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傅抱石《秋山策杖》
尺寸: 136.5×33.5 cm. 约4.1平尺
钤印:抱石大利、乙酉、踪迹大化
款识:乙酉暮春之下浣,重庆西郊金刚坡下。傅抱石。
萧平(b.1942)边题:傅抱石先生秋山策杖图真迹。萧平题。 钤印:萧平 纯原经眼
著录:《傅抱石年谱》96页,上海古藉出版社,2004年



此幅写秋山红叶,一高士策杖而行,高士的眼神遗世而独立。画家虽未言明,但树影间或正是陶渊明的影子。陶渊明这一人物,似乎是历代知识份子心目中的理想偶像,特别是对那些不满现实的失意文人来说,陶渊明是他们的精神支柱。陶渊明辞官不仕,退隐山林,“好读书不求甚解”,“造饮辄尽,期在必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不为五斗米折腰”。这种言行表现和为人处世的态度,确实很容易和一些文人内心深处的不谐和音发生共鸣。
抱石先生常画陶渊明,也许并没有那么多复杂的想法。主要的创作思想还是由于他有“史的癖好”,喜欢传统题材,他研究中国美术史也特别注重东晋至六朝这一段。比较可以和陶渊明相联系的因素,是饮酒和贫穷。他出生在小手艺人家庭,幼年失学,做过学徒,做过小生意,生活贫困;由于徐悲鸿先生的赏识和帮助,得以公费赴日本留学,出国时已届而立之年。二千元的公费,安家费用去一半,在日本不得不在留学生监督处做录事,半工半读,还背着上有老母下有妻儿的负担,仍然是生活贫困;四十年代大后方重庆,物资匮乏,物价不稳,教授工资低微,家庭负担沉重,他还是生活贫困。至晚年虽生活好转,但背上已是八口之家的重负,儿女幼小,尚在学中,长女长期重病,甚至不得不卖画换取药物,经济上仍然捉襟见肘。 抱石先生嗜酒善饮,常常是“闲来无事酒当茶”,而在“抗战期间,由于种种烦闷”更是“日以杯中物自遣,有时从醒眼(早起)到闭眼(上床),不入其它一滴,而只有大面,于是习以为常,非此不办矣!”“大约二十年来,此病渐深,再当忙乱、兴奋紧张……都非此不可。特别执笔在手,左手握玻璃杯,右手才能落纸”。“往往醉后”的佳话已为美术界所津津乐道。 这一切或许已能说明抱石先生对陶渊明特别有兴趣的原因。
—版权声明—
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