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时间:2008-10-31 00:00 来源: 作者: 点击:
次 |
|
收藏是游戏,是一种捉迷藏的游戏。往时,一件藏品还能十年河东,十年河西;现世,今天西家,明天东家,捉摸不透流落到哪里去了;也还有的销声匿迹,本以为绝缘尘寰,可是突然又冒了出来,大弹人们的眼球。
笔者在《海上收藏家》中写到谭敬的收藏,谈到他复制古画的故事,其中有赵子昂一门《三竹图》卷、赵原《晴川送客图》轴、董其昌《仿古山水册》、倪云林《绿水园》、颜秋月《钟进士》卷、赵子固《水仙图》卷、张逊《竹石卷》等。读者读了谭敬的故事,都以好奇的心情在寻找谭敬的仿古书画,我也一直在注意这批东西的踪迹。还是从国家文物局谢辰生先生那里知道谭敬所仿赵原《晴川送客图》轴,藏者欲售给故宫博物院,该院书画掌眼人写了一张条子给该画真迹收藏者张珩,要他在鉴定时不要讲话。《晴川送客图》真迹原是张珩的收藏,他知道这是谭敬仿的,怎能不说话呢?他说了,才使赝品没能进故宫。后来,张珩原藏真迹倒是进了故宫的。
在朋友的帮助下,得知一些谭敬用来仿制的几件原作的流落去向,如宋赵子固《水仙图》卷,原作藏天津艺术博物馆,谭敬仿制品藏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元赵孟頫《双松平远图》卷,原件藏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谭敬仿制品藏美国圣圣那提博物馆。元朱德润《秀野轩图》卷,原件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谭敬仿制品藏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元盛懋《秋江待渡图》轴,原件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谭敬仿制品藏美国华盛顿弗利尔博物馆。
我没有放弃,仍然在寻找。正在众里寻他千百度时,佳士得(Christie''s)书画部主持人、书画鉴定家马成名先生突然来访,很神秘地说:“我给你带来你需要的东西!”打开纸袋一看,全是谭敬当年仿造的书画照片。这是他从纽约一个藏家家中挖出来的,共有九件:赵孟頫、管道昇、赵雍《丛竹图》卷(原件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元赵善长《秋山幽树图》卷(原件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明董其昌《仿古山水册》(原件藏美国纳尔逊博物馆)、明项圣谟《松涛散仙图》卷(原件藏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项圣谟《江南诗意图册》(原件下落还未查到)、项圣谟《招隐图》卷(原件藏美国洛杉矶艺术博物馆)、清恽寿平《山水花卉册》(原件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无款《秦府十八学士》(原件不知下落)、元张逊《竹石图》卷(原件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用现在的市场行话来说,此九件均为“高仿”,鉴别还真不容易。
马先生说这九件东西都要参加佳士得秋季拍卖。我用吃惊的目光看着他,他又说我们都标明是谭敬仿的。如果新的藏家了解谭敬收藏的历史,虽是仿制品同样可以卖个好价钱。
“你是从哪里挖出来的?”我问。
“在纽约,戴福保家里。”马成名说。
啊,原来如此。马先生的话使我想起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文物走私案”来。这个“文物走私案”涉及禹贡斋老板叶叔重、雪畊斋老板张雪庚和珊瑚缝机厂资方代表洪玉林,洪在法院判决书上被判为“走私文物的组织者”,在海外联络的是卢芹斋的卢吴公司。在这一案件中都提到一位重要人物即戴福保,当时他已经在美国定居下来。洪玉林是谭敬的密友,谭仿制的书画都是交洪处理的。马先生从戴福保家中了解到的也是如此,这批仿制品是洪玉林交给戴福保的,还未来得及处理,解放军的炮声就响起来了。戴将这批仿制书画带往美国放在库房里沉睡了六十年,终于被马成名挖了出来。
马成名原在上海供职朵云轩,负责碑帖书画经营。1980年后,随着夫人移民美国,过了几年艰辛的日子,才得以进入佳士得。戴福保本来经营青铜器及瓷器,到了美国之后不改旧业,在纽约开了几家门市部,美国人收藏的中国青铜器,大多是从他的店里购得。在纽约,戴与收藏、经营书画的王己千齐名。不过,他为人低调,没有人知道他藏有书画。戴福保病逝之后,经马成名用力一挖,他收藏书画的真山真水才显现出来。被马成名挖出来的真迹精品有宋人团扇、长卷及元明清的大家之作几十件,都曾经为庞莱臣、吴湖帆、张大千、张珩、王己千递藏,其中有最为著名的、引人注意的是元颜辉《钟馗出猎图》卷,在张珩的日记中有载为谭敬“强夺去”,以后在《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中又记:“谭敬为余童年友,长而好嗜相同,故交好不衰,而强夺去……”笔者在撰张珩、谭敬两位藏家的收藏事迹,也一直在寻找这件可谓国家级的画卷。
谭敬(1911-1991)字和庵,室名区斋。张珩日记中多以和庵、区斋称之。谭敬祖上是清朝广东十三行之一,京中第一代买办,做的是洋庄生意。谭敬的父亲早年留学英国,与民国时外交家王宠惠是同学,回国后在外交部任主事。谭敬的父亲英年早逝,家庭由母亲唐佩书掌管。谭唐氏的哥哥唐季珊是大茶商,包销祁门红茶,阮玲玉嫁给了他。唐佩书聘请岭南词人潘飞声为家庭教师,教谭敬学习诗文。随潘飞声学习的还有汤安,成了谭敬的同门师兄。谭敬仿制古画和这位汤师兄有关。
汤安,字临泽,年长谭敬二十余岁,擅长金石书画,暇时常为谭敬讲解金石书画之道。谭敬只是窥视一下门径,便兴趣勃然,适有潘飞声的诗友姚虞琴,将其所藏名画数件相让,又有汲古阁裱画店老板并有“裱画绅士”之称的徐友庆,陆续将数件明清书画售与。消息传出,一时求售者盈门,谭敬成为上海滩的大买家。
此时上海滩的大收藏家庞莱臣渐渐老去,富有三代收藏的张珩,也成了赌场一宵输掉大世界房产的破落人家。庞氏急于套现,所藏赵氏一门“三竹”图即被谭敬狠狠杀价买下;张珩所藏的赵子固《水仙图》、赵孟頫《双松平远图》、赵原《晴川送客图》、倪瓒《虞山林壑图》、颜辉《钟馗出猎图》也都陆续进了谭敬的区斋。谭敬有些趾高气扬,曾说:“目今虚斋落伍,葱玉(张珩)无力,上海之收买宋元字画一门,谁与我敌!”
谭敬虽是张珩的童年朋友,但在玩画上只能是后起之秀。张珩四岁半就跟着爷爷在书画中滚爬,其祖父辈或伯叔辈中,玩版本的、玩钱币的、玩瓷器的甚至玩汽车的大有人在,这使他眼力非凡。在张珩的指导下,谭敬又购进柳公权《神策将军碑》、米芾《向太后挽词》、马远《踏歌行》、柯九思的《上京宫词》、夏仲昭《竹泉春雨图》、黄山谷《伏波神祠诗卷》、沈周《移竹图》等名作。
谭敬的收藏名震海上,上门看画的朋友也越来越多,如何保护书画不使受损,已成为他伤神的事了。1947年端午节前夕,谭敬找到师兄汤安,请他想想办法,可否做成复本,以应求观者。汤安答应想办法试试。谭敬随即将赵孟頫的《双松平远图》拿去制作。汤安找了许征白(昭)、郑竹友、胡经、王超群等一班人马分工合作,许仿画、郑摹款字、胡做印章、汤全色做旧,以后又有金仲鱼仿画,最后由王装裱成轴。仿制古画谈何容易,要把流传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书画所经历的沧桑,在很短的时间里做出来,没有几下子是无法达到的。他们先把画画好,裱在板子上,用水冲得似有似无。完了以后,又像旧画流传过程那样,反复揭裱,并要像修旧画那样进行接笔补残,最后进行全色,使之古貌盎然。
复制工场设在岳阳路175弄2号,那是谭敬的一座旧式花园洋房,平时进出走的是开在永嘉路的后门。谭敬对此极为保密,只带徐安(懋斋)来参观,连张珩也不让看。徐安的妹妹徐懋倩是张珩的婶婶,收藏钱币大王张叔驯的妻子。徐安收藏古钱、字画,和张珩也是好朋友。徐安家藏各种古印谱,也经常提供一些旧印泥、上等毛笔及旧的纸绢给汤安用。复制的旧纸及绵绢等材料,也有从北京故宫买来的旧物。
有一位居住在北京的外国人,闻名谭敬的收藏,就托洪玉林介绍认识了谭敬。谭敬也通晓英语,话很投机,洋人托洪劝说谭敬相让几件。谭敬要和洋人开个玩笑,半推半就将仿制品卖给洋人,第一次卖出八件,合金价一千两,扣佣金二成。同时又通过徐安之手,将一些复制品卖给了一位在美国姓薛的华侨。流散在海外的复制品,有可能就是这批东西。
上海解放前夕,谭敬带着书画去了香港,任香港华商总会理事。因驾车出了事故,吃了一场人命官司,因此入狱服刑。释保后预备出走澳门,为筹备资金,把手边的真品、精品都卖了,得款合当时金价六百两。谭敬从此与书画绝缘,虽然是邯郸一梦,毕竟还是狠狠地玩了一把。余下的一批精品藏在母亲唐佩书处,经郑振铎、徐森玉、张珩的策划,徐伯郊的奔走,陆续购回。
1950年,接受上海市文管会的邀请,谭敬从香港回到上海。他受到潘达于捐献青铜大鼎的感染,将自己所藏的“陈子禾子釜”和“陈纯釜”捐献出来。1958年,谭敬因玩蟋蟀,以赌博之罪被送往白茅岭改造;大女儿因发起组织化装舞会,也被送到白茅岭。小女儿谭端告诉笔者,她每次去白茅岭探望,都要带上两个大包衣服,一包是父亲的,一包是姐姐的。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谭端去了香港,以后又去了台湾,经孟小冬作媒嫁给杜月笙的儿子杜维善。杜维善以收藏丝绸之路古钱币闻名于世。
1977年,谭敬获释回上海。笔者在唐云的大石斋中与之相识。他那时虽然是破帽遮颜,还是神气非凡。改革开放之后,他又精神起来,重振东华足球队的雄威,那是他在最兴盛时组织的一支球队,并率队到香港表演。毕竟都是老胳膊老腿了,虽然踢不出什么名堂来,由女儿、女婿出钱,他发了三百张请帖,在香港半岛酒家请了一次客,很是风光了一下。为人低调的杜维善摇头说:“没办法,他还是老派头。”
和谭敬有关的洪玉林、张雪庚、叶叔重,也都是以“文物走私罪”判了刑的。其中叶叔重被发配到青海农场。刑满释放回上海时,正值“文化大革命”,被造反派斗得无法忍受,又逃回青海。在一次运肥时,从马车上摔下来身亡。
张珩在解放之初就去了北京,在国家文物局任文物处副处长。那是郑振铎帮的忙。抗战期间,郑振铎、徐森玉在上海抢救古籍中的孤本善本图书,张珩不但把自己的藏书让了出来,在经济给予实际的支持,还把祖父适园、伯父芹甫的藏书也让出一部分。张珩在文物局工作后,又把为谭敬复制古画的郑竹友、金仲鱼等调往故宫博物院,从事古画的修复复制工作,那时展出的展子虔《游春图》、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都是他们做的复制品。郑振铎、张珩都是不忘旧情而又爱护人才的人。
戴福保于1950年定居美国。1991年去世,接着儿子也去世了。他的夫人戴张萍英以戴氏的收藏家产组织了“戴萍英基金会”,做慈善事业,致力于健康民生方面工作,定期拨款资助癌症协会、心脏病协会及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有所建树。1998年,戴张萍英也去世了,但基金会有一个健全的机制,还在正常运行中。
由几件复制的古画,引发出这些纷纷扬扬捉迷藏的故事。一代收藏家就这样彻底结束了。
(责任编辑:admin)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