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就这样走进了雨岫的心,雨岫也开始用画笔触摸丽江。
我的许多朋友都这样告诉我:“到了云南,一定要到丽江!”但遗憾,我到过云南,却没有到过丽江。我认识丽江是从朋友们的口中和画家们的笔下。其实有时候,我很想上网走走,看一看关于丽江的图片,但都因为过于好奇反而阻止了这个念头——且让想象在无限的空间里行走吧。我心中的丽江,该是个清清秀秀的小姑娘吧?穿着白地蓝花的布衣裤,娉娉婷婷走在前面,忽然听到了谁的呼唤,仓皇间猛一回头,露出了一双亮亮的眸子和水一般清洁的脸。我心中的丽江是浪漫的,朴素的浪漫。
雨岫笔下的丽江据我的想象有一些距离,它们带有浓重的写生味道,朴素,却不浪漫。它们是生活的、真实的、柴米油盐的,但这真实是中却荡溢着一种宁静与悠然,不避世的悠然。这,该是雨岫立在丽江街巷中的心境吧。
我在画家笔下见得最多的丽江,是屋顶,密密层层、重重叠叠的屋顶,青魆魆、乌油油的,带着江南建筑独有的浓重的水墨味,画的上方露出一角白的天。有时会有一缕炊烟、几个红点(是灯笼吧),犹抱琵琶半遮面地,更把这屋顶下面的生活躲躲藏藏地变得神秘起来。雨岫的画,便揭去了屋顶,把这一缕炊烟、几个红点带到了观者的眼前。她不俯视,不远观,而是真真正正、踏踏实实地走进了丽江地街巷,用画笔记录丽江,把丽江屋顶下的生计一点一滴地誊到了宣纸上,用没有杂质的心境誊录着。这些画中,当然也有青青的石板路、淙淙的小溪水,还有偶尔传出一两阵笑声的竹木小楼……
一片水塘,清清亮亮地伏在画底,水塘中零星的碎石会带你上岸,岸边是亚热带才有的草与树。掩映在草树间的,依然是高高低低的竹木小楼,再远,便是青黛的山了。从下往上,从近到远,完成了一个画面。这幅画也是有眼睛的——你不见那些晾晒在竿子上的衣服吗?红、黄、蓝、绿;还有觅食的芦花鸡,东逛逛西走走,管他潜入谁家院!更有小院里贴在赭灰门框上的大红对联。这一切,在雨岫的笔下都活了起来,讲着各家的生计,在一片水墨的汪洋中,可不是一眨一眨的眸子!
左右两道竖起的粉墙给画面中间挤出了一个空间,在粉墙的斑驳的烘托下,那个挤出的空间拼命将观者的视线往里拽、往里拽。里面是一道绚丽的色彩——暗红的一角门楼影影绰绰地躲在一蓬树间,红红绿绿的旗子很写意却很抢眼地飘着,几里之外都看得见。这,该是一家酒铺吧?
……
写生丽江,雨岫花心思最多的是构图,她希望用自己的视角介绍丽江,不同于其他人的视角。于是,她笔下的丽江才会如此惬意。它们像一首首小诗,很抒情;最似诗的,它们总有一两块夺目的色彩用来押韵。可以说,每一幅画都有一个韵脚,阳伞、花衣、竖起的旗子……而这韵脚刚好是画的眼,充满生气的眼。雨岫说,她还会再去丽江,再画丽江。这,又给喜欢她的画得朋友带来了新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