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徵明(1470~1559),初名壁,字徵明,后更字徵仲,号衡山、停云,长洲(今江苏省)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
自幼习经籍诗文,酷爱书画,文师吴宽,画宗沈周,书法从李应祯。少时即享才名,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
文徵明的画风初学沈周,后学赵孟睢⑼趺伞⑽庹颍诨峁嵬ǘ肿猿梢桓瘢纬闪舜帧⑾噶街只婊婷病K�“粗笔”源自沈周、吴镇,兼取赵孟罟拍局袷ǎ誓跃⒂辛Γ懈杀蜀宀粒适品砂祝幸允槿牖校诤婪胖屑钢拢诓愦沃屑衔叮凰南副嗜》ㄕ悦项、王蒙,构图取景绵密细致,有较少的空间纵深之感,且这类画作造型皆规矩严密,时见棱角变形,用笔细密,于精熟中见稚拙。传世作品有《春深高树图》《古木寒泉图》《万壑争流图》《绿荫清话图》等。
中国古代的绘画有很多主题,桃花源是其中之一。该作品题材来源于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但根据石守谦的研究,绘画中这个主题的出现甚至早于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出现,唐代的舒元舆就有《叙桃源画记》一文,记述了画中的人物、景物与陶渊明的文章有明显不同之处,这就表明了桃源图有另外的来源。很有可能是文字和绘画分途发展,最后促成了陶渊明《桃花源记》并诗的出现。对于《桃花源记》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是仙境,唐人多持这种立场。比如王维的《桃源行》中就多处出现“神”“仙”的诗句。一种是人间,宋人苏东坡就持有这样的立场。晋代以后的桃源图,基本上遵循了仙境与人间两种模式来绘制。历代以来,以“桃花源”为题材的绘画创作不在少数,其中在明代中晚期的江南地区十分盛行。
《桃源问津图卷》描绘了身骑骏马的文士前来拜访友人的画面。画中山石皴染兼施,远山连绵,溪水横流,树木葱郁,屋舍村宇,掩映其间。整幅作品笔墨工整,设色淡雅,具有强烈的文人气息。“嘉靖甲申二月十日偶得佳纸,遥想桃源别境,遂作是卷,民望持去,隔数年复来索书,录此终之。衡山居士文徵明识。”“遥想桃源别境”实际上是对家乡苏州的怀念。《桃源别境图》只表现山水的景色,省略了桃源故事的情节。而文徵明大量描绘桃源图也是在从北京辞官之后。这就表明了一种心态上的转文徵明以人间的景色来表达桃源的主题,这就决定了他的画法也需要作出调整。后世一般以粗细两种风格来划分他的风格,就《桃源问津图》而言,更多体现的是一种比较粗放的风格。但是这种风格又被恰到好处地约束在一种清新秀雅之中。
《桃源问津图》在绘制完成至清初的一百多年时间里,它的流传情况并不清楚,传世的著录当中也不见相关记载,它在文氏家族内部流传的可能性很大。清代康熙年间,这件作品归高士奇收藏。《桃源问津图》上,除了题跋中的高士奇名号印以外,尚钤有“高氏江村草堂珍藏书画之印”“岩耕草堂淡人高士奇鉴藏书画之印”“竹窗”“高淡人”“高士奇图书记”“华原草堂”“菊涧”等印信,皆为高士奇收藏印。《桃源问津图》上钤有“臣岱私印”一方,按,此印当为高士奇孙高岱之印。“旷庵”也是高岱号,高岱之后,这件作品仍在高氏家族中流传。作品所钤“高文恪公曾孙涵珍藏”之印,表明其曾归高涵收藏。高涵是高岱之子,高士奇曾孙,字渊衷。《桃源问津图》上钤有“静寂轩图书印”一方,表明其曾归毕泷收藏。毕泷为毕沅之弟,是清代著名的鉴赏家,收藏颇富。《桃源问津图》或为其从高氏后人所得。这件作品归毕泷收藏的时间应该不长。不久之后《桃源问津图》就转归清内府收藏,《石渠宝笈续编》有著录。清亡后,这件作品被溥仪携至长春,后归辽宁省博物馆收藏。
长卷 纸本设色
纵23cm 横578.3cm
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此作品线条富于变化,墨色浓淡干湿,层次丰富。后世一般以粗细两种风格来划分文徵明的绘画风格,就《桃源问津图》而言,更多体现的是一种比较粗放的风格,但是这种风格又被恰到好处地约束在一种清新秀雅之中。
全图画远山冈峦,叠翠连绵,溪水横流,树木葱郁,屋舍村宇,掩映其间,有老者山道边策杖观瀑沉思,有妇人携幼拄杖于院篱门口问路,屋内四男子席地而坐,饮酒高谈。根据文献记载,文徵明一生当中大约创作有七件以“桃源”为题的作品,其中四件署有年月。这件《桃源问津图》为其桃源主题作品中最晚的一件。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