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时期的钧瓷制作,从某中意义上讲,还是对宋代钧窑工艺的继承和延续。
金、元时期的钧瓷工艺特征不可避免地有时代烙印及本民族特色,形成与宋钧有差异的工艺特征。
宋 金 元时期钧瓷底足区分特点和鉴定方法
宋 钧窑天蓝釉三足筒式炉
宋代钧瓷无论是民窑还是官窑,器物造型都非常规整。
民窑釉色多以天青为主,也有月白、天蓝、葱青;
官窑则以运用金属铜“窑变”呈色之美妙著称。
宋 钧窑玫瑰紫釉长方花盆
民窑较之官窑胎釉略薄,但是都能做到施釉厚薄得当,
所见瓷器流釉、粘足的极少。
宋代钧瓷大多施满釉,且器底多涂褐色(俗称芝麻酱色)护胎釉。
鼓钉洗、花盆和盆奁,以及盘类以支钉支烧,其它则以垫饼烧造。
宋钧胎质细腻致密,呈灰褐色,它吸水率低,瓷化程度高,叩之其声铿锵圆韵悦耳。
从胎质断面可以看出,纯净无杂质,很少有空隙,很少出现釉层剥落等现象。
宋钧窑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北京故宫
金代钧瓷的制作基本上沿用了宋代的造型风格,
并烧制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钧瓷作品,如一些瓶、炉,
不仅造型讲究,而且窑变美丽。
金代 钧窑天蓝釉紫斑盆
金钧窑天青釉洗
金代钧瓷中的碗、盘的造型基本上也是沿用宋制,器形逐渐变大。
金代 钧窑天青釉夹板炉
金代钧瓷是战乱之后的恢复之作,是为满足民间大量的日常生活需要而在民窑的基础上重新建立起来的。
从这一点来讲,它并不十分严格要求钧瓷胎釉的选料精细,制作的精益求精。
它的首要目的十分明确:实用为上。
金代 钧窑月白釉紫斑梅瓶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烧制出的金代钧瓷,除少数精品外,普遍出现胎料粗松、胎质泛黄等现象。
金代钧瓷较少支烧,大多以垫饼垫烧,
金钧窑天青紫斑釉盘底
轮制产品不规整,盆、碗、碟、罐的圈足统旋直足,
所掏窝子一刀而过,窝子不正,深浅不一,
刀痕、指痕都程度不同地出现在胎体上下不加任何修饰。
金钧窑天蓝葡萄紫海棠式盆托
釉色以天青、天蓝为主,窑变色彩不及宋钧自然,
其釉彩流动性小,与宋钧窑变神奇美妙、变幻莫测的艺术效果形成鲜明对比,成为金代钧瓷色釉变斑一大特点,
这也真实地反映出战乱之后的金代钧瓷的艺术水平。宋金元时期钧瓷鉴赏交流 131 2528 8768景德镇徐先生同V信。
金天蓝玫瑰紫仰钟式花盆
元代是钧瓷瓷器蓬勃发展的时期,烧制钧瓷的窑场遍及各地。
元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盖罐
钧窑瓷器在这一历史时期,已经成为民间百姓中最主要的生活用具,
这种大量的需求虽然刺激了钧瓷的生产,但也同时带来了负面影响,
只追求钧瓷生产的数量,而忽视了钧瓷的质量,整个元代钧瓷量大质粗。
与宋、金时期的钧瓷相比,元代钧瓷品种单一,器物多大件,给人以笨重之感。
元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双系罐
其特点具体表现为:
胎釉皆粗,釉厚而不匀,厚的则过度,
釉流下垂处聚釉达到了“垂若蜡泪”的程度;
薄釉露胎处则又可看到胎上的轮指和刀痕。
元 钧窑天蓝釉葫芦瓶
釉质较粗,烧成后多有气泡和棕眼,釉面光泽度较差。
釉色以天蓝、月白居多。
器体上的紫红窑变斑似人为之作,形成彤云密布之景象,或聚成物形,不及宋钧窑变美妙自如。
元钧施釉一般不到底,底足露胎,底芯也露胎。
元代钧瓷也偶有少数精品,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白塔村出土、带“已酉年九月十五小宋自造香炉一个”铭文的钧瓷双耳炉,
钧瓷双耳炉 ,侈口,直颈,圆腹,下承三足,口沿至肩安有双耳,颈部有三个雕帖的麒麟,造型饱满。
在器体上有明确纪年的铭文,这在钧窑瓷中是少见的,为断定它的烧造年代,提供了重要依据。
元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钵
元钧器形不仅较之宋、金时大了很多,而且在器物的造型方面也有独到之处,
元钧在器物表面所采用的堆雕、镂孔等装饰技法在宋、金钧窑瓷器中是不见的。
金至元 钧窑月白釉镂空八佛八方供器
通过实物对比,我国可以看出元钧与宋钧的主要区别在于:
1、宋钧大多为满釉支烧,底足刷有酱色护胎釉;
元钧多施半截釉,底足露胎。
2、宋钧釉厚而匀;
元钧釉厚而垂。
3、宋钧胎釉细腻;
元钧胎釉粗糙。
4、宋钧器体上的紫红窑变弥漫全体;
元钧则聚成块斑。
宋钧釉无论深浅浓淡皆浑然一体;
元钧釉浓处起斑彩或条纹,浅处仍见水浪。
内容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