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有哪里举办专家免费鉴定,往往会涌来大批收藏者,拿来的东西,往往令专家看得直叹气;有些人花了几十年心血和大把资金收来的古玩,被专家无情地认定“一屋子假货”;某些地方,做古玩赝品,已经发展成一个十分有规模的行业,这些地方出产的赝品,经各种渠道流通到市场上,占据了古玩市场;不但是古玩,当代的书画和工艺品,只要是有名的艺术家,都有大量的仿造品。 有人慨叹,眼下市场上的真品,只有5%,而有业内人士认为,这个比例仍然过于乐观了。
商人售假利用藏家心理
赝品横行带来巨大的危害,赝品之所以横行,也利用了藏家的心理。
心理之一是喜欢听故事。往往一件普通仿品,经过卖主的忽悠,包装了一个曲折的故事,赝品便平添了色彩,让收藏者花钱买了个生造的故事,然后还继续流传。
心理之二是迷信权威。既然迷信权威,就有人利用权威,比如某些道德低下或本身水准不高的鉴定师,被利用来欺骗藏家。有些藏家迷信公开出版物,认为被出版著录过的就是真品,大连收藏家郭庆祥就揭露说,有些画家的全集里甚至都有大量赝品。更过分的是某些不法商人,在正规的出版物里“巧妙地”添上自己印制的赝品图片,做在一起,蒙骗藏家。
心理之三是贪便宜。收藏业内有一条规律,精品在任何时候都是昂贵的。有些人眼馋精品,又不具有实力,不法商贩便利用这种心理,制造高仿品,伪造来源,说是某地盗墓所得,或某老板资金链断裂出货等等,引出藏家的贪利心理。
某位海派大藏家的后代对记者表示,赝品制造商可以说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你崇拜名家,他们伪造名家,你觉得小名头应该无人造假吧,他开始大量伪造小名头。市场上什么热,他就造什么。比如你认为瓷器假货多,而书法难以模仿,假货少,他就开始制造书法赝品,你觉得书法里面名人信札不容易模仿吧,现在连信札都出现了赝品。赝品基本上是跟着市场热点走的。
赝品横行也有不同理解
不过这位大藏家后代也表示,艺术品好玩就好玩在有赝品,真伪难辨,才让人沉迷其中,促使你提高眼力,发现赝品,这同样也是业内人士的一种责任。
持相同观点的不乏其人,很多藏家也认为,中国自古就有伪造艺术品的传统,赝品一直是和艺术品的发展相生相伴的。很多藏家都认同,在赝品堆里发现真品,捡漏,是一大乐趣。
在北京卫视主持 《天下收藏》节目,以当场砸赝品闻名的王刚则忠告广大藏家,现在市场上已经没有那么多漏可捡,甚至基本上没漏可捡——很多时候你看着是个“漏”,其实是个“雷”。所以他砸赝品,是要给大家一个警醒,让大家克服那种想捡漏的侥幸心理。
炒作是“恶性泡沫”
参加本次华人收藏大会的许多海内外大藏家都说到了另一个问题——炒作。目前盛行的炒作之风的危害性,并不亚于赝品横行。
有些艺术机构在低价收集了大量筹码后,在著名的拍卖公司“帮助”下,拍出令人瞠目结舌的高价,人为制造艺术家的“行情”,然后在画廊里以稍低一些的价格大批量销售。有的艺术家不在提高艺术修养、创新进取上动脑筋,而是花大量时间在搞关系上,利用各种机会出名,沦为“艺术交际花”。凡此种种,都成为艺术品市场里的“恶性泡沫”。
新加坡大藏家、“海秀楼”主人杨应群先生表示,目前艺术市场上出现的一股风气是投机,很多人买画并不是为了收藏,而是为了买卖炒作,这对中国的艺术市场有影响。很多作品似乎名大于实,许多作品的价格都是根据市场热度和画家名气来定的,没有表现出作品的真正价值。这样爆发式的发展是不可能走很远的。
来自浙江的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艺术品市场的高涨来得太快,造成“有的艺术品本应该慢慢上涨,但突然涨到一个不切实际的高价格”。对于艺术品市场的回落,他将其比喻为“一张罚单”:就像在高速路上开车,开得太快,就会付出代价。
收藏家都是“超人”
赝品和炒作之风盛行,多半利用了藏家的贪心和无知,而本次华人收藏家大会,目的就是通过大藏家们的切身经验,告诉大家收藏的真谛,收藏应该抱有什么样的心态。
来自中国香港的著名收藏家黄君实认为,搞收藏,第一要有钱。张大千说过,钱是雅根。没有根,人就雅不起来。有眼、有胆、有钱,三者俱备,当收藏家就有条件了。但最重要的仍是喜欢,不喜欢,占有了它,也无法体会它的韵致。而今很多有钱人,自己并不喜欢,只是附庸风雅,家里挂上名画,以显示身份。
中国美院教授任道斌先生认为,收藏首先要根据自己的兴趣,不要盲从;第二,涉及面要专、要小,最好专攻一门,要从一而专,这样才有利于深入挖掘知识内涵,容易发现好东西,也容易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准。历代的大收藏家,收藏多是一种喜好。他们了解古物的价值,觉得若不收集、珍藏起来很是惋惜。为此很多人不惜典当家产从事收藏,比如郑振铎、张伯驹等有识之士,为抗日战争时期文物流落日本而痛心,并立志不惜价钱也要买回来。
资深媒体人、鉴赏家郑重先生认为真正的收藏家都很节约,他们的兴趣不在吃喝而在书画古玩,一有闲钱铁定拿来跑古玩市场。收藏家们是值得尊敬的,我觉得历朝历代的收藏家都是一群“超人”,超脱的“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