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先我们要知道何为钧窑?
钧窑,其实就是钧台窑,是柴窑及鲁山花瓷的风格上综合形成的一种独特的风格,在宋朝时期,受道家思想影响而达到高峰,并且在工艺技术上也达到了了高峰。不管是从呈色还是各种纹理的表现来说,可以做到可控性的随心所欲的表现,这也是最有重要的价值,无人能仿造。特别是北宋官造钧瓷,规整对称,高雅大气,宫廷气势,一丝不苟。
有人说钧窑用放大镜来看,酷似蚯蚓走泥的纹路,用起泡一个个串连着呈立体的爬行状,蛙卵纹,鱼卵纹包裹正欲孵化而出的鱼籽难以叙述。这不能说完全正确,但这确实是特征之一。那么为什会有这种情况发生呢?据说是因为当时官窑为了力求完美,由于少数二点器皿在烧制的时候窑子的温度,颜色的配比,及烧制的环境等因素影响造成了釉面在温度中的变化还原不一,才形成了走泥纹。并且钧窑瓷器历来被人们称之为“国之瑰宝”,在宋代五大名窑中以“釉具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
2.钧窑如何形成的?
钧窑,钧窑,由此可见肯定是从窑子里面烧制而成,钧窑烧成温度已经达到1350℃-1380℃之间,延承了传统钧窑胎质细腻。
那么钧窑是怎样形成的呢?首先钧窑形成的原理:形成的原理其实很复杂,由于钧窑的釉色浓淡不一,所以钧窑的釉色也会有一定的化学反应及特点:三氧化二铝含量低,而氧化硅含量高,还含有0.5~0.95%的五氧化二磷。早期宋均在二氧化硅与三氧化二铝之比介于11~11.4之间,五氧化二磷多数占0.8%。官钧釉的二氧化硅与三氧化二铝之比为12.5左右,五氧化二磷在0.5~0.6%之间。其中典型的就是窑变釉。窑变釉一种艺术釉,变化多,色彩丰富,形态也是复杂。它的出现完全是偶然的。
其次就是钧窑形成制作的过程:首先瓷坯先经素烧稍冷后上釉正烧,釉层较厚。在烧造过程中,含有多量的磷酸钙物质,焙烧时釉层断裂,釉料沸腾滚动。由于各种元素重量不等,釉面沸腾时,重量较轻的向上翻滚,比重大的元素如铜、铁则向下流淌,在釉层里形成深色的沟槽;窑变慢慢熄灭,釉面逐渐停止沸腾,高低补齐之后,釉层里往往出现不规则的流动线条,屈曲蟠蜒,如“蚯蚓走泥”这个特点为钧窑独有。器物底足施满釉后又抹掉,烧成后成为棕黄色。由于钧瓷釉质肥厚失透,刻、划、印花不宜显露,所以钧瓷以釉色取胜。它区别于其他的瓷器釉色,富有创造性,风格独具,在陶瓷的釉色美上开启了新的艺术境界。
以上这张图片就是北京保利拍卖的钧窑天蓝釉玫瑰紫斑敛口盏,这个钧窑天蓝釉玫瑰紫斑敛口盏是明代的作品。
类北金代钧窑风格天蓝釉紫斑敛口茶盏,细观此盏,口沿微微内敛,口沿釉薄呈浅褐色,足斜腹内收至圈足。内外壁天蓝釉釉色多富变幻,由青到紫,亦浓亦淡,雅韵幽现。玫瑰紫色浓烈,釉面光亮,器形似皂泡一般,遂得洋名“bubble bowl”。钧瓷之美胜在釉色,三分人力,七分天成,其间色彩的流淌与幻化,非巧思可以成就,尤以钧窑挂紫最为典雅,釉彩之绚丽宛若晚霞,而釉质之细润,犹似一泓静谧湖水。其烧造颇为周折,因釉本身乳浊粘稠、流动缓慢,极易形成斑斓、交织的现象,乃至一窑一火烧制的钧瓷,变化万端,无一相类。本品早年为欧洲私人珍藏,后于1998年11月18日在伦敦苏富比释出,器物编号856,十三年后,2011年6月1日售于香港佳士得,编号3502。
直径8.5CM
估价
RMB 6,500,000-8,500,000
成交价
RMB 14,375,000
本品早年为欧洲私人珍藏,后于1998年11月18日在伦敦苏富比释出,器物编号856,十三年后,2011年6月1日售于香港佳士得,编号3502。
图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