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文化报
顾恺之不仅是个有名的画家,他的画论文章也对后世的绘画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在他的画论文章《魏晋胜流画赞》中,顾恺之讲到了临摹画作的方法,以及选绢、着色、布局、画山、画人物等等应该注意的事项,其中还透露了一些自己作画的经验。他的《画记》之《清游池》篇言道:“不见京镐,作山形势者,见龙虎杂兽,虽不极体,似为举势,变动多方。”
顾恺之《女史箴图》(局部)
他的另一篇文章《画云台山记》,与山水画创作关系更为密切,虽然在流传的过程中有一些传抄的笔误,但仍可从现存的文字中看出描述云台山图的画法和设想。它不但有助于了解早期山水画的内容和风格,也可见当时山水画的具体技法问题。文中对画面上山形岩势的安排、树石的交错、溪涧的处理、云气的盘曲,甚至各部位的用色之法,都做了仔细的记载。
云台山是道教祖师张道陵修道成仙的名山。顾恺之设计的这幅画描绘了天师张道陵以跳到深谷中取桃子来考察其弟子们的情景,其中出现了张道陵、赵升、王长3个人物形象,以及作为背景的山岗、流水、岩石、桃树、孤松等形象。画面上作为故事背景的“积冈”“峭峰”“清流”等物象营造出了道家清静之境;而山势的高峻、岩石的棱嶒和水流的隐现,山峰与深涧的对比,都已经有了比较具体的安排。
虽然文中所记景物皆为人物之环境背景,却是画家苦心经营并着力探讨的部分。该文对于山水的画法,反映出如下探索:其一,“山有面,则背向有影”表现出对山水造型和背向光影的注意,画家对山体的表现不只注意到了山本身的形状,还注意到了背向的阴影;其二,“抱峰直顿而上,不作积冈,使望之蓬蓬然凝而上”强调了画山的取势与造势;其三,“下为涧,景物皆倒” 说的是绝涧之中峻石棱嶒,草木朝下生长,可见画家对自然物象的观察之细致,透露出画家对不同地形地势下景物的不同姿态的关注;其四,“凡三段山,画之虽长,当使画甚促,不尔不称”,说明了他对山势表现技法的研究,力求通过画家的技巧使原本“虽长”的山体显得“甚促”,也许他已经注意到了某些透视现象;其五,在对山体高峻之势的表现方面,“作清气带山下三分倨一以上,使耿然成二重”之法甚妙,这种描绘方法既显出了山的巍峨,还因云气的遮罩增添了些许神秘感,同时也为山水画增添了新的内容——云气的画法。
在顾恺之的时代,山水画逐渐从人物画的背景当中分离出来,成为真正独立的艺术门类,成为文人士大夫表达心灵和情感的手段。《画云台山记》中所记载的山水画法和对山水画创作的研究,为后世山水画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王 惠)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