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造假在古今中外都是行业痼疾,也是业内习以为常的“潜规则”。近些年的艺术品造假泛滥成灾之严重远胜以往,瓷玉、书画、青铜、木器等门类赝品层出,且技术升级、产业运作、集团经营、规模制造成为艺术品造假新的特征。若长此以往,中国艺术品市场受其困扰,还将付出惨痛代价。
瓷器造假是中国艺术收藏界一个历史悠久,普遍存在但又公认无法彻底杜绝的现象。明代仿古瓷的生产初步形成规模,清代康雍乾时期、光绪年间和后来的民国时期以及20世纪80年代至今是仿古瓷生产的三个高潮。而瓷器造假发展至今,更是花样繁多,开始借助高科技进行造假,迷惑投资收藏者,常常令藏家打眼。
那么如何辨伪和防范瓷器造假呢?
历朝历代所制瓷器产品在胎、釉、造型、纹饰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特点,从传世品看,仿品也是有规律可寻。陶瓷辨伪的主要内容是判窑口、断时代、辨真伪、评优劣;其中,辨真伪是最重要的一项,也是进行古陶瓷研究的前提。而对于仿品,人们最希望了解的是为什么说它是仿品,或者说从哪些方面能看出它是一件仿品。
要回答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是找到所仿的母器,即真品。事实上,将真品和仿品放在一起对比观察,二者的区别即可一目了然。因受工艺条件及文化习俗的限制,各个时期的仿古瓷都有其共性,如果每一时期仿古瓷中的典型制品都能找到其所仿蓝本。经过对比分析,找出其规律,在鉴定古瓷的实际工作中就可以触类旁通。要想准确掌握古瓷器釉光就需要我们在日常学习中多看、多比较。
一、通过釉面的判断来区别新老瓷器
通过对釉面光亮程度的判断是目测鉴定的重要方法之一。一件新出窑的瓷器、整器各方面都表现出一种全新的状态,釉面净明新亮,受光线折射后,釉层内的矿物质颗粒年轻活跃,通过釉面反射出来的光波强烈耀眼、漂浮游离,其活力能量强度都处在最高状态。随着年代的延长,釉中的各种矿物质接受自然界中的物理、化学作用后,逐年地氧化、老化,其活力能量强度也逐年减弱,釉层开始老化、变旧,釉面开始逐渐地熟旧温润,呈现出一种玉质感。这种现象,年代越久远,变化越明显。这种规律的光感变化为鉴定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此外,瓷器在烧制过程中,由于受到窑温变化以及胎、釉原料等方面的影响,釉面通常会出现一些小的瑕疵,如气泡、棕眼、缩釉、炸纹等。瓷器出窑后,在长期的使用和把玩过程中,釉面又极易产生一些人为损伤,如划伤、磕伤等。这些小瑕疵在不同时代、不同器物的表面出现,形成了一些器物独有的时代特征。造假者为了仿制得更加逼真,连一些常见的瑕疵痕迹也一并研究模仿。因此,釉面的各种瑕疵痕迹在鉴定中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依据。
二、掌握历代瓷器的独特釉面
釉下气泡是胎和釉中的水分子带来的,胎和釉的含水量多少,胎土糅合及瓷胎晾干的时间长短,都可能影响到釉下气泡的形态。但在现代制瓷工艺下,胎、釉的水分配比一般都比较固定,胎土糅合及瓷胎晾干时间也比较一致,故釉下气泡形态基本上是比较稳定的,这就为探求现代仿品瓷器的图像规律奠定了基础。
现代仿品的釉下气泡图像与古典瓷器的釉下气泡图像有本质区别,这是由不同时代的不同胎釉材质和不同的生产工艺所造成的。因此,鉴别现代仿古瓷器的要领,主要看是否有排列紧密、形状扁平、色泽暗哑的小型气泡这个特征,有此种气泡图像的瓷器一定是现代仿品。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种具有鲜明特征的小型气泡,一般只在白色釉面下出现,故对鉴别青花、粉彩等各类彩瓷特别有效。其他仿古瓷器如果底足平面有白色釉面也可适用,没有白色釉面也可以通过观察死亡气泡的痕迹予以区别。
图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