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望之《向过帖》,行书.纸本,纵34 3厘米横47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郑望之的书法,坦言之,在历史上寂寂无名。这里赏鉴的郑望之《向过帖》,纸本,行书,纵34.3厘米,横47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尽管郑望之书史无名,但这件作品的技巧水准还是非常高的,行笔劲秀,流畅,锋芒时现,不失为一件佳作。
宋朝书法家郑望之的《婺源帖》又称《向过婺源帖》,是郑望之写给友人的一封信札。从内容及语气等可推断,此札当是其晚年致仕后所写。观此作,我们不难发现郑望之的书法受苏、米书风的影响很大。北宋书法崇尚意趣,至南宋“尚意”余绪犹存,特别是苏、黄、米三家对南宋书坛的影响巨大。郑望之此作以苏轼书风为主调,字势变化丰富,挥运自如的感觉又借鉴了米芾的书风。从整体来看,此作比较厚重但不滞不闷,笔法娴熟流畅。可见,郑望之在书写时应是心态放松的。不以书求名者往往在书作中流露出自然率性的特点,郑望之也是如此。
字帖开头写到:“向过婺源,山川草木,大胜饶信间。明日越芙蓉岭,到新安,江山气象,反不如属县。”上饶市古称饶州和信州(即文中的饶信),新安就是古时的徽州,芙蓉岭位于现在的婺源县溪头乡。虽已过去八百多年,但从字里行间仍旧可以感受到那时候婺源山川草木的引人入胜。
郑望之·向过婺源帖(局部)
《向过婺源帖》纸本收藏于北京的故宫博物院,每天都会有数以万计的游客前来瞻仰。但这幅被视为珍宝的墨迹,却是作者在醉酒之后草草挥就,所写的内容也是无意之间信手拈来,像极了我们平日里随手编辑的一条祝福短信或问候微信。
正如《向过婺源帖》中写到的:“老兄前守霅川,而来莅此邦,想更觉寂寞,及得来书,山罅中作一遨头,亦足自乐,乃知贤者安于所遇,无往不乐。”这句话的大意是:要是觉得寂寞了,就把自己当成是山坳里的土太守吧,要知道人生就是随遇而安啊,没什么不可以快乐的呀!
郑望之·向过婺源帖(局部)
鉴藏印记:“许子仙鉴定印”(朱文)、“季修波古”(朱文)、“受青”(朱文)。
在临摹中,我们比较关注局部用笔的准确、结字的到位等;但在创作中就应该从整体着眼了,学会处理整体关系。可以参照此帖中的一些处理方式,如第一行前六个字用笔较重,后四个字较轻;第二行前七个字用笔较重,尤其是第五、六个字最重,而后三个字较轻;前三行下半部的字用笔都不同程度地轻,而第五、六行下部的字则重一些。当然这样分析显得过于机械,且实际操作也没这么简单,但至少我们要明白创作就是既要制造矛盾又要解决矛盾,矛盾性越大,处理手段越多样化,作品就会越成功、越经典。
释文:
望之顿首再拜。向过婺源,
山川草木,大胜饶信间。明
日越芙蓉岭,到新安,江山
气象,反不如属县。
老兄前守霅川,而来莅此邦,
想更觉寂寞,及得
来书,山罅中作一遨头,亦
足自乐,乃知
贤者安于所遇,无往不乐。适宏
父在坐,同为绝倒,然竚闻
召节入辅
中兴,岂久遨于山罅者邪。
望之再拜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