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石红
古瓷露胎处呈现的红色,可能是黄红色、紫红色、灰红色等。有些严重的火石红甚至会从胎上蔓延至釉面二毫米。火石红分为两种,一种是出窑时便有的“窑成火石红”,另一种是出窑后逐渐形成的“后天火石红”。然而,现代仿造的火石红与古时的有所不同,因此寻找古瓷特征时,我们主要关注后出火石红。这种特征常出现在器物的凹处、支钉上、片缝上、吐筋线上以及火性土垢上。这些地方的金属光泽是由千年氧化和火性外吐共同作用形成的。如果瓷器上的金属光泽不明显,那么就需要结合其他古瓷特征来进行综合判断。

破泡
这是指釉面上的气泡,由于长期风化和硅胶化作用,经过清洗和摩擦后产生的破裂。通常我们只能看到釉面上层的破泡,只有当釉面损伤非常严重时,才能看到中下层的破泡。这种现象在宋瓷上较为常见,难以仿制。如果在破泡中发现了臭干黑或黄水斑,那么这就可以作为判定古瓷的依据。另外,还有一种称为冰裂破泡的特征,其气泡顶端呈现放射性的冰裂纹路,这种特征不仅美妙而且难以仿制。
水流痕
这是古瓷在封闭环境中历经数百年,四周物体挥发的水汽聚集并流淌所留下的痕迹,具有动态感。这些痕迹通常为深黄色,且难以清洗干净。而仿造的水流痕则容易清洗。与土藏气、土脏气等特征不同,水流痕是鉴定古瓷的重要证据之一,且肉眼即可轻易鉴别。

水银沁
古瓷长期与水银接触,会形成难以清洗的粘合,这是古瓷特有的现象。值得注意的是,古瓷上的水银沁与古铜上的概念并不相同。古人常使用水银进行防腐,如秦始皇陵墓中便大量使用水银。水银沁指陶瓷上沾染的金属汞,其存在为古瓷的鉴定提供了重要依据。
玻璃胶
这是古瓷经久使用后,釉面硅胶化所产生的特征。新瓷虽然也有硅化胶,但经过三次清洗后便消失,而古瓷则持久存在。玻璃胶特征伴随古瓷直至釉面全部风化脱落,是鉴定古瓷的重要手段。
土香气
古瓷在地下历经多年,会吸收土里的气味。当水温热时,这种气味便会散发出来。不同的地下环境会使土香气有所差异,因此,通过嗅觉感知土香气,可以辅助判断古瓷的出土环境。
臭干黑
腐败的有机物会沁染古瓷,尤其在素胎和破泡处表现明显。长期水泡后,这些臭干黑会发软、胀大并被洗掉。然而,一些历经上百年的古瓷上,尤其是明之前的作品,会出现微小的臭干黑痕迹,这是仿品难以模仿的特征。
黄金斑
金器长期压挤古瓷,会使其渗透进釉泡或粗糙处,从而留下黄金痕迹。这种特征年代越久,渗透越深,难以清洗。因此,黄金斑也成为鉴定古瓷的重要特征之一。
“先天蛤蜊光”与“后天蛤蜊光”:
这两种蛤蜊光是古瓷在不同的环境下产生的五彩光。前者是长期受污染所致,后者则是经过人们摩摸后产生的柔和光泽。通过观察这两种蛤蜊光,再结合其他特征,可以大致推断古瓷的出土环境。
朦胧光:
在暗处用开水烫古瓷时,可以看到白色的模糊略大于古瓷的光斑。这种朦胧光是古时视觉敏锐之人用来鉴定古瓷的方法之一。新瓷则无此现象,因此朦胧光也成为鉴定古瓷的重要特征之一。

软伤痕
古瓷中的珍品往往受到人们的珍视,因此硬伤较少。然而,仿冒者可能不了解这一点,会故意制造硬伤痕。相比之下,新出土的古瓷釉面通常无明显伤痕。
冬瓜霜
这是古瓷历经千年自然风化的结果。将古瓷洗净后置于封闭环境中,两个月后便可观察到瓷面上产生的霜化感,这是古瓷特有的现象。而仿品虽然也可能出现冬瓜霜,但其色泽偏黄,且出窑时间不长,与古瓷的白色冬瓜霜存在显著差异。
豆腐花
这一特征前人曾以釉胎老化分裂的形态进行比喻,其形态类似盐卤点豆腐所产生的花形,无法仿制。但需要注意的是,观察这一特征需要借助80倍以上的放大镜。
白云纹
与豆腐花现象相似,指釉胎因老化而产生的分裂形态。经过风吹日晒后,这种形态会逐渐转化为龟裂纹。白云纹的边缘呈现自然的弯曲和模糊的交界,这是其独特之处。
浮蜡
又称百年蜡,是指有机物长期污染瓷器后留下的蜡状物。这种物质在干燥时滑溜,湿热时则涩手,为古瓷特有的现象。而仿品则无法完全复制这种滑手的感觉。此外,出土年久的古瓷,在清水浸泡半小时后才能明显感知到涩手感。
铁锈斑
古瓷由于年久风化,都会出现水溶现象,使得铁锈斑越洗越深沉。而新仿品则难以表现出这种水溶现象,铁锈斑也显得浮浅。值得注意的是,天然青花料都带有铁锈斑特征,只是浓淡轻重有所不同。
水汽斑
不同于黄水斑,它是由水汽微量久聚并静止若干年形成的。这种水汽斑直视可见,与周边有明显的色差。
无色水斑
由于无色透明,不易被察觉。需要侧目寻视才能观察到与周边的细微色差。这种水斑无法通过清洗去除。
亚光
因釉面年久老化而生成的一种温和暗淡的光泽。随着年代的增加,这种光泽愈发温和。目前尚未听说有能仿制出这种亚光的技艺。由于出窑十多年后釉面结晶体分化瓦解,晶格组织之间开始产生无数肉眼观察不到的间隔随着年代增长而逐渐加大使得光线无法直射从而产生散漫光因此观察到的是亚光现象这是判定古瓷的一个重要特征
酥油光
与亚光相似,但具有一种油润的光泽,这在官窑和哥窑的古瓷中尤为常见。然而,这种独特的光泽至今尚未被成功仿制,因为其背后的生产工艺仍是个谜。

过烧石灰
当石灰石遭受高温作用,会熔融成蓝黑色,而非白色,且放入水中三天仍不溶解。若瓷胎中掺杂有过烧石灰颗粒,出窑后遇水并不会立即开裂,而是经过数十年甚至上百年后,因颗粒大小和深浅不同,导致膨胀,进而造成胎体炸裂,形成所谓的炸瓷、炸线或棕眼炸包。
棕眼
古瓷表面常混杂有小颗粒和过烧石灰,随着时间流逝,这些物质逐渐风化膨胀。由于它们位于瓷器表面,因此并不会导致炸瓷,而是逐渐从釉面冲出小孔洞,形成棕眼。这些棕眼是新仿瓷器所难以模仿的。
炸线
由于胎中掺杂的小颗粒过烧石灰膨胀力度有限,通常只会炸出一至几道线,通过观察这些线纹,可以推测出过烧石灰的位置。
炸瓷
当胎中混入大颗粒过烧石灰时,其膨胀会导致瓷器炸开,形成大裂缝,但很少出现断裂。值得注意的是,炸瓷是一个长达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缓慢过程,因此难以被仿制。
脱落斑
釉泡破裂后,破裂的残片会在摩擦时聚在一起,给人以独特的感知。在放大镜下观察,可以发现古瓷因年久风化而无法抵挡人手摩擦的痕迹。
活流纹
这是北宋钧瓷所特有的现象,其色彩绚丽,犹如流水或流沙般动感十足。然而,现代工艺难以完全仿制出活流纹的美感和细腻度。
牛毛纹
与活流纹相似但色彩稍逊,具有一种粗犷的动感。但各个时期的牛毛纹特征各异,增加了仿制的难度。
吐筋线
低温瓷在开片后,会在片缝上生长起一道隆起的线,其颜色因胎质不同而异。这一特征难以仿制,并且是判定古瓷的重要依据之一。
破泡眼
釉面大泡破裂后,会在釉里形成一个较大的洞穴,洞口小而内部空间大。与棕眼不同的是,破泡眼呈园球状且内部常伴有陈附迹和臭干黑等物质。这也是古瓷的一个重要特征之一。
陈附迹
长时间以来,有机物在古瓷上堆积并受到挤压,从而留下的痕迹。这些痕迹通常可以通过多次清洗来去除。陈附迹,顾名思义,主要是指有机物的遗留印记,例如衣物、食物的陈旧痕迹,以及腐朽的纸张和毛发等物质所留下的印记。

蟹爪纹
汝瓷上常见的特征,因釉面开裂并伴有多个小气泡,后被污染成黑色而得名。这种纹理难以仿制,是古瓷鉴定的重要依据。
地釉变色
尽管令人困惑,但却是古瓷鉴定中不可忽视的线索。由于瓷器本身是无机物,其地釉却能出现变色现象,如青花瓷地釉从白色逐渐过渡到鸭蛋青色,封闭一年后转白,开封三天后转绿。这种现象的存在,为鉴定者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苏麻离青变色
含有苏麻离青的青花瓷,其色泽会随着时间和光照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长期封闭的瓷器色泽会逐渐转淡变白,而经过长时间日照的瓷器则色泽更深更艳。这一特征对于鉴定古瓷具有重要意义。
泡黄浆现象
宋官、哥瓷等古瓷在清水中浸泡一天后,清水会呈现黄色并变得较为浑浊。这种现象可能与金丝和黄釉中的铁氯化合物被水解有关,目前尚未见有仿品能够成功复原此现象。
脱粉与发粉
陶瓷表面因长年风化而产生的粉状物脱落现象称为脱粉。若风化程度较轻,则表现为发粉,通常只出现在高古瓷上。而清代的五彩粉彩则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如发矇等。
脱釉与翘翅
釉面老化导致的片状脱落现象称为脱釉;而釉面开裂、收缩并伴有边缘翘起的现象则称为翘翅,常出现在唐以前的陶瓷上。这两种现象都是古瓷鉴定的关键特征。
开芒片与活芒片
出水后的古瓷,其釉面会重新开裂并伴有翘起的裂片,触摸时如触芒状,数月后又会自行关闭如平面。若裂片间隙中进入脏物,则称为死芒片;若保持干净并可经水泡后重新开闭,则称为活芒片。
探底法
通过砂纸磨底足来探知胎色、胎质、老化程度以及烧制工艺等情况,是古瓷鉴定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急干片
古瓷在出水后,若未经历缓慢凉干的过程,而是直接遭受风吹日晒,即便是不该开片的瓷器也会产生开片。这种急干片的特点在于其片纹色彩的一致性,以及相对较小的收缩缝,与其他开片方式有所区别。虽然有仿制品尝试模仿,但效果往往相差甚远。
鱼籽纹
这种裂片形如鱼籽,片小间隙大,呈黑色,是古瓷的一种特征,其难以仿制。
龟裂纹
龟裂纹犹如龟壳上的裂片,大而明显。在古瓷中,龟裂纹的片缝较大,颜色为黑色,尤其以汝瓷上的龟裂纹最为显著。这种片缝的颜色是在烧制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千年历史的老瓷器上必然留下管状片缝的痕迹。目前尚无人能仿制出这种特征。
脱衣伤
瓷器在长期受到腐蚀后,釉面会全部脱落,露出胎骨。这种脱衣伤的现象常伴随发粉和脱釉等特征,为鉴定提供了明显的线索。
陈酸斑
陈酸斑是由长期受到酸的有机物浸染而形成的,斑痕深入胎骨,坑洼明显,边缘有锐角。与仿品的酸咬斑相比,其特点是斑痕更为深入,具有模糊感和表面化特征。
阳光斑
阳光斑是由长期在野外阳光下定位经过十年以上而形成的,其斑点颜色老黄微红,透出瓷面,内外一致。破碎观察时,胎色也会被晒成红黄的斑色。
针状芒硝
出土瓷在未清洗的情况下阴干一个月后,会生成针状芒硝。这种现象在唐之前的陶瓷中最为显著。
烘酒香
对于酒器类古瓷,可以通过水湿后用文火烘干的方法来辨别。在土香气中可以闻到酒香,尤其是陶器类的酒器更为明显。
宝光
五百年前的古瓷若未经日晒、水烫或火烤等损伤,在闷热或大雾天气时,其四周会散发出一种大而圆的白色光芒。这种光芒不同于朦胧光,发光强烈时甚至能透过布或纸等遮挡物。因其神奇而美丽,被前辈们称为宝光。
甜水货
古瓷若常年埋藏于地下水位以下且水质不酸不碱不苦,则称之为甜水货。这种古瓷在出土时往往呈现出如同新制般的完美状态。需要用长年老化的观点去观察和考虑才能找到鉴定的依据。
火坑
指那些未曾开启且密闭性极好的古瓷所在之处。当打开时,会有一股气体冲出,这股气体若遇到类似抽大锅头旱烟的明火,会发出轰鸣般的爆炸声。从现代科学角度看,这股气体实际上是甲烷。这些在火坑中出土的古瓷,状态往往崭新如故,触感软韧,几分钟后风吹干则变得坚硬。若用力过度,其釉面会留下难以清洗的指痕。在清末时期,火坑货的发现率极低,而到了民国,仍有人能识别此类古瓷。
破坑
指那些历史上已被开启,且金银细软已被取走的古瓷所在之处。这里剩下的往往是不值钱、不易变卖或不宜携带的瓷器,被称为“破坑货”。这类瓷器多数为细瓷,特征明显。解放初期,仍有人能准确识别这类古瓷。
烂坑
指那些几百年前就被开启,且内部有机物体已无法辨认的古瓷所在之处。这些地方通常只存有陶瓷器,少数小件杂项。烂坑所出的瓷器被称为“烂坑货”,其特征较为明显且数量较多,与多种关联词汇相关,如土沁、树根斑等。
干坑
指那些未曾受到水浸的古瓷所在之处,一般位于地理位置较高的地方。这些地方出土的古瓷被称为“干坑货”或“北边货”。其特征与水坑货有所不同。干坑瓷的破泡里渗入的是黄水斑,而烂坑瓷则是臭干黑。
水坑
与干坑相对,指那些常年在地下水位以下的古瓷所在之处。这些地方出土的古瓷被称为“水坑货”。这种行话主要用于判别出土古瓷的大致地理方位。
瓜籽片
与鱼籽纹、碎米纹、龟裂纹相关联,表示开片大小如瓜籽。这种开片在汝窑天青釉中最为常见,虽然现在的仿品也有类似特征,但与古瓷相比仍有所区别。古瓷的片缝大且多样,可以看出是历经千百年的陆续开片;而新品则是人为控制同时开片,片缝颜色基本一致。通过这些特征以及其他鉴定依据的综合运用,可以准确辨别古瓷的真伪。
碎米纹
其裂片大小介于鱼子纹与瓜籽片之间。值得注意的是,碎米纹的出现与瓷器品种密切相关,例如,它常出现在白汝瓷上。若在其他类型的汝瓷或官、哥瓷上发现,那可能是鉴定上的误区。
炸包
这是胎表釉下过烧石灰历经百年膨胀所导致的釉面微裂现象。其颗粒大小适中,既小于炸线炸瓷,又大于造成鼓点的。这种特征目前难以仿制,因此成为古瓷鉴定的重要依据。特别是在清末民国的民窑器中,含有过烧石灰的瓷器较多,这一点值得注意。
鼓点
同样是由胎表釉下的过烧石灰膨胀所造成,但与炸包不同的是,它并未导致釉面开裂,而是微鼓。其颗粒大小小于炸包,这种特征也难以仿制,成为古瓷鉴定的又一重要依据。
紫宝光
唐宋青花瓷在出土后若未经过缓慢阴干而直接受到日照,其全瓷表面会出现一片金属般的闪亮紫光,这种现象被称为“紫宝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光泽会逐渐消失。后人对此现象并不了解,称之为“紫宝光”。值得注意的是,若将唐宋青花瓷在水中浸泡三五年后再拿出来日照,虽然也能看到紫宝光,但颜色黯淡,远不如新出土时的明亮。这一点在鉴定古瓷时也具有重要意义。
紫光
侧视唐宋元青花瓷时,可隐约见到一片紫色光华,因不含金属色泽,故称“紫光”。能显现这种紫光的青花料自古以来就备受珍视,其价值甚至超过黄金。遗憾的是,目前尚不清楚是否能够找到与古代相似的矿藏。
管体款
指官窑器物上的题款字体与风格。各时期的官窑题款都遵循一定的规范,展现出独特的时代特色,被称为“官体款”。但需注意的是,即使是同一帝号的官窑器,不同年份的题款也会存在显著差异。目前,学术界尚无官体款的年谱可供参考,这无疑为研究带来了挑战。
官体纹
这是指官窑器上的纹样设计。各时期的官窑纹样都遵循一定的格式和套路,甚至有专门的图本作为参考,与民窑及前朝后代的纹样有明显区别,被称为“官体纹”。由于官窑工匠对图案文字的细致分工和反复练习,使得每一件官窑器都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泡青浆
这是鉴定北宋天青釉瓷器的专用术语。将这类瓷器浸入水中清洗时,水会略显天青色并变得浑浊如浆,这是由于千年自然老化所形成的特征,无法通过人力仿造。因此,这一特征成为了判断古瓷的重要依据。
气泡坑
指钧窑釉面气泡在高温环境下气体逸出后形成的缩釉现象,缩釉中央留下的小坑被称为“气泡坑”。此外,桔皮纹是由若干个小小的气泡坑组成,与气泡眼有明显区别。
气泡眼
在瓷器烧造过程中,气泡内的气体逸出但釉面未收缩,从而在外呈圆形小口、内呈球形大洞的形态,这就是气泡眼。它与气泡坑、缩釉气眼、缩釉棕眼等特征有明显区别。古瓷中的气泡眼、缩釉气眼、缩釉棕眼内部通常为漆黑色或古铜色。
缩釉气眼
同样是在瓷器烧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现象。当气泡内的气体逸出后,釉面发生收缩,从而在外呈圆形小口、内呈球形大洞的形态,这就是缩釉气眼。与气泡眼不同的是,其外小口四周有明显的缩釉现象。古瓷中的缩釉气眼内部通常为漆黑色或显黄色小斑点等特征。
破泡气眼:这是一种在钧窑和花钧中常见的现象。由于历经千年的腐蚀风化,釉下的大气泡中心釉薄处会率先破裂,从而形成球状洞眼。这些古瓷洞眼里往往漆黑一片,有时还会聚集着臭干黑或百年陈附迹。
缩釉洞眼:在窑烧过程中,如果胎中存在易燃物或可气化的固体,这些物质在遇火后消失,会导致釉面收缩,从而形成内空洞无定形的缩釉洞眼。这种洞眼内也是漆黑一片,与棕眼有明显区别,后者内呈珊瑚石景象。
红胎:红胎是一种常见的陶瓷工艺,尤其在永乐甜白釉、成化红胎瓷以及明末德化瓷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它指的是胎体呈现微红色,色深者则被称为“宝石红”。除了唐宋青花瓷和唐前陶器外,红胎现象还存在于其他时期的陶瓷制品中。然而,由于清末以来红土变得稀少,红胎瓷的烧制逐渐减少,因此很少有人知晓。尽管如此,在清末民国时期,红胎瓷仍然受到了商家和藏家的青睐。
红云:在红釉中,由于色差而形成的红斑,宛如六月的绚丽云彩,形态多变,光源下更显斑斓。这并非飞铜现象,而是专指釉中物质色彩的差异与交融。红云与红卷云有所区别,前者呈现片状感,后者则更注重线条的流畅。
蓝云:与红云相似,但指的是蓝色釉中的色差现象。此外,蓝釉下常会发现银点或金点,这可能与釉料的成分有关。蓝云同样具有片状感,为古瓷中的一大特色。
回窑货:指经过重新回窑加工的古瓷,这类瓷器往往具有独特之处。常见的加工方式是窑补,即对瓷器进行修补后再入窑烧制。这类瓷器通常是成套出现,其中一两件有明显回窑迹象,色差明显。
回坑货:指古瓷在早年出土后,经过长时间把玩和再次入土埋藏后再次面世。这类瓷器特征丰富,蕴含大量信息,值得深入研究。然而,目前对回坑货的了解甚少,挖掘整理相关文献的工作更是迫在眉睫。
补釉:指二次入窑时对瓷器进行挂釉处理。与回窑不同,补釉的目的专一,仅为挂釉而非修补。这类补釉货往往与历史上的名人轶事或大事件相关联,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发粉:指瓷器历经长久风化后出现的现象,尤其在素胎上更为明显,表面仿佛覆盖了一层粉末状物质,但手擦即无。随着风化程度的加深,会出现冬瓜霜现象,进而导致脱粉、掉粉,手擦时有粉末状物质脱落。这种现象无法仿制,伴随的还有豆腐花、白云纹等独特现象,在放大镜下清晰可见。
冰裂:这一术语专指冰瓷上的裂纹,其形态宛如冰块破裂,这在斜片瓷和宋官窑瓷中尤为常见。在明万历时期,由于钧窑遭遇挫折,冰瓷得以兴起并逐渐替代了钧瓷的地位。有一种说法认为,这种改变是为了避讳明神宗朱翊钧的名字。尽管现代工艺制作的冰瓷外观华丽,但因釉质较薄而缺乏神韵,与传统的冰裂效果相比相形见绌。值得一提的是,宋官窑的冰裂瓷原本是无色的,后来由于受到污染才呈现出色彩。冰裂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历经数年的沧桑。若将宋官窑的冰裂瓷置于水中浸泡三五年,再取出经受烈日暴晒,便会观察到新的片纹的生成。
冰裂梅花:这是冰瓷艺术中的至高境界。冰裂纹具有向心性,多条弧状斜片纹路交织成一朵朵梅花图案,而梅花中心的花蕊部分则保持完整,仅点缀以点点气泡坑。整个釉面由数朵对称分布的冰裂梅花巧妙组合而成,无论大件还是小件都显得和谐而富于美感。尽管现代工艺冰瓷也能制作出冰裂梅花图案,但其艺术性远不及古人,这或许是因为制作者未能领略到宋官窑古瓷中那令人叹为观止的冰裂梅花之美。
活流沟:这一特征在唐花钧和宋钧中屡见不鲜。当釉质厚重且流淌时,便会形成如流水般活动的纹路,称为活流纹。经过千年的风化腐蚀,这些活流纹逐渐演变成为一道道沟壑,手摸便能感知其纹理的细腻变化。若风化进一步加剧,则会出现“脱釉”现象,严重时甚至形成“脱衣伤”。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尚无法仿制出活流纹,更别提活流沟了。
红片缝:含铁量较高的瓷器在烧制过程中会产生红色的片缝,这与火石红的现象相似。
黄片缝:当瓷器中含氯铁较多时,其片缝会呈现黄色。有趣的是,同一件瓷器上可能会出现黄片缝与红片缝并存的现象,这与其历经千百年的环境差异密切相关。
黑片缝:目视下,黑片缝给人以被污染的印象,但在放大镜下,则以黑色为主,并夹杂着紫红黄等色彩。值得注意的是,黑片缝与宋官宋哥的铁线截然不同。铁线是在出窑时便已形成,而黑片缝则是出窑后,经过若干年的污染才逐渐显现。因此,在辨别真假时,放大镜下的细节将揭示真相。
蓝点:天青釉、唐蓝花钧、宋钧以及鸭蛋青地釉等瓷器中,多数都能在釉里找到蓝色的矿物点。这些带有蓝点的釉面会随着环境和光源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此外,一些青花瓷器也会展现出类似的变色特性。
绿点:在汝窑的支钉中,会出现一种名为辉绿岩的耐高温、耐酸矿物体,它呈亮绿色,使得支钉尺寸小巧如芝麻。然而,现代仿品生产者尚不了解绿点的神奇功效,因此仿品的支钉显得过于粗大,缺乏神韵。据推测,古人可能结合了道教炼丹术和化学方法,来制备这种独特的绿点。
银点:在古瓷钧窑系釉里,偶尔会出现银白色的物体,但并不常见,仅占约十分之一的比例,且通常出现在火工较高的瓷器上。
金点:相比之下,古瓷钧窑系釉里出现金黄色的物体则较为普遍,约占五分之一的比例,且无需过高温度即可形成。
变色青花:清三代之前的青花瓷,其色泽会随着光照和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发生奇妙改变。这种变化与日照时长密切相关,阳光照射越久,色泽越深;避光越久,色泽则越淡。这种特征在古瓷中尤为明显,若要深入体会,确实需要一番功夫。对于这种变色现象,普通人或许难以理解,但经过几代人的探索与检验,这已成为鉴定青花瓷的重要依据。
次火:也被称为欠火工,指的是窑火温度不够,导致瓷器在色彩、硬度和声音等方面出现差异。这种次火瓷常被误认为是仿品,但实际上,它也有其独特之处。例如,黄土胎的北宋哥窑若温度过高,就会失去其特有的韵味。因此,完整的次火瓷非常罕见,也更加珍贵。
补生粉:当瓷器出现缺陷时,人们会使用瓷粉进行修补,这个过程被称为“补生粉”。若修补后再次入窑烘烤,但温度不高,仍称为补生粉。而高温修补则称为“窑修”或“窑补”。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补生粉的瓷器,也并非寻常之物。这种技术在明前的陶瓷中较为常见,多用于陈设瓷。
宋锔:这个术语相对较少见。在古代,珍贵的古瓷若出现破损,就需要进行修补。常用的修补方法就是使用锔钉。锔钉,又称“抓钉”,形状条形,两头向下弯曲成九十度,尖细而弯曲。在瓷器断裂缝的两边打洞,将锔钉嵌入其中,从而固定断裂的瓷器。宋朝时期的锔钉制作工艺精湛,长度和厚度都超过两厘米和两毫米,材质以铁为主,少数为铜。这种技艺在历史上非常罕见,也为我们研究古代陶瓷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明锔:明朝时期流行的锔钉,其长度约为十五毫米,相较于宋朝的锔钉要短一些,但比清朝的锔钉要长。
清锔:清朝的锔钉明显比明朝的更为纤细,长度大约为一厘米。与宋锔相比,清锔的棱角已经消磨,边缘显得圆滑,厚度也更为轻薄。此外,清锔的制作工艺以机器冲压为主,这在当时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做法。
见天:古瓷在出土或流传过程中,经过太阳的曝晒,被称为“见天”。这一过程其实对古瓷是一种损害,因为晒后不该出现开片的瓷器可能会产生新片纹,同时掉釉、脱衣伤等问题也常在此过程中发生。市面上许多古瓷的釉面上开的新片,其根源往往就在于“见天”。
郭货:郭货是指那些规格高、以砖木石块等多重保护制成的珍贵艺术品。尽管它们在民间口语中常被贬低为华而不实之物,但实际上,郭货代表着高超的艺术造诣。然而,对于那些生活困苦的农夫和山民来说,这些珍贵的艺术品确实是无用之物。郭货通常是成套出现、完好无损的高档陈设瓷器或礼器,能够再度使用的实用器物则相对较少。通过了解郭货,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官僚地主、将相王侯的奢华生活和越礼行为。
石床:石床是用石板加工而成的床,上面摆放着各种享用的物品。虽然前人只闻其名未见其物,但确实存在这样的古物。石床货的历史非常悠久。
轿床:轿床是一种象大花轿式的床,用耐腐的木材制作而成。这种床在唐代非常流行,通常由竹木漆器制成。然而,由于风干后容易毁坏且未有面世记录,前人对此也只是传闻而已。
镜话:镜话又被称为花镜或青铜镜等名称。它不仅指按礼仪放在盖板上的铜镜,还有另一层含义——此镜会说话、有话要说。历史上确实有人懂得镜话的奥秘,能够通过铜镜的信息判断推知许多情况。不同时期的习俗和财力状况都会在铜镜上得到体现。然而遗憾的是镜话已经失传且未曾有著文详细解说其含义和奥秘。
有后:这个词在古瓷术语中,指的是有后人的意思,与“绝后”相对。在古瓷收藏中,绝后的瓷器往往因无人看管而遭受破坏,而有后的瓷器则因有后人传承而得以保全。这种“有后”的观念,在瓷器上也有所体现,有时甚至可以看到毛笔在瓷器上书写后人的名字,以及原阳宅的地址等信息。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种“有后”的瓷器并未广泛流传,我们只能从传说中了解其存在。
阵式:阵式一词在古瓷术语中有两个含义。一是指量大,形成大的组合体,如唐三彩马等。通过观察器形和颜色,可以推知整个组合体中单件的数量。二是摆布方位,即通过一个阵式货的位置,可以推知其他几件的位置。这种摆布方式现在已无人知晓,但我们可以从传世的古瓷中窥见其一二。
10谱式:谱式货是指一窝一窝地出现,相互印证,纪年相距不远,如同有谱本一般。与阵式货不同,谱式货的单组规模较小,器形也较小,但它们一窝接一窝地出现,各窝的纪年也各不相同。通过对这些谱式货的综合分析,我们可以推知其家族的兴衰史、身份高低等信息,甚至可以联系到国史和地方志的记载。
10篓子货:篓子货,这一术语在古玩界颇具特色。它源自古代,指的是那些被刻意埋藏在地下的珍贵古物。篓子,这个词汇有着双重的含义。一方面,它象征着那些不务正业、游手好闲、喜好偷鸡摸狗之徒,这类人的身材往往干瘦,仿佛古时的货篓子一般。另一方面,篓子又暗指那些来路不明的货物。
篓子货的特征鲜明:它们往往脏兮兮、臭烘烘,残缺不全、湿漉漉,给人以破旧不堪之感。然而,正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物件,却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价值。在民国时期的古玩市场上,篓子货虽备受争议,但它们却以其独特的历史韵味吸引着无数收藏家的目光。
值得注意的是,篓子货虽然在店铺中供人观赏,但真正的交易往往在黑市进行。在古代,县级以上的城镇都设有约定俗成的黑市地点,这些地方往往隐藏着许多珍贵的篓子货。然而,这些地点的名称在地方志中往往难以查找。
10伸腰:古瓷在出窑时往往端正规整,但经过千年的埋藏和重力挤压后,再次面世时可能已经明显变形。不过,只要平整地安放一段时间,它们便会逐渐恢复出窑时的形态,这种现象被称为“伸腰”。伸腰货是真实存在的,其特征在于至少有两个受力点,这些受力点上通常会留下明显的挤压痕迹和陈附迹,以及金属斑或称黄金斑。
10翠地白筋:南宋龙泉的精致工艺品以其独特的翠地白筋特征而闻名。这些工艺品的地色青翠欲滴,釉面不开片,小细泡点缀其中。边棱处则突显出白玉般的色泽,湿润如玉,给人以清新淡雅的感觉。然而,南宋以后,由于材料或技术的断档,这种工艺品便难以再现。到了大明中期,韩国曾请求大明朝送此为礼,但被告知已绝版。现代仿品虽然明亮,但釉面缺乏温润之感,色气也不平和,与真正的翠地白筋相比显得刻意造作。
10乌釉点:南宋龙泉窑的精美工艺瓷中常可见到乌釉点这一独特现象。这些乌釉点在精美的工艺瓷中若隐若现,为作品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其大颗粒色发黑,中颗粒色发绿,小颗粒色似翠绿宝石般晶莹剔透。然而现代产品中的乌釉点色泽浑浊不清澈无翠绿感与古今瓷器相比一目了然差异显著。
10黄水线:许多古瓷内外部会呈现一道宽阔的水平黄线,其色泽逐渐加深,且黄线一侧有鲜明的分界线,靠近分界线的地方黄色更为浓郁。这种黄水线深入瓷骨,甚至渗透其中,历经百年而不褪色,即使经过长时间的清洗也难以去除。需注意的是,真品的分界线仅有一道。要理解为何会出现明显的分界线,需要深入探索相关历史背景。仿冒品通常分界线模糊,或集中多道分界线于一处。此外,仿冒品容易清洗干净,而长时间伪造的则有所不同,因其长时间沉积的黄色难以去除,需采用其他鉴定方法。若古瓷呈现多道分界线,则可判定为假冒无疑。曾有仿制者尝试制作黄水线二十年,却始终无法做出渐浓型的黄水线。
10黄水斑:其形成原理与黄水线相似,但不同的是黄水斑没有明显的分界线,也不成线条状,而是呈现片状斑纹。出现黄水斑的古瓷,其边缘或底部往往在早期遭受破坏,而古瓷因某种原因得以保留在原地,经过若干年后才重新面世。若黄水斑已穿透瓷骨,则可判定为真品,因为这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才能形成。遇到黄水斑时,不妨深入思考,这将帮助你了解更多关于古瓷的历史知识。
10铁笔黄斑:这一术语专用于鉴定粉彩五彩釉上彩绘。在釉上彩绘中,轮廓线是由铁笔绘制而成,笔触较深且线条稍显毛糙。由于这些毛糙处容易受到污染,随着时间的推移,多种颜色逐渐附着其上,以黄色为主。若古瓷长期浸泡在黄色液体中,其毛糙处的黄色将更为显著。这一特征对于鉴别传世古瓷、新面世的古瓷以及面世已久的古瓷具有重要意义。有人也称之为“黑彩紫光”,但这并非官方术语。
10二棱:这是哥窑鉴定的重要特征之一,也被称为二楞。它指的是哥窑器沿口下方大约二至五毫米的位置,会有一道明显的隆起棱线,肉眼可见。如果这道棱线不明显,肉眼无法察觉,但用手触摸时仍能感觉到它的存在。这一特征的形成,与哥窑的釉料厚重和窑温控制有关。当窑温适中时,口沿釉料会自然流淌,而工匠们会在二棱下方修胎时压一道浅槽来截住流淌的釉料。这样,在视觉上,二棱处的釉层就会显得相对较厚,从而形成了一道明显的棱线。到了哥窑晚期,为了应对窑温的进一步升高,工匠们在修胎时加深了浅槽,使得二棱的特征只能凭借手感来辨别。若窑温再高些,则会出现“缩釉疤脸”这一特殊现象。
10哥官疤脸:这是官哥窑特有的另一种现象。由于窑温过高,导致化妆土与胎体分离,最终在瓷器上留下了一个大缩釉疤,其形状多呈椭圆形,颇似人脸,因此被称为缩釉疤脸。这一特征十分独特,目前尚无仿品能够完全复制其古铜胎色和千百年转变而成的独特疤色。与其它窑口或品种的缩釉疤脸相比,哥官疤脸的疤边缘更为肥厚,从而形成了鲜明的差异。
1古铜胎:在哥窑瓷器上,缩釉或缩釉疤脸现象会暴露出一种似古铜色的胎色,这种胎色偏红偏黄,与猪肝胎色相似但又不尽相同。这种胎色的呈现与胎质的不同密切相关,是官哥窑特有的专用术语。仿冒品往往无法准确呈现出这种独特的胎色。在其他窑口的瓷器上,较少出现这种古铜胎色的现象。
1猪肝胎:当缩釉或缩釉疤脸现象出现时,会暴露出一种似猪肝色的胎色,其色调偏黑偏紫。与古铜胎相似但有所差异,猪肝胎的年份更早,含铁量更高,胎骨更为黑硬。这种独特的胎色特征,往往难以被仿冒品所准确呈现。
1火性土垢:这是古陶瓷所特有的重要特征之一。在古陶瓷的制作过程中,为了提升陶土的粘度和可塑性,会采用草木灰水进行拌和。这种做法导致陶器在历经千年后,火性依然存在,并与土中的硅质发生结合反应,从而形成片状或团状的厚实垢层。这种垢层既牢固又不惧水泡,往往需要多次清洗才能去除。遇到盐酸时,会产生中和反应并起泡。因此,火性土垢成为了判定古瓷的一个重要且可靠的证据。
1鼓皮现象:鼓皮是指陶瓷表面与胎骨明显分离的部分,轻扣时发出的声音如同敲鼓。这一现象通常是由于古人在生产加工时对较粗的陶瓷胎料过度泥抹所致。随着时间的流逝,由于收缩率的不一致,陶瓷表面与胎骨逐渐分离。由于鼓皮与胎骨之间存在空间,因此鼓皮内的胎色也呈现出一种老气。但这种老气与外侧的色调截然不同,没有数十年的风吹日晒是难以仿制的。
1糟朽伤:这一现象主要出现在低温陶瓷中。经过千年的风化作用,陶瓷的质地变得松解,如同腐朽的木头一样脆弱。从外观上看似完好无损,但轻轻一扣即会损坏。需要注意的是,仿冒品往往无法呈现出胎骨内部的老气色,去除表皮后则露出新的胎骨。
1涂花露水鉴别法:这是一种鉴别五彩粉彩古瓷的有效方法。对于老货古瓷,只需用清水轻轻涂拭一遍,其色彩便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崭新状态。这是因为上百年的古瓷表面已经老化,呈现出冬瓜霜、发粉、蛤蜊光等特征。当遇到水时,这些特征会被掩盖而呈现出新瓷的状态。因此,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检验古瓷是否发燇。
1拔正鼎:拔正鼎,又称百正鼎或百顺鼎,是一种三足两耳的鼎形器物。其特点在于足与耳明显不对称,给人一种欲发力拔正的感觉。此类鼎一般在宋以前出现,可能是古人用于避邪的关目专用器物。它们通常制作更为精美且富有气势。然而现在生产的关目鼎往往只是粗略地仿制其外形而缺乏其独特的气势和工艺水平无法达到古人的心意。此外拔正鼎还与泰山石、石敢当、避邪镜和镇宅兽等物品具有相似的作用和含义它们都流行于汉唐时期而宋以后则较为罕见
1黑胎:黑胎瓷器通常年代久远,特别是北宋晚期的产品,因黑土资源减少而掺入白土,使得色泽呈现灰色。然而,在北宋之前,黑胎则更为普遍且色泽纯黑。有一种被称为“宋定”的黑胎瓷器,其质地坚硬、色泽黝黑且胎体轻薄。需要注意的是,虽然黑胎瓷器具有独特的鉴定价值,但并不能单独作为孤证,需要结合其他线索进行综合判断。
1玫瑰紫:玫瑰紫是钧窑釉面的一种独特发色,它由红卷云、活流纹、五彩气泡以及紫、蓝、绿、金等各色斑点组成,整体呈现出如玫瑰般的紫色调。这种色彩变化丰富且难以复制,至今仍无人能仿制出真正的玫瑰紫。有记载显示,这种珍贵的红釉土在明朝中期已经绝矿。相较于海棠红,玫瑰紫出现的频率较低,但其烧制难度与霁红、唐红、朗红等铜红釉品种相当,同样需要高超的工艺和技巧。
1海棠红:海棠红与玫瑰紫相似,但整体色调更偏红艳,且紫、蓝、绿等斑点的数量相对较少。在烧制过程中,红卷云等主要色彩成分的比例会相应增加,从而形成这种独特的色调变化。
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