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伯敏(1924-2013),浙江台州人,生前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美术学博士生导师。他一生出经入史,著作宏富。出版了《中国书画史》、《中国绘画史》、《中国美术通史》等七部巨著,还主编发行了《黄宾虹全集》(十卷本)及其它专著书籍,共计约六十余种。他走遍祖国名山大川,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身体力行,积极倡导文人画研究和实践。他是一位知识渊博的画家,治学严谨的学者。
就绘画而言,王伯敏先生认为,画山水,只有自身有美的感受,美的心胸,才能画出真实的山水之美。2003年春天,年近八旬的王伯敏来到景色如画、洞奇石美、文化底蕴深厚的桐庐(大奇山)居住。此时,他的山水画创作进入衰年变法时期,也是他绘画艺术的鼎盛期。在桐庐居住的十年间,王伯敏不顾耄耋之年,依然坚持到大自然中去收集创作素材,笔耕不辍,孜孜不倦。抒写胸中丘壑,妙造自然。期间他不仅创作了《大奇风烟》、《桐君山》、《江洲一曲》、《富春山色》等山水画佳作,还写下了不少大气沉潜而又不失浪漫情怀的诗篇。
2009年12月25日,王伯敏获得国家颁发的首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期间他正在海南旅游,次年2月王伯敏返回杭州。获奖后的喜悦之情,旅游归来的身心愉悦,令其仍有意犹未尽之感。恰逢其时应朋友之邀,创作了《江洲一曲》山水画卷。

《江洲一曲》作品是王伯敏以手卷的形式绘制,描写江南秋景的一幅山水画。纵19厘米,横124厘米。展开手卷,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江洲一曲。庚寅春正月。王伯敏海南游归”,题款及闲章“十日一水五日一山”和名章“王伯敏”。画卷右侧所绘蜿蜒起伏,连绵不断,延伸到江中深处的远山,数艘满载而归的渔船,正由远而近驶向左侧的岸边。往左侧可见江边的突兀的山石、茂密的树木及依江而建的小桥、亭榭、民居等建筑群。排列有序,疏密有致,穿插生动自然。山林间数片用赭石色点染的黄色树叶,说明已是秋高气爽之时节。最左端是写江边近处的山石、远山及一望无际的江面。整个画卷中的山水、植被和建筑物巧妙组合,和谐而富有生活意味,亲切,更具有真实感,给读者以可游、可居、可赏、可玩之韵味。
此幅作品近观有质,远观有势。运用散点透视及平远、迷远等技法进行创作。画家用小笔写画,勾勒,皴擦,点厾,有笔踪,有骨法。讲究边角功夫,注重疏密、虚实对比,做到了虚中有实,自然生动。通过远近、浓淡、疏密、大小、虚实和墨、色的变化以及画面中大面积的留白来表现画面的空间感和意境美。
《江洲一曲》作品,画面气韵生动,笔墨老辣,线条凝练,色彩厚重,构图饱满。宿墨、水法、留白等技法的巧妙运用,在石青、石绿中加入白粉使其画面的色彩产生的厚重感是此作的亮点。其娴熟的技艺,深厚的文化积淀,天人合一的境界,在此作品中也得到了完美体现。
纵观王伯敏《江洲一曲》作品,目中有山,意中有水。他览物取景,借笔墨意趣描写熟悉的江南山水,他笔下的山水,不囿造化,随心而置。其景致既是实景的再现,又恍如理想化的世外桃源,似真似幻,诗意盎然,不由得使观赏者畅游其中,流连忘返。
在数十年间,王伯敏先生结合对山水画的研究,提出了传统山水画在章法、透视处理上的特点,并发表了一系列精辟的见解。他针对前人的时空概念,作了科学分析和概括,提出了“七观法”:步步看、面面观、专一看、推远看、拉近看、取移视、合六远,为中国画构图提供了不同的视角。此外,他还对山水画技法,提出了一套“水法”的理论。即“水带墨”“水破墨”“墨破水”“水破色”“色破水”“渍水”“凝水”“拨水”及“铺水”九法,并将其巧妙的运用到山水画的创作之中。
美术史论家、书画鉴定家、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徐建融在观赏这幅《江洲一曲》山水画手卷后,题跋记之。其跋曰:“……观其用笔锥沙屋痕,淋漓而沉着,落墨枯湿浓淡,清秀而深郁,设色明秀佳丽,灵通而冶静,铺水虚实,饱满莹澈而浑融,所谓论经之奇怪,画高于山水,论笔墨之精妙,山水绝不如画,夫子晚岁画迹。此虽小幀,而近乎道矣。乃知世之所以爱夫山水者,要在仁智之乐,而归于林泉高致也,则澄怀观道卧以游之。虽一勺水,一片石,赖笔墨之妙而生万千气象,使观者看此画而生此心,如真在此山中,看此画而生此意,如将真即其处,此画有景外意,意外妙也……”。
2022年5月28日淑敏于杭艺斋
作者简介:张淑敏,杭艺斋主人,1966年11月出生于山东省阳谷。酷爱书画收藏,擅长美术评论,曾先后在《收藏与投资》《中国书画报》《大众网》《联合网》发表美术评论文章百余篇。
内容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