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督造的官窑瓷器品种中比较著名是郎窑红,但是很多人却不知道郎窑绿更加的珍贵,主要因素是因为郎窑绿的烧制成功几率太低,传世的郎窑绿作品十
分稀少,后世对于这类的作品研究也少得多。
说到郎窑绿,我们先说说一个人,就是郎廷极清代隶汉军镶黄旗,奉天广宁人。康熙时期郎廷极时任江西巡抚,同时督造官窑瓷器,所以世人也称为郎窑。此人除了做官尽心尽德,在瓷器工艺方面也很有想法,发明了红釉和绿釉。
同时郎窑是以督陶官的姓氏作为窑口的名称,它所烧制的瓷器也都以他的姓氏为开篇,叫做郎窑,并且当时的制度是瓷器的优劣好坏直接和负责人有直接关系,一旦出现残缺或者次品,将会直接追究督陶官的罪责,所以在当时郎窑绿瓷器的工艺和原材料都是最讲究的。
郎窑绿的釉主要是含有氧化铜石灰釉,在氧化气氛中呈现绿色,属于铜绿釉,挂釉后通常在1300度左右的高温烧制而成,因为工艺及其复杂,窑温难以控制,想要烧制出翠绿色的釉面瓷器,成品率非常的底,故而存世的作品极少。
郎窑绿的瓷器通常以小件瓷器居多,从现存的瓷器残片和实物上发现,郎窑绿具有以下的几个特征:
郎窑绿釉层均匀较薄,釉色稳定,呈翠绿色,鲜明艳丽,釉面上有较强的玻璃光泽,像是翡翠一样的感觉。
在釉下紧贴胎体的地方布满细纹片,俗称“苍蝇翅”。如果放在放大镜上观察,在釉面可以看到细小的点点,这应该是烧制过程中釉内发生变化产生的小气泡。
在器底近足处有一圈不过足垂釉,但垂釉非常规整,像是一种釉流到底部又突然停止的感觉,厚釉处釉色加深,呈深绿色。
圈足呈泥鳅背,内墙为内弓,底足内施白中闪青釉,低款青花双圈足见。
器内施青白釉,釉层较厚,无开片,其釉色与底足内白色闪青釉有明显区别,口沿处有一圈明显粉白釉俗称“灯边草”。
内容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