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汝窑葵花洗
汝瓷是古瓷中的一个重要派系,具有极其丰厚的文化艺术内蕴。她既有造型讲究、工艺精湛、技术卓绝之特点;又有釉层匀净、蕴润如玉、青色淡雅、宝光内润之秀丽。特别是她具有极高的文化品位和造型高雅之艺术风格。对汝瓷瓷器佳品的收藏与鉴赏,不仅可以了解汝瓷、认识汝瓷,而更重要的是欣赏汝瓷是一种艺术美的享受,从中领略汝瓷文化的内涵,享受汝瓷文化之精髓。
北宋汝窑碗
现将汝窑瓷器辨伪存真的方法提供出来,供识别参考。
制作:真品为手拉坯捏制,并经慢轮修整,工艺精细,线条流畅,棱角自如,形体得当。而仿品多为注浆模制,做工粗放,工艺欠佳,棱角突出,修痕显著。
造型:真品庄重大方,古朴典雅,胎壁较薄,秀丽潇洒。而仿品注浆成型,胎壁较厚,外型秀丽,比例失调。
装饰:真品刻、划、印花,技术娴熟,构图严谨,疏密有致。刀法流畅,形象逼真,风格随意不拘谨,线条自如有神韵。而仿品为刻意效仿,以临摹为主,刀法生硬,画意呆板,花卉图案,缺乏神韵,画风粗糙,比例失调。
釉色:真品汁水莹厚,有如堆脂,视如碧玉,柔和蕴润。而仿品则清澈透明,光亮如镜,刺目耀眼,釉色单纯。尤其重要的是,真品以玛瑙作釉料,形成特殊色泽,由于玛瑙结晶体的分离,器表出现鱼鳞状的细小开片。若用40倍放大显微镜观察,釉内玛瑙结晶体则呈现珍珠状,布在气泡的周边,寥若晨星,十分奇特。而仿品的表面则利用胎、釉的收缩比的差异,出现一些开片,但大多为直道道,呈网状布满器表,缺乏真品的自然韵致。仿品的胎、釉配方,与宋代失传的配方不一致,所以釉色单调,不够蕴润,更缺乏玉润之感。
北宋汝窑弦纹樽
从1987年宝丰清凉寺汝官窑址发现之后,不少厂家也根据发掘简报、报导文章提供的资料,到现场采集玛瑙矿石作釉料掺入釉内,但由于在釉内掺和玛瑙的比例不对,其结果与宋代真品仍存在很大差异:器表开片不对号,釉内气泡特多,玛瑙的结晶体,呈繁星密布状,气泡犹如肥皂泡沫,拥挤排列,釉内的红斑不见。这是目前仿古作旧的厂家刻意寻求解决最关键的难点之一。据最新了解,有的厂家可通过多次反复在冰箱冷却,然后再高温处理,可将釉内气泡处理掉,但又失去了宋代汝瓷稀疏的气泡周边布有玛瑙结晶体的光点,即寥若晨星之美景,反而弄巧成拙。
北宋汝窑莲花碗
至于在表面作旧,或经过吃土处理,或用药水腐蚀,使釉层剥落,这些只要细心观察,就不难辨认其破绽。
当然判断一件收藏品的真伪,还应从综合方面加以细心观察,第一靠感觉,要观其形体美,工艺细、制作精、色玉润、有神韵;第二靠手感,光润有度,轻重合体,棱角圆滑,手感适中,给人以舒心、美的享受;第三靠观察,看其工艺流程,釉色底蕴,装饰艺术及艺术风格等。这种仿品在有些方面虽已乱真,但仍留下破绽,只要细心观察,仍可辨伪存真。
北宋汝窑刻“丙、蔡”款碟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天青釉荷花式温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一、汝窑的历史
(一)民汝瓷(约北宋早期——金代)
1、初创时期:北宋早期。以烧制白瓷为主,兼烧少量青瓷和黑瓷。青瓷施釉很薄,釉色还不稳定,呈淡青色。器物以素面为主,仅见少量印花菊纹等装饰。
2、发展时期:北宋中期。仍以白瓷为主,但青瓷数量明显增多,施釉均匀,釉层变厚,装饰上新出现了莲花、牡丹、竖条纹和凸线纹。
3、鼎盛时期:北宋晚期。青瓷不仅数量上超过了白瓷,而且器类多样,花样繁缛,釉色以豆青和豆绿为主,还出现了少量天青釉瓷器,装饰上增加了印花龙纹、刻划牡丹和海水游鱼等,并在同一件器物上划花和印花并用,即器表划花、器内印花。除印花外,素面器物一般不使用模制,多采用手拉坯工艺制成。
4、衰落时期:金、元时期。青瓷釉色变深,釉面缺乏光泽,釉层内杂有褐色小斑点,器型增大,壁面加厚,器体显得粗笨。
(二)官汝瓷(约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间共20年)
1、第一阶段:创烧阶段。既烧制满釉支烧的天青釉瓷器,支钉粗壮,又烧制豆青和豆绿釉刻、印花瓷器。
2、第二阶段:成熟阶段。天青釉瓷器占全部瓷器的99%以上,传世的汝瓷形制应有尽有,并出现了一些新的器类。其中不少器类,无论素面还是有纹饰,大多采用模制,如洗、盘、钵、盆、碟、炉和部分碗、盏、套盒等,器物外壁有纹饰的用外模,内外壁无纹饰的皆用内模器物造型工整,器壁厚薄均匀,支钉小而尖,工艺非常精细。大型器物或不便使用模具的器物如各类瓶、樽、器盖等,则以手拉坯工艺为主。此时,出现了大量的支圈垫烧器物。
官汝窑瓷器
二、官汝瓷的特征及鉴定
1、胎体特征
胎骨薄,胎色呈浅灰、灰白,俗称“香灰胎”,褐灰和深灰色的极少,而出土残片其断面色调多接近土黄和灰中泛白,这是与泥土长期接触土蚀造成的,非汝瓷本色。烧成温度越低胎色越淡,烧成温度越高胎色就越重。与同时期的民汝相比,官汝瓷胎烧结程度差,呈未完全烧结状态,质地疏松,断面涩且没有光泽,吸水率相当高,大小不一的孔洞特别多,这是鉴定官汝瓷片的重要条件之一。
2、釉色特征
施釉较薄,釉色莹润,有的呈半透明,有的呈乳浊状,以天青色(即“雨过天青”之类的淡蓝色)为主,釉色变化大,包括了粉青(即青中闪绿,釉层透亮,有浓淡之分)、月白、卵青(即与青色鸭蛋壳相似,有失透感)等,还有青绿釉色,釉色变化小,在传世品中绝少。实际上可归纳为天青和青绿两种釉色,其中粉青、月白和透明度较好的卵青都带有不同程度的淡灰色。从显微结构可以看出,乳浊状釉中有大量钙长石及少量残留石英形成的细小晶体团存在。
3、造型特征
据不完全统计,官汝瓷器类有碗、盘、碟、盏、盏托、器盖、钵、洗、盆、套盒、瓶、炉、壶等20余种,约40多种造型,较传世品器类明显增多。但也有窑址没有发现的器类,如樽等。其器型多为宋代常见的瓷器风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只是在制作方法上以模制为主,器物形制更加规范、工整。
4、纹饰特征
有刻划、模印和雕塑等手法,图案以莲瓣、龙纹为主,还有鱼纹、鸟形、乳钉和弦纹等多种。
5、工艺特征
不少器物内外满釉,外裹足支烧,支钉细小如芝麻,排列多紧靠圈足足墙,支钉断面呈白色,支钉数多为3、5个,极少有4、6个的,如壶类方形器、椭圆形水仙盆等。完全支烧的器物有各类洗(外裹足、深腹平底)、盘(外裹足、假圈足、三足、平底)、碟、钵、盆(外裹足、假圈足、四足、平底)、樽等。碗类器物,垫烧占绝大多数,除外裹足碗皆支烧外,直圈足花式口碗也有满釉支烧,个别的敞口小矮圈足碗支烧置于圈足跟上。瓶的种类繁多,多为垫饼垫烧,足端露胎无釉,满釉支烧的仅见盘口折肩瓶和个别矮圈足小型瓶类器物上。盏托、盏、套盒比较特殊,以垫烧为主,少数满釉者,支钉横置在圈足底面上,个别较矮套盒支烧在盒内底面上。
汝瓷系先经过素烧后再施釉入窑二次烧成,釉面多有无色细碎开片,呈鱼鳞状或冰裂纹,另有极少部分无开片的器物,如椭圆形水仙盆等。
6、釉内气泡特征
以四十倍显微放大镜察看,一种气泡大而稀疏,一种气泡若隐若现,犹如数颗水泡由水底窜升还未到水面之状,但总体为“寥若晨星”。
当然,从总体上而言,上述所有特征并不是在每一件汝瓷上都全部具备的,不能形而上学,贸然肯定或否定。
清雍正仿汝窑瓷器
三、官汝瓷后仿品的鉴定
汝瓷的仿烧始于明宣德年间,清代雍、乾时期达到高峰,不仅数量大,而且质量颇佳。现代的仿烧主要集中在河南汝州市、禹州市和平顶山宝丰县的诸多民间窑场。
(一)明宣德仿品特征
1、器类主要有菱花式洗、蟋蟀罐、鸡心碗和盘等,器型为宣德时期常见造型,与汝瓷造型相去甚远;
2、只重视模仿釉色,但釉色偏蓝,釉面片纹较重;
3、有些器物的底部有青花楷书“大明宣德年制”款识,不辨自明。
(二)清雍正、乾隆仿品特征
1、清代仿品品种繁多,多有创造,且大小悬殊,绝大部分是高档陈设瓷和文房用具,瓶类器居多,碗、盘、盅、碟类圆形器十分少见。雍正仿品器型主要有象耳瓶、菊瓣瓶、贯耳瓶、蒜头瓶、葫芦瓶、弦纹瓶、三系瓶、双耳扁瓶、石榴樽、象耳樽、犀耳樽、六方渣斗、缸式钵、桃式洗、水仙盆、花觚等;乾隆仿品器型主要有撇口瓶、弦纹瓶、蒜头瓶、直颈瓶、葫芦瓶、观音瓶、鱼耳瓶、象耳瓶、贯耳方瓶、五孔方瓶、七孔花插、花口缸、双耳樽、水仙盆、印泥盒、桃式洗等;
2、修胎规整。胎体为灰中泛红褐色,颇似“香灰胎”;
3、釉面呈泛蓝透亮的天青色,清澈晶莹,釉色匀净,与汝瓷整体质感相差甚远。开细小纹片,与蟹爪纹较为相似;
4、底部圈足处理平滑圆润,露胎处全部涂以红褐色的釉水,且大多书写有青花篆书“大清雍正年制”或“大清乾隆年制”款识,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三)现代仿品特征
既仿釉色,又仿造型,仅有少数略得神韵,看上去颇有几分相似,但绝大多数只是照葫芦画瓢,不仅釉面透亮,釉色偏蓝,且器物不成比例,尺寸大小也与汝瓷相差甚远。有的新器作旧,应谨防上当。
北宋张公巷窑纸缒瓶
四、汝窑与张公巷窑的区别及鉴定
(一)张公巷窑的特征
1、胎釉特征
类似汝窑的青釉瓷器,是张公巷窑烧制的唯一产品。从整体上看,它既不同于临汝窑的豆青釉,也有别于宝丰清凉寺汝窑的天青釉。其釉色可分为卵青、淡青、灰青和青绿等,釉面玻璃质感较强,有的器表布满细碎冰裂纹开片。常见以薄胎薄釉为主,胎质细腻坚实,胎色有粉白、灰白和少量浅灰色;
2、器型特征
器类有碗、盘、洗、瓶、壶、盏、盏托、熏炉、套盒和器盖等10余种。
3、底足特征
带圈足的器物外裹足的较少,以平直圈足为主,器底有支钉痕的呈非常规整的圆形小米粒状,分别为3、4、5、6枚。
4、工艺特征
与汝瓷一样,系先经过素烧后再施釉入窑二次烧成。
北宋张公巷窑瓷器
(二)汝窑与张公巷窑的主要区别
1、汝瓷釉色为纯正的天青色,而张公巷窑釉色浅淡,釉面玻璃质感强,手触有光滑感;
2、汝瓷开片有冰裂纹和鱼鳞状两种,而张公巷窑开片较汝窑细碎、显著;
3、汝瓷胎体呈香灰色,而张公巷窑胎体较薄,胎色泛白,一般作灰白色;
4、汝瓷支烧器物以外裹足为主,支钉细长如芝麻状,支钉数量绝多为单数3或5枚,而张公巷窑多为平直圈足,外裹足较少,支钉呈圆形的小米粒状,支钉数量从3、4枚到5、6枚,单数、双数均有;
5、张公巷窑中的盘口细颈瓶、鹅颈鼓腹瓶、堆塑莲纹熏炉、套盒、盏托等不少器型,与汝瓷同类器均有一定的差异,而花口折腹圈足盘、花口板沿平底盘、椭圆形圈足洗和四方平底盘等器型,则为汝窑所不见。
南宋老虎洞官窑纸缒瓶
五、汝窑与南宋老虎洞官窑的异同
(一)两窑的共同点
1、窑场的性质相同。都是为宫廷烧造瓷器的窑场,既烧礼器、陈设器,又有日用器;
2、釉质和造型相同。均为烧造青瓷的窑口,釉呈乳浊、半失透状。汝窑以天青色为主,也有粉青、天蓝诸色调,老虎洞窑以粉青和米黄色为正烧品主流;大部分器物有开片,同为冰裂纹或鱼鳞状;两窑造型相同的器物主要有洗、盘、碗、鹅颈瓶、梅瓶、纸槌瓶、套盒、盏托、器盖等,不少器物用模制成型,毫无二致;
3、窑具及烧制工艺相同。均最常见的是带有5支钉的圆形薄饼状支烧,也有不少圆形垫饼和垫圈,一些大器均可能采用裸烧的方法;两窑同为两次烧成,不少器物裹足支烧;
南宋官窑纸缒瓶
(二)两窑的不同点
1、窑炉结构不同。
汝窑属北方地区常见的半倒焰式馒头窑,窑炉小,窑温高,便于控制火候,故烧出的青瓷釉色纯正;而老虎洞窑为南方地区常见的长条斜坡式龙窑,窑室升温慢、冷却快,窑室气氛难以控制,故烧出的青瓷釉色灰暗,不如汝瓷亮丽;
2、产品各有特点。
(1)胎釉有差异:老虎洞窑使用当地的紫金土和黏土作原料,内含大量的氧化铁成分,故胎色较深,胎体都呈黑、紫或灰褐色,而汝窑则为香灰色;老虎洞窑的釉色为较深的青色,而汝窑釉色较浅,同时不见米黄色器物;
(2)器类有差异:老虎洞窑的觚、鼎式炉、鬲式炉、夹层碗、穿带瓶、镂孔套瓶、渣斗式花盆等,为汝窑所不见,而汝窑的莲花碗、双鱼纹洗、荷叶座炉、六方倭角套盒等,也不见于老虎洞窑;
(3)装饰有差异:老虎洞窑不重装饰,仅在少量碗、盘的器表刻有莲瓣纹,花盆唇下装饰一周附加堆花边,套瓶腹部饰上下两组缠枝镂孔花卉,而汝窑装饰种类繁多,尤以莲纹最为常见,另有龙纹、鱼纹和铺首衔环等装饰,更有鸟体、龙身等雕塑,形象逼真,制作精致;
(4)烧制工艺有差异:汝窑采用支钉支烧和垫饼垫烧两种,支钉痕为3、5枚小芝麻状,支钉断面呈白色,而老虎洞窑除支烧和垫饼垫烧,支烧痕呈圆形且偏大,支钉断面呈黑色,支钉数量以5、6枚居多,也有7、8枚,最多可达13枚外,还有不少大件器物,如樽、盆、洗、钵类外底刮釉,使用环形垫圈垫烧;
3、残次品的处理方法不同。
汝窑是将残次品打碎后就地扔掉,且瓷片碎小;而老虎洞窑则不是随意处理,是将残次品打碎后,有意识地深埋于表面覆盖有纯净黄土的专用瓷片坑,以避免向外流失,坑内瓷片基本上都能复原成完整器物。
北宋钧瓷瓷器
六、汝窑与禹州钧台窑钧瓷同类产品(即汝钧)的区别
“钧汝不分”是指两者之间比较接近的天青、天蓝釉品种和挂紫红斑的产品,其胎质的粗细、造型式样、釉的厚薄、釉质釉色、装饰纹样和烧造工艺等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很难区分。但仔细比较,其区别如下:
1、釉的配方上:汝瓷属高铝低硅,所以施釉薄而呈色均匀,而汝钧瓷属高硅低铝,必须施厚釉才能呈天青色;
2、挂斑呈色上:汝钧瓷紫斑深暗,而汝瓷红斑鲜艳且较为少见;
3、工艺特征上:汝钧瓷一般为紫口、铁足、芝麻酱底,器底均刷有芝麻酱色护胎釉,烧造时多采用锯齿状的支具支烧,留有支钉痕,而汝瓷则采用外裹足满釉支钉托烧,一般为3或5个细小芝麻状支钉,也有足底露胎不上釉而采用垫饼垫烧的,这与汝钧瓷底足刷护胎釉的做法有明显区别;
北宋钧瓷瓷器
4、产品档次上:汝钧瓷基本上是民窑产品,造型多为碗、盘、钵之类的生活用品,只有少量的如粉妆盒一类的精品。其在北宋早期多素面,并有细小开片,少数碗、盘皆用凸线纹将器壁分为若干等份,此为汝钧早期的装饰特点;北宋中期采用刻花装饰,以缠枝、折枝花卉加以装点;到了北宋晚期,则大量采用印花技法装饰器表,图案丰富,花纹流畅,印花规整。未曾发现官汝瓷产品。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