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瓷,始于北宋,以“雨过天青云破处”的釉色著称于世。其釉面温润如玉,釉中气泡稀疏,宛如晨星点点,以及胎体及釉面收缩不一致产生的冰裂,都给人以无限遐想。

在弘宝汝瓷的展厅里,三足洗、弦纹尊、梅瓶等一件件仿古作品,如同时间的痕迹,记录着岁月的流转,上面的每一道裂纹都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让人在欣赏中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底蕴。
值得一提的是,汝瓷作品表面的冰裂和裂纹,习惯被认为是一种烧制工艺的缺憾,但也正是这种缺憾,反而成就了汝瓷的独特之美。
关于汝瓷的缺憾之美,中国陶瓷工艺大师、中华老字号弘宝汝瓷的掌门人范随州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汝瓷是文化底蕴与艺术感染力的完美融合,它的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器型之拙,不完美的完美法则;二是釉色之变,天工与人工的博弈;三是工艺之痕,残缺处见天地心。而不可复制则是其真正的美之所在。

范随州说,同样的两件汝瓷作品,看似一样,但仔细观察它的纹理、开片又全然不同。但是它们带给人静雅、简约的美却是一样的。这种美而不同的境界,实则是宋人精神宇宙的微缩图景。
汝瓷的造型古朴典雅,线条流畅自然,无论是瓶、罐、碗、盘,都透露出一种简约而不失庄重的艺术气息。受创作者心情、周围环境等不同因素的影响,每个汝瓷作品都会在釉色、造型上有些许的差异,但正如山水画中的留白,给了人们丰富的想象空间。

他认为,汝窑的缺憾之美,还体现在其烧制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每一件作品的烧成都充满了未知与变数:火候的掌握、釉料的配比、窑内的气氛等因素,都会影响最终成品的品质与效果。
“香灰胎”是汝瓷特有的工艺,古人故意在足部露出深灰色胎体,形成视觉上的断裂感。这种设计暗合禅宗“破执”思想,如同马远画作中的“残山剩水”。伦敦大英博物馆藏汝窑碗底的缩釉痕迹,恰似山水画中的留白,给予观者无限想象。工匠在修坯时保留的旋削纹路,使器物表面产生光影变幻,与宋代文人“格物致知”的哲学追求形成奇妙共振。
大千世界,万法归一。范随州说,这世上,真正的完美是不存在的,有憾而无悔,留个白,留个缺,不完美才是最美。这就是宋人追求的意境,以汝瓷这种艺术形式展现出来的极致的自然状态。

也许正是这种顺其自然的状态造就了汝瓷的缺憾之美,宋人以生命美学构建起的尚意文化,让汝窑作品在岁月的长河中显得愈发独特与珍贵。汝窑瓷器如残月般的不完美之美,恰似宋代文人在理学桎梏下迸发的精神突围,这种刻意保留的残缺绝非工艺局限的无奈妥协,而是将自然法则升华为审美理想的自觉追求。
关于做瓷与人生,范随州感慨道:“人生何不如此,万事都追求圆满、完美。然而,最终它们还是走不出自然的法则,所以说,自然的才是最美的。这种跨越千年的美学思考,也许正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
不过,汝瓷的缺憾之美在当代依然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它让人们重新审视美的定义,认识到不完美也是一种美,一种更加真实、深刻的美,推动着现代陶瓷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山野)
图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