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仍是山,见水仍是水。出自宋代吉州青山惟政禅师的《上堂法语》。这是禅宗中有名的公案,也特指人们对事物理解的三种境界。艺术家认识并描绘客观世界也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世界认识的水平高低,也就是所谓的“悟性”,直接影响着一个画家的艺术品味。有着上千年历史的中国画与中国古典哲学一直有着丝丝缕缕的关系,可以说中国画的发展尤其是文人画是在中国古典哲学的思想引导下发展的。这种综合素养对画家艺术水平的直接影响是中国画的一个突出特点。
诗书画印四位一体,中国画讲究画品、人品、意境等多种因素综合的效果,这就要艺术家不仅仅会画画,还要画出具有文人素养,能表达真情实感的画,这对艺术家是一个高标准的要求。
艺术家尹默,1941年生,他不仅是中国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还是中国诗书画研究院研究员。他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画画家,在研究传统、注重笔墨的同时不忘对自身素质的培养,他知道中国画拼的不是技法,是画品、人品。
尹默少时受家庭熏陶,喜爱上艺术,1959年考入天津美院,在天津美院进行了系统的国画训练,这是尹默进行传统艺术洗礼的时期,尹默在其文章《为有源头活水来》中说到:中国绘画的传统可以比拟为艺术巅峰,不站在这座艺术巅峰来领略中国画艺术之造诣是很难理解中国画的堂奥与真谛的,同时也把握不住中国画绘画艺术的发展轨迹。他深谙基本功训练对自己艺术丰富滋养的益处,历代大师无不从研究学习传统入后而成为大家的,所以他勤以为学,相信只要天道酬勤,就终会找到美的规律。温习传统、忠于传统,这是他艺术之路上的“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时期。
时代是不停向前发展的,艺术家也在新的时代中会不断产生新的感受,在这个时候,一个机会悄然而来,1989年春末夏初,尹默随中央林业部改沙护林考察团到甘肃旅行写生。像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尹默到敦煌莫高窟瞻仰,大开眼界,犹如进入浩瀚的艺术海洋。这是一片新的天地,“那有限的空间呈现出无限广阔的画面,那神秘的构思,纯熟典雅的色彩,线条的精美的高度概括的造型,给人带来博大精深与风采照人之感。无论山水、人物、花草、飞禽、走兽都以生动完美的造型,造成深邃广袤的意境,当今观赏亦能产生现代感。其内在韵律和节奏非常协调隽永,又能产生昂扬激奋情绪……”(引自尹默文章《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一切的一切,让尹默都激动不已,敦煌壁画上美好的故事,流畅的线条,既大胆又古朴的色彩都深深地打动了他,于是,尹默决定“变法”,这一时期他的作品以山水题材为主,吸收敦煌艺术的色彩元素,作品浓墨重彩,形式感很强。他在创作中非常注重色彩的渲染,用色不仅大胆,而且对比鲜明,善用大面积的墨色作基色,用黄色、红色等明亮的色彩做铺陈点缀,写实与意笔结合。构图夸张而大气,再结合色彩的质感,给人一种厚重深沉的历史感。他还借鉴敦煌经变壁画的形式,创作了作品《梦幻》,这幅山水画画的是一个孤身放羊的老人,这位老人一辈子没娶老婆,在山坡上放羊时睡着了,做了一个梦,梦到天上飞来了菩萨天女为他送来了美丽的老婆。这幅画以明亮的黄色作为基色,画面中央有个小的山坡,在山坡下,睡觉做梦的老人只有几笔,画的很小,着重突出他的梦境,梦里的天空是鲜亮的金黄色,在天空中画家用淡淡的墨色勾勒出菩萨和满天的天女飞来给老人庆祝结婚,整个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这种敦煌经变一样的表现方式也应该是艺术家所独有的。他在这个时期,以突出艺术家个人风格为主要创作模式。这正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对客观世界进行主观再创造时期。
新时期,新艺术。中国画创新是个老课题,时常被人提起,但是如何创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尹默对于此也有一番独特的见解。他认为中国化创新是必然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一定要坚持深入生活,一旦脱离生活和社会,艺术就会导致成空洞的、毫无意义的笔墨游戏,变成虚无主义的东西。他说:生活是创新之源,情是创新之魂,责任感是创新之力,道德是创新之本。
即使是创新,尹默也是坚定地以传统为基调。他认为如果没有继承传统,那中国画的发展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最近看尹默的作品,均以传统笔墨,传统题材为主,不管是花鸟还是山水都非常讲究笔墨味道。经过十几年创新洗礼之后,尹默的心境更为沉静,随着时间流逝而积淀下的素养,就如同瓷器文物的“包浆”一般,历久弥新。这个时期,他又回归了,又“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了。他从创新回归传统、在回归中升华。尹默就是这样一个勤奋的画家,他在不停地自我否定中追逐艺术真谛。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