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浩(约公元850-~?),字浩然,号洪谷子。河南孟州(今河南济源)人,五代后梁画家。他擅画山水,师从张璪,吸取北方山水雄峻气格,作画“有笔有墨,水晕墨章”,勾皴之笔坚凝挺峭,表现出一种高深回环、大山堂堂的气势,为北方山水画派之祖。
荆浩提倡作画要忠实于自然对象,“远取其势,近取其质”,他善于创造富有概括力的形神兼备的艺术形象。除此之外,他还在学习传统的基础之上加以发展创造。他强调笔墨并重,曾对人说:“吴道子画山水,有笔无墨;项容有墨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他集唐人山水画法之大成,并努力创造革新,终成一代山水大家。荆浩在笔墨的结合上较前人进了一大步,他的《笔法记》是山水画的重要论著,其中山石皴法、树木画法的论述对山水画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匡庐图》便是体现他绘画理论的代表作。
五代韩屿评价:“翠微深处著轩楹,绝瞪悬崖瀑布明。”
元代书画家柯九思评价:“岚溃晴薰滴翠浓,苍松绝壁影重重。瀑流飞下三千尺,写出庐山五老峰。”
清代孙承泽评价:“其山与树,皆以秃笔细写,形如古篆隶,苍古之甚,非关、范所能及也。”
现代中国书画理论家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中国山水画的表现,在六朝时期即画有‘卧对其间可至数万里’的作品,到了荆浩的时期,获得更大发展,遂成为宋人所称的‘全景山水’……今传荆浩所作的《匡庐图》就体现了这种山水画的特点。《匡庐图》正是中国宋以前一件具有山水全景模式的典型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