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的枪声拉开了中华民国的序幕,而天安门广场上的开国礼炮,结束中华民国的统治。在这短短的38年间,中国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巨变。
38年间,中国又一次经历了历史发展的嬗变,无数的民族精英们为了国家的生存与发展,献出了宝贵的鲜血和生命。在继承民族优秀传统的同时,广泛和深入地接受着西方思想与文化,使中国逐渐发展成为现代世界中的重要一员,而这一阶段的绘画作品,则充分反映了这一时期国家、民族、社会、个人的变化发展过程。
民国时期是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和崭新的社会主义社会之间最富有活力的变革期,这一点也充分体现在绘画艺术领域。
民国时期的绘画艺术首先秉承着晚清时期的发展脉络,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巨变深深地影响着晚清时期的画坛,从任伯年等画家的作品上,已经能清晰的看到西方绘画的痕迹,尽管这种影响是被动的、分散的。
当民国时期西方文化和外国资本大规模引入时,激烈冲击着中国传统绘画理论及其技法,如果说晚清时期的通商口岸城市,最先受到了西方美术的影响,商业绘画的从业者们被动成为学习西方绘画艺术的先驱者,民国时期则是一些具有新思想的美术爱好者,如徐悲鸿、刘海粟、李毅士、冯钢百、吴法鼎、李超士、王临乙、潘玉良、周碧初、庞薰琹、颜文樑、常书鸿、吴大羽、唐一禾、吴作人、吕斯百、周方白、王悦之、陈抱一、关良、倪贻德、卫天霖、许敦谷、胡根天、俞寄凡、王济远、许幸之、王式廓、赵无极、刘文清等人。经过出国留学回国后,在国内创办新式美术学校、培养热爱美术事业的学生,出版美术刊物、开办美术展览,介绍和研究西方美术,形成了一支思想敏锐、朝气蓬勃的新美术队伍。
他们之中的极少数人,并不满足于仅仅学习西方美术,有的开创了近代的中国油画,使西方绘画艺术走向本土化,有的极力主张中西美术融合,力求绘画作品兼具中西之美,以传统的中国绘画方法和材料工具为主体,同时吸收西方绘画的某些营养。而大多数国内的画家们还沉溺于所谓“传统”之中,追寻着古人的图式,这两种中国美术发展的路线之争,从晚清开始萌生,民国继而激烈冲撞,一直延续到今天,
世间通俗的将民国时期的中国绘画划分成三大相互抗衡的流派,一为主张中西绘画艺术融合的改革派、一为主张坚持传统的复古派、一为主张改良传统的改良派。
实际上、民国画坛只有人数不多的改革派和“人才济济”的复古派,他们之间既互相影响、又相互排斥,出现了许多承前启后划时代的绘画大家,为中国画的向前发展做出了贡献。
首先、思想理论的革命直接影响了许多青年美术爱好者,民国以来,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直接波及到了当时的画坛,康有为、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陈独秀、刘海粟、徐悲鸿、林风眠等人积极投入到国画改革与发展问题的探讨之中。推动着绘画艺术的变革,他们强调中国传统绘画和西洋绘画相互取长补短,兼容并蓄,而有关中国画和西方绘画的传统审美观念及形式技巧如何结合、如何适合新时代发展的需要,如何推动重笔墨而轻造化的文人画向前发展,最重要的是中国画家如何对待和是否借鉴西方绘画,一直是从古至今中国画改革与发展问题探索和论争的中心。
徐悲鸿、张大千、齐白石是他们之中的代表人物。
徐悲鸿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了“中国画学之颓败,至今日已极矣”,以他为代表的改革派,在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刘海粟、林风眠等人的共同实践下,主张中西融合,吸取西方绘画的色彩方法、造型观念、表现手法及形式法则等,力图创造出一种新型的中国绘画。具体在绘画理论、技法和材料工具方面,一些画家之间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徐悲鸿成功地融会中西绘画之法,以高超的技术运用中西绘画中的各种工具,用多种风格的绘画反映出各式各样的题材,他一生创作丰富,作品包括了有体现严格的西洋学院派手法的油画和改革传统风格的中国画。他提倡和精通欧洲油画及绘画写实技巧,创作了《老妇》、《箫声》等作品及近千幅素描。
徐悲鸿1927年回国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兼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在教学和创作中,倡导现实主义,认为美术之大道,在追索自然,反对创作中的形式主义。创作有《田横五百士》、《九方皋》等作品。
抗日战争时期徐悲鸿的艺术创作达到了高度的成熟。徐悲鸿以画笔为武器,表现出他对抗日志士的歌颂和对胜利的渴望。中国画《愚公移山》,通过展现壮阔的移山场面,弘扬愚公精神,来激励全国军民英勇抗战。
他重视美术教育,深入研究中外美术理论及绘画技法,培养了众多的美术人才,尤其是在1949年以后,徐悲鸿的绘画理论和技法在官方的推动下,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徐悲鸿以自己的亲身实践,成功地实现了他的主张——中西绘画融合,改革传统的中国绘画,成为当时画坛上杰出的人物,形成了民国到今天以徐悲鸿为首的主流画派。这是一个既有形又无形的庞大画派,有形的,是他那些学生和作品;无形的,是他印在人们心中的理念和发展了几十年的美术教育体系。
蒋兆和是徐悲鸿的学生,他的绘画艺术继承了徐悲鸿的风格,并在某些方面有所发展,《流民图》成为了画坛的千古绝唱。
刘海粟虽然也是较有影响的知名画家,他曾到国外留学,回国后致力于吸收西方绘画艺术之长,融合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但其名气大于影响、影响大于成就。
林风眠虽然也主张中西融和,但更加广泛地引入了西画的创作形式、方法及其观念,彻底冲破了传统中国画过去一向被认为是不可动摇的模式,但他们仍旧使用传统中国画的材料工具,追求传统中国画的文人意境。他们极其重视绘画形式的独创性,作品表现出了更强烈的现代性,距离传统中国画的模式也就更远了。
岭南画派的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虽然他们也主张中西结合,但绘画艺术受日本绘画的影响很大。其影响力仅在岭南地区。
张大千代表的改良派,其实只是一个人在战斗,如果我们把张大千的水平定为入伍改良派的标准,那么在此以后可能无人望其项背。
张大千是一个天才,正如徐悲鸿曾赞扬他说:“五百年来一大千”。其自幼便随母亲学习绘画,后从曾熙、李瑞清二师学习书法、绘画。遍临中国传统绘画,特别推崇石涛和朱耷的绘画艺术。继则涉足于宋元明诸家。
而敦煌临摹历代壁画,则是张大千绘画艺术的重要转折点。
当远走海外以后,已经全面继承传统绘画艺术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的张大千开始创新,他在泼墨与没骨画法的基础上,吸取了西方的现代艺术,创造了泼彩法,形成了墨彩交辉的半抽象的境界与情调,开拓出一种雄奇壮丽的新风貌。其中以《长江万里图》为代表。一个从未系统学习过西方绘画的传统老人,能把西方绘画技艺驾驭得如此之妙,足令人称奇。
另外,我们还应记住上海画家程璋,他也应算是改良派的一员,他把西方绘画艺术融入传统,颇有功力,早年风靡海上,润笔极高,现则乏人认知。
以齐白石为代表的复古派主张坚持传统,无论他们自己或别人如何评价,他们只是在传统的理念、技法中进行相互排列组合,融入的西法只是皮毛。
传统绘画艺术主张“六法”,以形写神、形神兼备,骨法用笔,气韵生动,通俗的说,就是一幅绘画作品要有笔有墨。
明代书画大家董其昌在他的《画禅室随笔》中说:“古人云有笔有墨,笔墨二字人多不识,画岂有无笔墨者!但有轮廓而无皴法,即谓之无笔,有皴法而不分轻重、向背、明晦,即谓之无墨”。 董其昌所讲的笔墨还仅仅局限于绘画的技法,而我们判断一幅画的优劣,更重要的是要看它体现的人文思想。
晚清时期不仅是社会在剧烈的动荡,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在发生着冲撞。书画作品无疑是书画家们宣泄的最好载体。民国时期的绘画延续着这一特点。
民国时期的北京在当时的总统徐世昌的支持下,成立了以金城、周肇祥为首的中国画学研究会,来“精研古法、博取新知”。北京的溥儒、陈师曾、陈半丁、秦仲文、徐燕荪、于非闇、马晋;天津的陈少梅、刘奎龄;上海的吴昌硕、吴湖帆、贺天健、郑午昌、吴待秋、冯超然、倪田、陆恢、江寒汀;浙江的潘天寿、黄宾虹等人在当时的画坛中独树一帜,影响很大。
齐白石在继承中国传统绘画的同时锐意创新,摆脱了文人画陈陈相因的规范,在临摹徐渭、朱耷、金农等人作品的基础上,自创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风格。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吸取吴昌硕的重彩著色之法,免去八大冷逸之风,画风由工笔、小写意逐渐转入大写意。将文人画与民间绘画巧妙地结合起来,雅俗兼得,创造了现代艺术史上的奇迹。从一名雕花木匠、民间画师逐渐发展为一名现代艺术大师。徐悲鸿、陈师曾二人,对齐白石的衰年变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吴昌硕早年习书法,中年学画后问艺于任伯年,受同代画家的影响较大,笔墨劲拙中寓灵巧,设色艳丽内蕴雅致,融古参今,博采众家,自成一家,推动了“海派”绘画艺术的向前发展。
金城是当时北京知名的画家兼收藏家。初学清代戴熙的精细笔法,后接近清代陆恢的画风。其作品功力一般,大都为仿古、师古之作,仅得古人皮毛。
溥儒,初学四王入手,后学南唐董巨,南宋马夏诸家,其作品静逸幽远,超然脱俗,可与古人相媲美。画坛曾有南张北溥之说,后去台湾,对台湾画坛有很大影响。
黄君璧初受明末清初画家渐江的影响,后宗南宋画家夏珪,临摹过许多古代佳作,功力一般。后去台湾,1982年台湾出版了《黄君璧书画集》第一集。
潘天寿先后受教于李叔同和吴昌硕。擅长诗、书、画、印,尤以花鸟绘画盛名于世。他博采众长于一身,
晚年用笔老健多变挥洒自如,沉郁豪放大笔淋漓,将八大山人画中的冷逸奇崛、意趣天成之艺巧妙变化。
与吴昌硕雄阔豪迈、笔法苍劲的艺术风格相结合,创出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黄宾虹擅长山水画,兼画花鸟,对书法、篆刻和画论画史均有深入的研究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民国时期虽然只有短短的38年,但这期间发生的许多改变国家和民族命运的事件,远远超出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围绕着它们,诞生了丰富多彩的绘画艺术,所以、民国时期绘画的收藏与投资,首先要从作品的思想性入手,其次要从作品艺术性入手,切忌贪图“名头”。像围绕着民国时期众多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内容的绘画作品皆可作为收藏投资的重点,而在民国时期的中国画和油画之外,水彩画、素描、版画、广告画等门类的绘画,只有艺术水平高,皆可入选收藏。而在投资、追求回报的同时,作品的艺术性是保证投资不败的关键。
对于今天的收藏者而言,选择徐悲鸿的作品是正确的,但其作品的价格已经高不可攀,非是一般收藏投资者的堂前燕,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从徐悲鸿的小幅作品和水平高的学生作品入手。
如蒋兆和与徐燕荪两个民国时期出色的人物画家,各据改革派和改良派一方,蒋兆和的作品有着极强的政治性和中西融合的艺术性,徐燕荪的作品有着极强的传统艺术功力,但题材多是一些传统内容,几十年来两人的作品市场价格变化也各不相同,蒋兆和的作品市场价格呈由低向高逐渐上升状态,而徐燕荪的作品市场价格呈两头高、中间低的走势,从长远来看,蒋兆和的作品市场价格的上升潜力会超过徐燕荪。这种例子还有很多,需收藏投资者们仔细的品味和研究。市场告诉我们任何事情都会产生变化,但民国时期的绘画艺术和画家作品丰富多彩的特性是不变的。
民国时期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时期,同样也是中国绘画史上最特殊的阶段,辛亥革命以后给我们带来了马克思主义,带来了革命的曙光,也给中国古老的绘画艺术带来了新生,中西绘画艺术的融合,使中国画艺术走上了一条充满荆棘但前途光明的道路,虽然传统绘画艺术逐渐走向衰落,失去了亮耀千年的光芒,但这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社会、公众思想意识需求变化的必然,它让我们今天在回首历史时,看到的是一个绘画艺术繁花似锦的世界。
民国绘画,如红似火的日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