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东方网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收藏就是丰富精神生活的一大法宝。海派民间收藏是老上海的遗存,它们见证了上海的发展。今晚,上海收藏家协会会长吴少华和收藏家吴林做客东方网嘉宾聊天室,解读海派民间收藏。
收藏家:能与藏品对话交流
就像歌手有歌唱家和歌唱爱好者一样,在收藏界,有人被称为收藏家,有人却只是收藏爱好者。这两者的区别该如何界定呢?作为一位收藏家,吴林认为这两者的界定应该有个数字的标准:“我把它比喻成3×30×300。”“3是指,一个收藏家起码有3件公认的比较好的藏品,也就是说他至少要有三个精品。“30是指,在他所有的精品里,应该有30个“拿得出手”的元素,或者是藏品的年代,或者是造型。“300是指,他的藏品的价值,应该在300万左右。
此外,作为一个收藏家应该是厚积薄发的,他应该在很长的历史过程中解读文化和历史,没有十年到二十年的学习和探讨的不能成为“家”。一个收藏家还应该有悟性,无论在地摊还是在拍卖行,看到好的东西感觉就会眼睛一亮。“因为物品带有很强大的文化符号,特别是一个非常好的古玩,或者非常有价值的现代艺术品,它充满了各种文化的符号和那种感觉,万物皆有灵,收藏家和物之间是可以对话的。”所以,没有悟性的人只能算作一个爱好者,这是需要慢慢磨练的。
收藏理念:十二字“要诀”
海派收藏是一种地域文化,广义上来讲还包括了长三角、苏南和浙江的一部分,它们形成的历史并不长,到现在大概是150年左右。那么,为什么现在海派收藏文化多次被人提起呢?吴少华解释道,这是因为它有别于传统的收藏,吸取了很多创新的理念。
首先,收藏是大雅大俗的。吴少华举了这样的一个例子:康有为曾从欧洲带回国许多藏品,其中有大量中国的青铜器、陶器等物品,也有对国人来说比较陌生的收藏品,比如从外国寄回的当地的明信片。现在看来,这些明信片的历史文化史料价值可能就要大于他收藏的其他东西。
其次,收藏推崇人弃我藏。二三十年代,上海有位老先生是辛亥革命同盟会的成员,非常注重把一些不那么起眼的东西收藏起来。例如他是中国第一个收藏火花、香烟盒子和说明书的人,还会收藏办丧事用的布告等“奇奇怪怪”的东西。这些东西后来都成了重要的文物,这位老先生实在是一位很好的收藏家。
最后,收藏家要兼顾古今。所有当代的艺术品最早的市场收藏家都是上海的,海派文化相对于传统文化都是带有创新的。
经验分享:收藏需“和谐”
聊天中,吴少华讲了个很有趣的故事,有一个收藏家协会的会员爱好收藏乌龟。有很多人不明白收藏乌龟有什么价值,可是后来上影厂要拍一部关于乌龟的科技片,里面的乌龟演员都是他家的收藏。据说全世界一共有17个大类的乌龟,而他家里就有16个大类。
但是吴林提醒广大收藏爱好者,收藏本身要有一个价值趋向,从自己喜欢的东西入手,往往很容易培养自己的兴趣,在交流中得到娱乐。其次,要量力而为,不能超出自己的财政能力,家庭关系、社会关系都要处理好。再次,不要收来路不明的东西,作为收藏一开始步子一定要正。最后,作为收藏家的收藏心情应该很和谐的,不能被物所累。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