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林园景图册》创作于万历八年(1580 年),此时张复年仅三十五岁,虽属青年,但其山水技法已相当成熟。此图册是张复受无锡世家望族安绍芳之托而作。西林园由安绍芳的曾祖父明朝巨富安国于嘉靖年间依山傍水所建,至安绍芳时大加整治,精心辟出三十二景,成为江南地区颇负盛名的私家园林 。安绍芳对自家园林喜爱有加,与友人一起为西林选出三十二处景观并赋诗吟咏,还特请友人王世贞为之作记,同时委托张复将这些景致一一图绘。可惜的是,安氏盛景只维持了短短数十年,西林园在明末就已逐渐湮没,后人无缘得见其真貌。
现藏于无锡博物院的《西林园景图册》存世 16 景,每开 35.8×25.6cm,纸本设色,上钤 “张复私印”“张元春” 等张复常用印章,册后还有晚清苏州大收藏家顾文彬先生长跋。从画面内容来看,每一景都独具特色,生动展现了西林园的魅力。
“素波亭” 一景中,呈现出一个 “s” 状的渡口,波光潋滟的水面空旷清远,水波柔美。画家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水面的质感,让人仿佛能感受到微风拂过水面的轻柔 。而在 “风弦障” 里,湖水空明如镜,岸边高坡直接远山,坡上长满高大的松树。画家巧妙地通过白云浮动来暗示风至,观者似乎能够听见风过松林发出的阵阵松涛声,其景美不胜收,展现出一种空灵而又壮阔的美感 。“遁谷” 则描绘了群山深谷的景象,谷中流泉潺潺顺山而下,群山之间白云缭绕。画家通过对山谷、溪流、云雾的刻画,极为生动地显现了景致的深远意境,让人感受到山林的幽静与神秘 。

在布局方面,《西林园景图册》延续了张复喜用裁剪法表现近中景的特点,且更加富于变化,对空间层次的表现处理得更为娴熟自如。每处园林景致或以山景为主,布局饱满缜密,展现出山的雄伟与厚重;或以水景为主,构图疏简空灵,凸显水的灵动与澄澈;或山水交融,布陈疏密有致,亭阁、树木、人物错落其间,营造出和谐的氛围 。值得一提的是,若干单幅的园景之间有着隐约的呼应。例如,在《空香阁》《上岛》《花津》《雪舲》四幅园景中,均可看见水面上的曲桥朱栏,暗示出不同场景间的空间关联。而《空香阁》与《雪舲》分明是对同一场景不同主题及其季节变化的描绘,张复巧妙地利用了空间与时间的转化,将园景呈现出更加丰富的意趣,令观画者兴趣盎然,亦彰显出其在构思立意上的成熟 。
在画法上,《西林园景图册》比张复的其他作品更为精致秀逸。虽然画中点景人物与禽鸟的刻画依然粗简,但在姿态神韵上更见匠心。设色方面,画册采用了浅绛、水墨、小青绿等多种方法,风格清丽。色彩的丰富变化依据物候的不同,展现出春夏秋冬迥然异趣的意境。比如在描绘春天的景致时,可能多用嫩绿、粉红等明快的色彩,展现出万物复苏的生机;而描绘秋天的景色,则可能运用金黄、橙红等暖色调,营造出秋高气爽的氛围 。
从风格传承来看,这套册页呈现出转益多师的多种面目。《遁谷》的苍劲笔墨与横点密皴显示了对巨然、米芾、高克恭等大师的宗法;《层磐》中披麻皴的使用与浅绛设色显示着对董源、黄公望等大师风格的继承。这些风格各异的绘画面貌,一方面体现出张复善于广师博采的努力与才华,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绘画在这一时期还存在未能突破前人束缚从而形成自家独特面目的局限 。
与王世贞的《安氏西林记》相比,图册对景致的描绘更显生动和直观。王世贞以文字形象而精简地勾勒出景致的环境特点与景名所传达出的神韵,而张复则用画笔将这些景致具体而微地呈现出来。

张复 西林园景图之一 35.8×25.6cm 纸本设色

张复 西林园景图之四 35.8×25.6cm 纸本设色

张复 西林园景图之三 35.8×25.6cm 纸本设色

张复 西林园景图之七 35.8×25.6cm 纸本设色

张复 西林园景图之八 35.8×25.6cm 纸本设色

张复 西林园景图之二 35.8×25.6cm 纸本设色

张复 西林园景图之五 35.8×25.6cm 纸本设色

张复 西林园景图之六 35.8×25.6cm 纸本设色

张复 西林园景图之九 35.8×25.6cm 纸本设色

张复 西林园景图之十 35.8×25.6cm 纸本设色

张复 西林园景图之十一 35.8×25.6cm 纸本设色

张复 西林园景图之十二 35.8×25.6cm 纸本设色

张复 西林园景图之十三 35.8×25.6cm 纸本设色

张复 西林园景图之十四 35.8×25.6cm 纸本设色

张复 西林园景图之十五 35.8×25.6cm 纸本设色

张复 西林园景图之十六 35.8×25.6cm 纸本设色
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