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地:
设色纸本
形式:
镜心 设色纸本
尺寸:
42 x 152 cm. 16 1/2 x 59 7/8 in. 约5.7平尺
上款:“静山贤弟”即吴静山(b.1943)。1962年入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现任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理事,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广东分会美术指导,2012年被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陆俨少先生以他几十年对中国山水的潜心研究和探索,纵览千年中国的传统文化发展脉络,集山水大家所长,取其精华部分爲己用,继承传统,发展传统,作出了重要贡献。先生擅山水,兼善诗文,书法,对传统山水尤有独到的见解。他认爲,大自然是时空的交合体,我们不应仅看到它空间的变化,还应有时间的转移。作爲一名山水画大师,陆俨少非常注意观察大自然的各种变化,即使是重复之景,每次也都有所创新。此幅《雁荡山图》便是其深厚传统功力的绝佳体现。
雁荡山位于浙江乐清县,素有“海上名山”、“寰中胜境”之美誉,史称“东南第一山”。陆俨少曾于1963年随浙美师生一起到雁荡山写生,发现雁荡高峙厚重,雄奇朴茂,大巧若拙,令人叹爲观止。在《陆俨少自叙》中,他讲述了自己对雁荡山的见解:“世人多重黄山,故黄山画派,大行于世。我独爱雁荡,认爲远较黄山入画,它的雄奇朴茂,大巧若拙,厚重而高峙,似丑而实秀,爲他山所无。故我多画雁荡,一以山之气质与我性格相近,二以不欲与人雷同,可以多所创意。因此二十年来,我多写雁荡风貌,大小几至数十百幅,而黄山则十不及一。”可见其对雁荡山水观察之深入,情感之深厚。在此幅作品中,画面取全景构图,有平远、高远之势。大刀阔斧式的用笔,突显山体高耸入云之势。山间烟霭萦回,溪水潺潺,恰似一曲高山流水,让人回味无穷。在一般画家而言,营造山势,必采用“以大到小”的方法,画好大轮廓,逐渐勾勒皴点。而陆俨少则相反爲之,由“取势”而下笔,胸有成竹,笔笔生发,步步爲营,避免千篇一律,章法灵活,气韵生动。这就是陆俨少的独到之处。此作画面以润泽细密的“墨块”点簇,爽利的斧劈皴与山石树木融爲一体,略以花青、赭石、靛蓝,浓皴淡染,笔墨明润、苍厚。画面远景中,飘荡的云与流泻的泉辉映着,率意的皴纹勾勒与浓浓淡淡的墨块交错着,还有浸漾在云雾中的杂树、瓦屋。繁复的内容以笔的律动组合在一起,造成了气韵生动的画图,特别是云和水的表现显示了陆俨少的高超技艺。整个画面除了给人险、峻、急之感外,还呈现出了别样的悠闲气息。在画面的近景中,最爲特别的是陆俨少成功地将传统山水画中未曾出现的事物,极爲自然地融入画面中,他在山腰中穿插一片白墻红瓦的现代民居,配以蜿蜒的山道,流露出了现实生活的气息,极爲难得。钤印:陆俨少印、就新之居、爱新、陆俨少画记、爱新就新、肖形印、自爱新之庐
题识:予尝谓模山范水,首当得其情性。海内名山,各具典型,不相混同,故作者必备多种手法,以就其山之特性。否则用我仅有之一种手法,以套天下之山川,庸有得乎。静山贤弟近以书来,欲予作雁荡图,因写此以报予之斯图,不必指名某峰某壑,而务得雁荡之情性,使人一望,知之绝非他山所有,则各已矣,不知静山以爲然否?陆俨少写幷识。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