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的美体现在造型、釉色、纹饰等细节之处,但给我们最为直观的感受的源于其釉色。釉色可以是恬静的,可以是浓重的,可以是淡雅的,可以是绚丽的,是人与自然巧妙结合的神韵。
青釉
青釉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釉色,在商代就出现了在陶器上施青釉的器物,到了汉代,真正意义上的瓷器出现,依然是青釉瓷器。青釉是以铁作为主要着色剂,含铁量越高,呈色就会越深,工匠通过不断调整釉药成分,形成了各种各样的青釉瓷器。
其中最为出名的属“天青釉”,相传为五代后周柴世宗所创,世宗称其为:雨过天晴云破除,者般颜色做将来。到了宋,天青釉尤其受到皇帝的喜爱,不仅五大名窑中有天青釉的汝窑瓷器,青中泛灰的官、哥窑瓷器。还有龙泉窑梅子青、粉青瓷器,耀州窑老绿色青釉瓷器。景德镇在这一时期创烧了青白釉瓷器,这种瓷器青白中泛有一丝湖绿色,更显淡雅。
白釉
白釉虽然较青釉瓷器发展的较晚,但依然不能阻碍它成为中国最重要的釉色。白釉瓷器和青釉瓷器制作工艺基本相同,随着制瓷工艺的不断发展,釉中含铁量降至3%以下,就会烧制出白釉瓷器。白釉瓷器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到了唐代开始大力发展,并成为宫廷用瓷。
到了宋代,白釉瓷器工艺已经非常高超,定窑白瓷胎、釉出现了精、白、波的特征,非常受北宋人民喜爱,这时期白釉多泛微黄。元代枢府釉瓷器白度不是很高,但很紧致,在其基础上烧制成功了青花瓷器。到了明代永乐时期,烧制成功了一种甜白釉瓷器,釉水莹后如凝脂,洁白如玉。
黑釉
黑釉瓷器出现在东汉中晚期,到了宋代由于饮茶斗茶之风盛行,而黑釉瓷器更适合作为斗茶的器皿,所以这时期茶具多为黑釉瓷器。
吉州窑木叶天目碗,在胎上先施黑釉,把经过处理的菩提叶或桑叶放入盏中,经过高温烧制,树叶的纹路就会印在盏中,脉络生动自然,倒入清水后纹饰好像随水在动。建阳窑建盏,胎色深黑坚硬,釉面呈垂流或窑变的现象,有兔毫、釉滴、曜变、鹧鸪斑等品种。随着斗茶风气的消失,曜变天目盏与建盏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上。当然还有很多黑釉瓷器,比如鲁山花瓷,也是在胎体上施黑釉,然后随意点染乳白带蓝的斑点,也是黑釉瓷器的一个代表。
红釉
红釉从呈色上可以分为三种:铜红釉、铁红釉、金红釉,在唐代中国发明了红釉的烧制技术,北宋年间均窑烧制出均红釉瓷器,但这种红釉并不纯粹,直到明代宣德年间,成功创烧出了霁红釉瓷器。霁红釉瓷器是一种铜红釉瓷器,烧制极为不易,属于高温红釉,永宣时期景德镇熟练掌握铜红釉的烧制技术,烧制出艳丽均匀、釉层莹润的红釉瓷器,受到世人喜欢。
到了康熙时期,烧制成功了牛血红色铜红釉瓷器,就是著名的“郎窑红”。郎窑红有一种强烈的玻璃光泽,釉色如初凝的牛血一样鲜艳。在康熙时期也成功烧制了一种金红釉“胭脂红”。釉面匀净明亮,娇嫩欲滴,呈现淡淡的粉红色。
蓝釉
蓝釉是以钴作为着色剂,永乐时期蓝釉瓷器蓝色纯正,釉面光润肥厚,宣德时期工艺更甚,蓝釉质感凝厚,色泽美艳,犹如蓝宝石,也叫宝石蓝。宣德时期还创烧了一种洒蓝釉瓷器,蓝中自然分布着白点,如同雪花洒落。康熙时期大量烧制这种洒蓝釉瓷器。
黄釉
黄釉本是以铁为着色剂,经过低温烧制,根据着色剂成分不同,釉色有深浅浓淡之分。有:浇黄、鹅黄、麦芽黄、淡黄等品种。纯正的黄釉始于永乐时期,到了宣德时期釉面肥厚娇嫩。弘治黄釉瓷器为历代之最,被称为浇黄釉,釉色娇嫩、淡雅、如鸡油。
到了清代,由于氧化锑的引入,一种新的黄釉瓷器产生,就是雍正时期的柠檬黄,比传统的黄釉恬淡典雅。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