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企业报
2008年的天龙山十号窟佛首回家是中国文物界的一件盛事,这件流落海外达85年的国宝,因一位山西企业家的成功回购得以重返华夏故里,此举被誉为“继圆明园兽首之后最重要的国宝回归”。国宝的回归,于中华是不多的盛事,但在收藏界,企业家的参与,早已是一种惯常现象。
在纽约,在日内瓦,在北京,国内外各种艺术品拍卖会上,中国企业家的身影屡屡出现,他们从纵横四野的商界风云中抽身出来,将投资眼光定着在光怪陆离美轮美奂的艺术品上。在中国收藏界,老一辈藏家正逐渐淡出藏界,而民营企业家则成为收藏主力。作为文化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的艺术品市场正在成为民营资本关注的新领域。国内外大型拍卖会上越来越多地出现民营企业家的身影。于是在很多企业家身上,又多了另一张名片:收藏家。
拥有收藏家名片的企业家们,有的是为了排解工作压力培养业余爱好,有的则是跟风时尚投资,也有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对收藏另有所图。此外,有些企业家则是纯粹为了一种个人理想,他们对于收藏的执着和藏品的各具特色,让人们看到了一种生活和一种境界。
时尚投资
今天的中国企业家投身艺术收藏,已经可以称为是一种潮流。在很多企业家看来,这是一种时尚,正如曾经有一段时间,企业家们会以高尔夫和户外运动作为主要谈资,而如今,收藏,是一种品位的象征,在企业家的圈子里,收藏正成为一种时尚风向的标签。
现任泰康人寿保险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东升曾经在16年前融资2000万元与人合伙创办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在此过程中,陈东升见证了中国企业家投身艺术收藏的潮涨潮起。转投保险业的陈东升依然是艺术品收藏的热衷者,他在公司大厦11层开设顶层空间,专营中国当代艺术的顶尖展览,在这里,企业家是最主要的顾客。陈东升的想法是:“把前门附近的老北京火车站改建成当代艺术博物馆也许是最现实可行的。”
建设博物馆的梦想,不是只有陈东升一人,事实上,已经有不少企业家将此梦想付诸实施。2007年1月底,企业家谢金松的海宁谢氏艺术收藏馆开馆,而在江浙地区,已经有100多个私人博物馆成功建馆。同谢金松一样,这些私人博物馆的主人全都是企业家。收藏艺术品乃至开办博物馆或美术馆,正成为企业家实力和品位的象征。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有了一致的认识,他们在一起的主要话题就是“艺术”。对于这些企业家来说,艺术品首先是一种消费;而很多企业家也乐意把它当做一种投资,甚至是金融工具。
据悉,中国收藏家协会的会员中,企业家占到了20%。趋利的金融资本大举介人艺术品收藏与投资,这使企业家成为艺术品市场真正的买家。
企业家的收藏热,更深的背景来自于中国经济发展。中国有句俗语:乱世屯粮,盛世收藏。专家评议,投资艺术品,对企业家们来说,有点鱼与熊掌兼得的意思。它既是保值的,又可以拿来赚钱。企业进行艺术品投资,正成为一种资本运作的新方式。今典集团总裁张宝全曾说:“我不是艺术赞助人,我的最终目的是做艺术产业。”面对收藏者中企业家群体的涌入,媒体赞叹:“中国企业家阶层基本上真的是开始成熟了。”甚至有一种说法不绝于耳:企业家将接管艺术品市场?
醉翁之意
来自收藏界业内的说法称,尽管很多企业家表现出对于艺术品收藏的热衷和兴趣,但是在这种热情的背后,隐藏着的是不少企业家的“醉翁之意”———玩收藏实为另有所图。
被称为“富人游戏”的拍卖会,之所以吸引很多企业家,是因为他们当中很大一部分人需要买这些藏品,这种需要不是为了文化投资,也不是为个人爱好,更不是关乎理想,他们的目的仅仅是为了———避税。
据业内人士介绍,作为拍卖会上的常客,民企老板真正懂收藏的不到10%。而近年来很多上规模的私营企业都热衷于投资收藏品,如书画、古玩等。 其中一个最大的“玄机”就在于,他们把收藏品归为企业的固定资产,这样一来,藏品就扮演了“经营设施”的角色,年年都要折旧。于是,民企老板就每年提取折旧列入成本。几年下来,该“固定资产”最终在账面上就转换成“零资产”,可以不缴一分钱税。况且,有些收藏品的价值是随着时间增大的,几年后,作品价格早已翻了好几倍。
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古玩字画收藏品并没有被列入“固定资产”,但也没有明确被排除在固定资产外,所以,税务部门在征税时都将其默认为企业文化投资的经营成本。
“这些民营企业家以企业名义竞拍这些艺术品后,不是用来装点企业门面,就是办个企业展览馆,所有的开销都算在企业的账目上,摊入企业经营成本。”一位业内人士说。据他介绍,拍卖行也给这些民企提供了“便利”:如果某企业家想要竞拍艺术品,只要在拍卖公司登记公司名字以及缴纳为数不多的保证金就可以参与了。一旦竞拍成功,拍卖公司会出具一张“发票”。企业家将艺术品拿回去后,只要5年内不折现,就可以当成固定资产 “填充”企业利润。
其实,对于这种做法,我国税务部门也并非坐视不管。早在1997年,国家税务总局就下发了关于书画作品古玩等拍卖收入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也就是说,当这些书画藏品成为“零资产”可供民企老板随意支配后,如果他们想要卖出去,就必须缴纳税款。然而,这也导致了艺术品为避税转向私下交易,而税务部门对此难以监控。
除了避税,企业家收藏者的 “醉翁之意”还在于他们看到了藏品的“升值空间”。因为买书画拍卖品不仅可以少缴或不缴税,而且显然几年之后,藏品还有巨大的升值空间。作为一种包赚不赔的投资,收藏已经成为企业家何乐而不为的投资,他们当中很多人把经营企业的经济头脑,运用到艺术品投资中,艺术品成为了另外的生财之道。
关于理想
拥有收藏家名片的企业家们用财富投资收藏。对于他们当中有的人来说,收藏是一种生财之道,是赚钱的附属品,而对于另一些企业家来说,这张名片是他们更看重的,因为收藏是他们执着的理想。
位于南五台山脚下的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是我国最大民俗博物院,总投资6.0733亿元人民币,占地571亩,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收藏的各类展品达万余件。馆内的博物院古民居一条街和收藏的拴马桩、饮马槽、石人、石狮、石龟等石雕艺术品,是关中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智慧和创新的结晶,包含着关中民众的信仰、生活、政治、经济、艺术创作等全方面的文化,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历史写照。这些藏品都是博物院院长王勇超自费一件一件收藏起来的。前后已投入数亿元之多。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是我国首家民办民俗艺术博物院。
在陕西乃至全国文物收藏界,王勇超堪称“奇人”,他被誉为“中国民俗收藏第一人”。多年来,他散尽千金,矢志收集散落在陕西民间的民俗文物,并将其集中保护起来,直至将这家民办民俗艺术博物院建立起来。
在王勇超的博物院里,有被称为中国“地上兵马俑”的8000根拴马桩,这些拴马桩不仅是我国一流的石刻艺术珍品,更是研究我国宋明时期西北民族历史的实物。
王勇超的理想实现了,这对于他来说,比当老板挣大钱更来得重要。以他为代表,将收藏作为人生理想的企业家们,让收藏这张名片更加实至名归。
各种生活
对于许多企业家来说,收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作为藏品,艺术品是首选,但作为收藏,艺术品只是一种。在企业家的各种收藏里,我们看到了各种生活。
湖南省浏阳市枨冲镇张家店村的聚宝博物馆,正成为当地的一个景点,它的主人是一位农民企业家———张志国。在他的博物馆里,2000多平方米展厅内,秋收起义时用过的大刀火炮、湘鄂赣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发行的债券和股票、湘鄂赣干部学校1923级学员证……一件件文物,仿佛把人带进了80年前那段硝烟弥漫、如火如荼的革命岁月。
为了收藏这个爱好,30年来张志国走遍了全国除西藏以外所有的省及自治区,去过欧美20多个国家。他的博物馆几经拓展,现在已经有了新旧两幢,分为大革命馆、瓷器馆、民俗馆三大系列,20余个展厅,展出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展品2万余件。大革命馆里收藏着1921年至1935年间的革命文物,其中有秋收起义时用过的梭镖、红旗、镰刀、火铳、水壶,苏维埃政府发行的第一张钱币、第一张股票和第一张公债券,中国共产党的第一张机关报《红旗日报》等。
从农民企业家到博物馆主,在张志国看来,感受只有一个:有些东西比钱更重要。
近来随着创业板上市风生水起的华谊兄弟传媒集团董事长王中军很早之前就是收藏爱好者,他的家就像一个小型博物馆。王中军说:“我要建一个小型美术馆,将来能给它们一个去处。”
走进陕西步长企业集团采访,第一站往往不是集团的医药车间,而是一个特殊的纪念馆,这里只有一类展品,那就是毛主席像章。36万枚毛主席像章的存量让这里成为国内最大的毛主席像章纪念馆。而纪念馆的主人、步长集团的创始人赵步长也因此进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像章虽小,却凝聚着一个民族的心理沉淀,一个时期的共同心态,它背后的东西耐人寻思。”赵步长说。
卢和民是河北省文安县的一位民营企业家,他的爱好是收藏影片,他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免费给乡亲们放电影。在他的储藏室里,有国内外各类影片1000多部,拷贝总数上万个,码了满满一屋子,光电影放映机就有5台。
2004年,卢和民聘请了一个老放映员,专门免费给乡亲们放电影,他还安排4个放映员定期到中小学校、敬老院,为孩子和五保老人放电影。这些年,他为村街、学校、企业、广场、敬老院放映电影达4000余场次。
无论是艺术珍品、珍贵文物还是像章和电影,当企业家们将心倾注在这些收藏中,他们的生活便成为另一个样子,在光鲜的企业家名片之外,人们看到的是他们对于生活的热情以及呈现出的精彩人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