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所依 别有洞天--著名鉴定家张淑芬谈宫廷御笔
在历代名帖名画不断创造天价神话之后,作为中国书画创作必需工具的毛笔,也逐渐引起了收藏爱好者的关注,其中的精品佳制价格日渐高涨,特别是那些流传至今仍依然光鲜如新的明清宫廷御笔,更是受到了艺术市场的追捧。2006年中国嘉德秋拍中,一支明万历竹刻花鸟纹毛笔以99万元的高价成交。明清宫廷御制笔的强劲走势由此可见一斑。宫廷御笔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又应当如何予以收藏鉴赏呢?本刊记者近日走访了著名鉴定家张淑芬先生。
鉴宝: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明清宫廷御笔,不但种类繁多,而且工艺复杂,外观华丽,似乎在制作上对艺术性的追求超越了对实用性的关注,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张淑芬:文房四宝在明清时期达到了历史发展的顶峰。这是因为中国的书法和绘画在汉唐之际得以兴盛之后,在明清之时再度迎来了新的变革和发展,因而促进了文房用具在制作工艺和水平上的勃兴,特别是在明代,随着宫廷画院的成立,书法绘画活动日渐频繁,进而催生了在笔墨技法上的推陈出新,为了适应这种变化,笔的制作也得以精进,呈现出多样化,多用途的样貌,并且开始在注重实用性的基础上,关注其赏玩性。基于这样的追求,当时制作了大量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的毛笔,这些供皇宫贵族把玩的文玩笔未尝使用,且保存良好,故而能够流传至今。
鉴宝:当时宫廷用笔的来源都有哪些呢?
嘉宾:一般来说有三个渠道,一是在宫廷中制作,比如在清代宫廷中的造办处设置了笔作,以满足宫廷的需要。另一种方法则是造办处在宫廷中设计制作图样,然后拿到外面制笔的地方,依照着宫廷里的设计图样来制作。;或将全国各地有名的制笔专家请到宫廷中教习工匠并指导制作。第三就是供品,即地方官员在逢年立岁的时候向宫廷进贡当地出产的毛笔。
鉴宝:依据来源的不同,在明清两代的宫廷中,在用笔上是否有特殊的规定呢?
张淑芬:翻看过去的宫廷档案,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宫廷中所用之笔是集中保管,按需取用的。一般来说,宫廷主导制作的大多带有年款的御用笔为皇帝本人亲自使用,同为宫廷主导制作的御制笔多为大臣所用,作为贡品的毛笔则嫔妃和大臣皆可用。但由于用笔为宫廷事略的末节,今天的我们不能够了解当时宫廷用笔的具体数量和更多细节,也无从得知两代帝王在用笔上有何特殊的喜好。唯一值得告知读者的是,清宫中著名的三希堂所配用的毛笔仅有漆杆笔和玉杆笔两种。即便如此,我们仍旧不难想象,作为帝国管理机构的皇宫,每年所制所用之笔的数量当为一个巨大的数字。
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毛笔是由动物纤维制成,难以长久保存,除了少数以收藏鉴赏为目的制作的毛笔外,大多数的宫廷笔在不能使用时就被扔掉了。所以目前完整的传世古笔留存极少,仅在台北和大陆的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天津博物馆、安徽博物馆等地由所收藏,留存在民间的明清笔更是少之又少。
湖州是明清宫廷制笔基地
鉴宝:您刚刚说到,宫廷中往往会让外面的工匠依照图样制作御笔,亦会有地方官员呈贡的毛笔添为宫用,那么在明清两代,有那些地方的制笔工艺值得称道,那些工匠值得关注呢?
张淑芬:在我国历史上以制笔知名的地方不多,在安徽宣州所制的宣笔自唐代以后着称三代,湖州制笔勃兴于元之后,在明代湖南长沙出产的湘笔异军突起,到后来几乎与湖笔并驾齐驱。湘笔的制作不讲究笔头的外形,笔毫不分层次的杂扎,以取得的刚柔相济的效果,形成了制笔技术中的一大流派。
在明代,湖笔的制作从数量、品质以及品种上都超过了以往,成为御用宫廷制笔基地。其时主要工匠有陆继翁、施文用等人。其中陆继翁为元代著名笔工陆文宝之子,子承父业,并有发展。施文用所制笔多为贡品,明万历帝赐其施文用名。清代制笔名匠有周虎臣、王永清、王兴源等,周虎臣,清初笔工,所制笔以选料讲究,工艺精湛,实用美观著称。王永清制笔以羊毫园健著称,尤其擅长笔根处的精细加工,包世臣《艺舟双楫》记载"治笔于家,不传徒,不设笔肆。"
鉴宝:明清以来,中国的书法绘画艺术迎来了新的变革和发展,为了适应这样的发展明清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张淑芬:我们说作为绘写工具的毛笔和书法绘画艺术品之间存在着相互提升,共同发展的关系。在明清两代,为了适应当时书法绘画中对多种技法对毛笔性能的不同要求,明清笔在笔毫的选取上更为广泛,有羊毫、紫毫(兔毫)、狼毫、貂毫、马尾毫、猪鬃以及人发、胎发,鸡毛、鹅毛等。按性能有软毫、硬毫、兼毫之分。软豪以羊毫、鸡毫、胎发等柔性毛类为原料,柔软丰厚,转峰灵活,适合于各种书体和作画,尤其适宜写意、泼墨、渲染;硬毫以狼毫、紫毫、貂毫等刚性毛类为原料,锋利挺劲,适于画写中、小楷和作画;兼毫是以几种毛类调配而成,刚柔相济,宜画宜写。按锋颖长短有长锋、短锋、中锋之别。长锋适宜行草书体,中锋适宜书写楷书和中小字体,短锋适宜作画和书写小楷字体。
明代屠隆在《考槃馀事?笔笺》中对毛笔的性能提出了四大要求:"制笔之法,以尖、齐、圆、健为四德",《文房肆考图说》对此解释说:"尖者,笔尖细也。齐者,于齿间轻缓咬开,将指甲揿之使之扁排开,内外之毛一齐而无长短也。圆者,周身圆饱湛,如新出之笋,绝无低陷凹凸之处也。健者,于指上打圈子,绝不涩滞也。"
清宫用笔纹饰繁缛华丽
鉴宝:做为宫中所用之物,宫廷用笔在制作工艺上有哪些特色呢?
张淑芬:由于宫廷御笔大多以赏玩的目的来进行制作,因此在选材和制作上极为考究,可谓品种繁多,富丽堂皇。
首先,明代在笔尖的制作上发展了兼毫笔,就是兼用两种硬度不同的毫发制作毛笔,以适应书法绘画技法的成熟发展。其次,为让笔头呈现艳丽的样貌,工匠们广泛取材,巧妙施用,以具有天然色泽的毛发制作笔头。比如用色泽艳丽的翠鸟羽毛,添加在笔头的外部,使其呈现五颜六色的样貌。或将本身为黑色的貂毫和獾毫与白色的羊毫和兔毫兼为使用,让两种色调不同,软硬不同的毫发实现合理的搭配,从而在满足绘画书写要求的基础上,实现了笔头的色佳。
在笔杆的选材上,如以竹为材,多选用湘妃竹、斑竹、棕竹等上等竹材中最好的一部分制作。如以木为质,则用紫檀木、檀香木、花梨木等名贵木种。此外,还有象牙、犀角、玳瑁、玉、瓷、雕漆、珐琅、金、银等制成的笔管。还在笔管上采用髹漆、雕刻、彩绘、镶嵌、烧制等多种工艺。可以说为了使宫廷笔呈现出,质佳,色美,形巧的特色,中国工艺品杂项中几乎所有的材质和工艺都被古人运用到了笔的制作上。值得注意的是,在笔管的装饰风格上,明代笔稍显质朴大方,清代笔则极为繁缛华丽。
最后,在笔头外形已可呈现长峰、短峰样貌的基础上,明清两代更制成了很多富于新意的漂亮笔头,例如有若竹笋形的竹笋头,有若兰花含苞欲放的兰花头,底部厚实有若香盘的香盘头,以及形如葫芦状的葫芦头。这些形状各异的笔头的出现说明了当时的制笔工艺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因为这些形状的获得,并不是简单地对笔尖予以束缚即可达成,而是需要工匠进行大量的细致劳动,将一根根具有粗细变化的毫发合理搭配组合,方可编成。
漆管笔工艺价值非凡
鉴宝:明清宫廷笔种类繁多,样貌多变,以今天的目光来看,那种笔的制作难度最大,工艺价值最佳呢?
张淑芬:应当说涵盖了漆工艺的各种手法的漆管笔是最值得今人珍视工艺品。这是因为随着时光的推移,当时制作漆管笔的工艺已渐为失传。即便以现代的高科技手法,也难以制作出可以媲美以往的漆管笔。
漆管笔是以竹、木为胎,在表面髹以彩漆,金漆、黑漆。有的还在漆管上以雕漆、添漆、剔漆的手法描绘图案,异常华丽美观。其中,雕漆是在竹、木胎上将漆髹层层相加,每次上完漆后再剔出深浅花纹。填漆又称款彩,为一种漆工艺,乃是在漆地上阴刻花纹,内填色漆。剔漆,是一种雕漆技法,是用两种或者三种色漆逐层堆积,然后剔刻花纹,令刀口断面显现出不同的色层。总之各色漆管笔工艺繁杂,非旧时名匠难以达成。
名家题跋笔价值更高
鉴宝:宫廷御笔历史悠久,品类繁多,收藏爱好者应当如何进行鉴识?
张淑芬:鉴别古笔,首先要对保存的遗物和各个时代古笔的历史要做系统地了解、认识、把握丰富的文化内涵。分清笔的历史上限下限、区分制笔地区、把握各时代制笔的特点,分清是民间制作,还是宫廷的御用品或是宫廷的御制品,是宫内定型民间作为贡品的,还是宫廷造造办处自制的。
其次,再看笔毫损坏情况。而后再着眼于笔管的装饰,以及是否有制笔名家的镌刻,是否有名人的赠语及题跋。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早在明代,在笔管之上书写文字已成为制笔的时尚,所用书体有楷、行、隶、草、篆各体,内容为制笔年款或者名士诗句,大部分以雕刻、填色、描金等技法书写。到了清代,笔管上的书写内容更加丰富多样,有标榜笔质优良的,如"刚健中正";有表明笔毫性质和用途的"大霜笔"、"大紫颖";有吉祥祝福、歌功颂德的,如"万邦作孚"、"河清海晏"、"河洛呈祥"、"云汉为章"等。
总之,每一种文物在各历史时期,均有作伪假品出现,只要我们丰富自己的知识,多见多识,虚心向别人请教就会提高自己的认识鉴别能力
鉴宝:宫廷御笔工艺复杂,文化内涵深厚,理应成为收藏者关注的焦点,但源于存世量的稀少,此类收藏尚未兴起。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在继承传统制作技法的基础上,制作具有收藏价值,蕴含升值潜力的毛笔收藏品呢?
张淑芬:这也是我多年一直致力的方向之一,但令人遗憾的是,虽然目前在宣城和湖州有高档收藏类笔的制作,但其远未达到历史上所具有的高水平。很多品种尚未恢复,最贵重的就是以紫檀、黄花梨为笔杆的制作,连竹子的棕竹、斑竹和湘妃竹的都很少,甚至没有一杆漆杆笔。瓷杆笔中虽有青花、五彩等品种,但都制作不佳,收藏价值不高。即便是卖价高达四千多元的紫檀笔,也仅仅是以材质取胜,没有任何雕刻上的装饰。
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一方面是随着历史的流转,很多的传统工艺不幸失传,难以恢复。另一方面则是人们尚未真正意识到毛笔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和工艺水平,未能将精力乃至财力投放在对其工艺上的探索和艺术上的追求。因此,我希望能有更多热爱传统文化的有识之士将目光投放在已然流传千载,在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毛笔制作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