中的营养,采取了点染与套色的手法,使所要描绘的对象,无论人物,山水,花卉,鸟虫都显得质感强,明暗清晰,层次分明。采用的画法既有严整工细刻画微妙的工笔画,又有渗入淋漓挥洒,简洁洗练的写意画,还有夸张变形的装饰画风。甚至把版画,水彩画,油画以及水彩画等姐妹艺术都加以融汇运用,精微处,丝毫不爽;豪放处,生动活泼。
粉彩花卉纹葫芦瓶
十三、浅降彩
浅绛彩瓷是清末时景德镇具有创新意义的釉上彩新品种。从同治、光绪到民国初约50年之间,将中国书画艺术的“三绝”——诗、书、画,在瓷器上表现,使瓷画与传统中国画结合,创造出瓷画的全新面貌。“浅绛”原是借用中国画的概念,指以水墨勾画轮廓并略加皴擦,以淡赭、花青为主渲染而成的山水画,起源于元代。其画家代表人物为黄公望。藏品想要送拍咨询可联络笔者:一三零四,九八八,四八八三。而浅绛彩瓷中的“浅绛”,系特指晚清至民国初流行的一种以浓淡相间的黑色釉上彩料,在瓷胎上绘出花纹,再染以淡赭和水绿、草绿、淡蓝及紫色等,经低温(650—700℃)烧成的一种特有的低温彩釉。
民国浅降彩人物瓶粉彩的变种,仿国画里吴门画派的浅降山水,故名浅降彩,也有画人物花鸟的,叫落地粉彩。画法是把颜料掺到玻璃白里,一次画成。浅降彩始于晚清,民国时被新彩取代,昙花一现。
14.金彩
把真金画在瓷器上,最早的是宋代定窑,当时是把金箔做在瓷器上。当时的书里说是用大蒜汁粘了再烧,后来有人试过,不灵。
现代霁蓝釉金彩心经盖碗康熙时出现了细金法,又叫本金,永不褪色。发明人叫汪景隆,他把手艺的三个工序,分别传给三个儿子,一共传了七代,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时公开了。还有一种洋金,欧洲传进来的,一说来自日本。洋金含金量少,便宜,景德镇一度大量用洋金,后来发现洋金几十年后会掉色,所以高档瓷又改回用昂贵的本金。
清乾隆 粉青地金彩“交锁夔龙”图兽耳瓶
洋金瓷器烧出来就是金灿灿的,本金出窑后是暗淡的土黄色,需要用玛瑙刀抛光才会亮。现在许多金彩瓷器故意不抛光,以证实自己是本金,如果你买到这种金彩瓷,用翡翠一类的硬宝石磨一下就发光了。
十五、广彩
广彩是一种专供外销的瓷器。清朝早期许多欧洲商人到景德镇订购瓷器,到十八世纪时改为采购景德镇的白胎瓷,运到广州画釉上彩。因为当时广州是通商口岸,欧洲商人可以在广州的作坊里监督生产,不用跑远路到景德镇。
广彩的画法与粉彩相同,其器形和画面多是欧洲风格,比如画贵族徽章公司商标什么的,画中人物也是金发碧眼。广彩多描金,又名广州织金彩,现存的都在外国,国内几乎没有。
这是乾隆时的广彩碗,叫商行碗,描纹的是当时广州城外的外国商行的建筑,上面还有英美瑞典的国旗。英国的档案里有记载,这种碗每个成本是白银五两,相当于一千二百块人民币。
十六、新彩
新彩又是欧洲人发明的,又叫洋彩。洋彩这个词比较笼统,粉彩、珐琅彩和广彩都曾被称为洋彩。新彩技术晚清时传入中国,一开始是用法国颜料,后来用日本产的,其实这时中国的瓷器技术已经落后于欧洲了,大概因为赛先生还没来吧。
新彩是釉上彩,其表现力是所有彩绘法里最强的,可以画出中国画效果,还可以画出水彩和油画效果。新彩的画面薄,类似五彩,但五彩不能调色,新彩可以,所以其色彩种类异常丰富。新彩还有一个优点是容易掌握,烧成变化小,会画画的人都能画新彩瓷器。新彩的缺点呢,历史短,又是泊来技术,没有情怀。
收藏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历经长期的经验累积,具备一定的眼力与悟性之后,任何时候都不晚。结合身边资深藏家的基本经验与笔者多年的见解,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收藏,多学习、多实践、多调查、多钻研、多反思、多顿悟。时间长了,自然而然的就成熟了。以上就是关于瓷器的各种彩色。如果有什么想法,欢迎到评论区中发表你的看法。
图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