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白酒的世界里,香型丰富多样,而酒液的挂杯现象常常被不少酒友作为评判酒质的一个参考角度。不同香型的白酒,由于其酿造工艺、原料以及所含成分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在挂杯表现上也各具特点。
一、酱香型白酒的挂杯现象
酱香型白酒的酿造工艺复杂且耗时长久,经过多轮次的发酵、取酒等工序,使得酒液中富含多种风味物质和高沸点成分。从挂杯角度来看,将酱香型白酒倒入干净的玻璃酒杯中,轻轻晃动酒杯,让酒液在杯壁上形成一层均匀的液膜后,你会发现其酒液下滑的速度相对较为缓慢。挂杯形成的酒痕比较细密、厚实,并且这些酒痕往往能够在杯壁上留存较长的时间,缓缓滑落,犹如 “美人落泪” 一般,留下的痕迹有着一种连绵不绝的感觉,这主要得益于酱香型白酒中诸如酯类、醇类等物质含量的丰富以及相互之间的协调作用,这些成分让酒液有着较高的粘稠度,进而呈现出这样典型的挂杯状态。
二、浓香型白酒的挂杯现象
浓香型白酒以高粱等为主要原料,采用独特的泥窖固态发酵工艺,产出的酒有着浓郁醇厚的风味特点。当把浓香型白酒倒入酒杯并晃动后,酒液挂杯时呈现出的状态是酒痕相对清晰分明。它的挂杯痕迹的粗细程度处于适中状态,不像酱香型那般极为细密,但又有着自己的规则和条理。酒液下滑的速度比酱香型白酒略快一点,不过挂杯留下的痕迹同样能保持一定时长,不会转瞬即逝。这是因为浓香型白酒中含有的己酸乙酯等主体香味物质以及其他众多呈香呈味物质,共同营造出了这种有别于其他香型的挂杯表现,展现出一种大气且稳重的挂杯质感。
三、清香型白酒的挂杯现象
清香型白酒整体风格讲究的是清香纯正、诸味协调,其酿造工艺相对简洁明快,发酵周期等也和其他香型有所不同。观察清香型白酒的挂杯情况,会发现其酒液在杯壁形成的液膜较薄,晃动后酒液下滑速度相对较快,挂杯形成的酒痕比较稀疏,远不如酱香型白酒那样细密繁多,也没有浓香型白酒的那种清晰规则感。而且其挂杯痕迹留存时间相对较短,很快就会滑落殆尽。这和清香型白酒成分中所含的香味物质相对更简单、清爽有关,主要的乙酸乙酯等香气成分让酒液在挂杯表现上呈现出较为 “轻盈” 的状态,和其整体清新淡雅的风味相呼应。
四、兼香型白酒的挂杯现象
兼香型白酒融合了两种或多种香型的特点,可谓集众家之长。从挂杯现象来说,它有着独特的表现。酒液挂杯时可能一开始兼具了不同香型的部分特点,比如酒痕的细密程度可能介于酱香型和浓香型之间,下滑速度也处于一种折中的状态。有的兼香型白酒会在挂杯痕迹上呈现出前期较细密而后慢慢变得稀疏的变化过程,这是因为它融合的不同香型成分在挂杯过程中先后展现出各自的影响,使得挂杯既有一定的醇厚感体现,又不失灵动,是一种复杂又别具韵味的挂杯现象。
五、凤香型白酒的挂杯现象
凤香型白酒有着自己独特的工艺和风味特点,它既有清香型白酒的淡雅清爽,又带有浓香型白酒的醇厚韵味。在挂杯表现上,酒液形成的酒痕不算特别细密,但也不是很稀疏,处于一种比较适中的状态。酒液下滑速度中等,挂杯痕迹的留存时间也处于一个适中的区间,它的挂杯现象就如同它的风味一样,在淡雅与醇厚之间找到了一种平衡,展现出独特的风格,让熟悉它的人一看挂杯情况就能初步感受到那种融合了两种韵味的别样气质。
六、米香型白酒的挂杯现象
米香型白酒以大米为主要原料,发酵酿造出有着浓郁米香的酒液。其挂杯时,酒液在杯壁形成的液膜相对薄一些,酒痕稀疏且较为纤细,酒液下滑速度往往较快,挂杯痕迹留存时间较短。整体挂杯表现给人一种较为柔和、清爽的感觉,很契合米香型白酒本身散发的那种轻柔的米香风味,仿佛从挂杯上就能嗅出那股淡淡的粮食香气,体现出自身原料和酿造工艺赋予的独特挂杯特性。
总之,中国白酒不同香型在挂杯现象上有着明显区别,虽然挂杯不能完全精准地判定一款酒的品质优劣,但它确实从侧面反映了各香型白酒的成分特点和风格特征,为我们品鉴和了解白酒增添了一个有趣且直观的观察角度。
图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