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青花”是藏友的一些统称,实际上应该叫釉下蓝彩瓷比较准确点,往往伴随于白瓷之上,当然唐代的白瓷走向成熟,是陶瓷历史上“工业革命”式的进步,也为上加彩提供了条件。因为白色的底色更能凸显蓝彩,当然蓝彩也出现在很多有色釉上。总体来说这种“唐青花”的形成离不开制瓷工艺的几点和外来文化的影响。
我国古代釉陶挂彩始于西汉时期。常常是以红釉加绿彩的形式出现。
而加彩瓷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资料显示1983年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长岗村出土的一件青釉褐彩壶,我国时代最早的一件釉下绘彩瓷器。西晋晚期至东晋时期多在青瓷上加饰褐彩斑点。三国时期北方开始了白瓷生产,并逐步出现青釉、黄 釉、白釉饰彩的瓷器。
北齐的骠骑大将军范粹墓出土的白釉绿彩瓷瓶,对比同时期的瓷器,迈上了一个新的起点,算得上是最早的白釉绿彩瓷,虽然釉色不太稳定,但是依旧为白釉加彩和唐三彩打开了一扇大门。
北齐武平七年 (公元576年)李云墓出土的淡黄釉加六条绿色彩带的莲瓣四系罐,相对比范粹墓的白瓷,更加的稳定,可称为当时瓷器加彩的代表作。
隋代的白瓷工艺在北朝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提升,在张盛墓中,上图镇墓兽在稳定的白瓷上施褐彩的工艺运用,虽然看似简单,但是在白釉褐彩的领域里也是开辟性的。
上图隋青瓷爆蓝斑六系罐,更是釉下蓝彩的初创制作。这些器物标志着加彩瓷生产在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突破,为唐代白釉彩瓷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工艺技术基础。
唐代是制瓷业稳定繁荣的时期,北方延续了尚白的审美,率先以巩县窑为中心,烧制了白釉瓷器,随着丝绸之路的发展和贸易的繁盛,大量的钴蓝矿石进口到了中原,率先在巩县窑中生产了白釉青花彩的瓷器。
1962年上海松江唐代经幢遗迹出土的唐白釉青花碗,就是巩县窑的作品。
1983年扬州三元路出土白釉青花碗残片,也是巩县窑的作品。这两件器物在山人看来,属于釉上蓝彩,属于萌芽阶段的青花瓷,跟元代景德镇的青花没有直接的关系,这种白釉蓝彩的瓷器更多的是用于外商定制和出口创汇,黑石号沉船出水的大量唐青花产品就是有力的例证。
如目前考古发现的唐代青花器及标本也多见于海外沉船及中国沿海地区、外商云集之城市。
白釉蓝彩瓷作为一种外销产品,为了在海外扩展销路而追求器形规整、精美,质地纯净,造型上模仿当时流行的金银器,装饰上追求鲜丽、典雅,并吸取波斯流行的花草纹样,出现了异域情趣。
当然同时期的长沙窑也生产了大量的青釉褐绿釉彩的产品内销或出口。相对比巩县窑青花瓷,长沙窑釉彩显得粗狂热烈,有一种大唐的自由奔放之气。
“唐青花”的产生,虽然不直接影响到元青花的发展,但也是初创式的,是承上启下的重要转折。这种注重绘画装饰的釉下彩绘,把中国传统绘画和制瓷业完美的融合,是一种突破性的发展;这种技术的运用空前的提升的制瓷的生产效率,为瓷器的标准化生产和进步奠定了基础。
图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