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虽然是个人行为,但它也有一个“软环境”,即在现代社会的人文环境中,收藏者摆脱护宝、寻宝、藏宝的意识羁绊,从收藏的个人旨趣,转型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人文主义关怀,从藏宝斋里的孤独审美,转型为对文化遗产的积极思考。
我国是收藏大国,收藏作为人民的审美旨趣,数百年来已经成为文化的一个主流传统。今天,我们的文化在整体转型,从封建士大夫的书斋文化,转型为现代社会的人文主义文化,文化的转型必然会给收藏带来根本性的影响。
我认为,收藏虽然是个人行为,但它也有一个“软环境”,即在现代社会的人文环境中,收藏者摆脱护宝、寻宝、藏宝的意识羁绊,从收藏的个人旨趣,转型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人文主义关怀,从藏宝斋里的孤独审美,转型为对文化遗产的积极思考。
有必要谈今天的收藏“软环境”吗?我们不妨回头看一看,上个世纪80到90年代那场席卷全国的盗墓狂潮。在一个离你我如此之近的时空距离内,发生了如此史无前例的文物浩劫。没有健康的法制化基础下的“软环境”,收藏的文化价值怎么可能真正体现出来呢?
上世纪80年代起,中国盗墓走私文物狂潮,从局部到全国,从少数不法分子犯罪,到群众性的大规模群盗群抢;从偷偷摸摸的盗窃犯罪,到明目张胆的暴力抗法;从个别的盗墓贼,到成规模的黑恶势力武装集团;从锄头铁铲盗掘,到炸药爆破和推土机作业;从国内销赃,到跨国走私贩卖……20年间,这场盗墓狂潮,其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参与者之多,涉及范围之大,来势之猛,文物惨遭荼毒之烈,都是史无前例的。而这20年内,中国文物走私数量之多,质量之精,速度之快,都是建国以来罕见的。一提到文物浩劫,我们都会想到文革10年,可是,这20年间文物浩劫又惨烈到何种程度呢?
据统计,20年里,至少有30万至40万座古墓被盗掘、破坏、清洗,300万至400万件珍贵文物被盗、被毁或者流失,平均每天就有1.7座古墓被洗劫,每小时就有17件珍贵文物被破坏。
80年代初期,流行在陕西、甘肃、河南、山西等文化大省的顺口溜就是“要致富,去挖墓,一夜就成万元户”,无本万利,丧心病狂,从陕、甘、豫、晋兴起的这股文物犯罪风气,很快就席卷全国。不妨举几个例子。
1、盗墓用上了推土机
1982年春天,数百名农民云集福建建阳宋代窑址,短短1个月,就破坏窑址2000平方米。到了1983年3月,400多人依然蜂集不去,丧心病狂地动用了推土机,8天之内,用推土机疯狂盗掘窑址2.3万平方米,文物损失已经无法统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