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末,就开始参与推动传统水墨画革新的工作,他把画水墨当作是与自己的对话,没有展览和出版为精神上留给自己的半亩方塘。表示自己经常思考传统水墨在当今文化语境下的生存状态,还有拓展其表现域及表现力的问题,他尝试用一些新的材质、工具和方法做水墨,但是有些作品的形态远离了传统水墨画样式。在有人质疑他画的内容时,笑着回答:“我一直是在画传统。其实我只是试图用今天的观念和方法,去理解、阐释传统水墨画的内涵和美,希望它们能在艺术的当代形态中得以传承。”
中国水墨创新在当下社会,一直是个让人觉得无法超脱的传统艺术。这位一直致力于中国水墨创作的艺术家,在坚持十几年的水墨画创作历程中,今年再次给观众带来一批新作。这次展出的主要是他以新媒体为创作载体的水墨作品,是他在水墨画革新的思考和实践进程中的一次实验。多年来,持续进行《墨荷》系列的创作,尝试着以不同的材质媒介、用不同的方法手段来揭示水墨画的精神内涵。此次“半亩方塘——水墨综合媒介作品展”在深圳画院展出的作品分为三个单元:
第一个单元是数码喷绘作品。九十年代末,数码图像技术的成熟,为艺术家们提供了广阔的创作视野。通过Potoshop等图像软件微处理自己的纸本“墨荷”,其后,又别出心裁,摒弃稿本而直接用Potoshop的“虑镜”来处理摄影,时而模糊、时而涂抹、时而羽化、时而扩散,水墨的偶发效果与数码的规则变异互相交汇,整个画面扑朔迷离却又温润含蓄,运演出一种高古而又新奇的风格。展厅里在纸本“墨荷”前还展示了的录像作品,是其亲自拍摄的荷塘景色。静态的墨荷画面与动态真实的荷塘,形成又一虚实相应的荷塘。
第二个单元的作品是金属板上蚀刻的墨荷和书法影像。近年来,的视野也从平面进入了立体,从静态进入到了动态,进行了新媒体艺术的创作。展厅四壁是各种款式的画面,扇面、条屏、立轴、横披,主题依然是“墨荷”,但材质不再是轻盈的宣纸,而是厚重的金属――铜板和铝板。用感光的手法通过胶片将荷花的复制到金属板上,进行层层腐蚀,待深浅不同的图形渐渐显露出来后,再用黑色的油彩涂绘提醒。于是,我们看到的就不再是那些云烟般的水墨晕化,而是光阴和色泽的变化,犹如古镜一般,具足文彩之丽和殊异之观。
展厅四壁的中央,是方塘。方塘中映现的是以自己的风格写就的草书——朱熹的《观书有感》。非书非画,亦书亦画。这个图象经多种图像软件的处理,由投影仪投射在地面上,文字随着水波迭宕起伏、映带成趣,古老的书法艺术在这里获得了新的生机。
第三个单元的作品是装置、雕塑和灯光的合成作品。用材选取了建筑工地的废弃钢筋,经切割后焊接而成。这是一种即物即兴的处理手法,粗糙、甚至可以说是已经腐蚀了的材料,被巧思妙想地聚合在“漏窗”和“假山”这两个中国园林的景致之中,真可谓是“精而合宜”、“巧而得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为了使荷塘更显生机,展示时还加入干冰制造出的烟雾,仿佛置身于清幽的荷塘之中。
画荷一直是他长久以来青睐的创作题材且是他多年来持续进行的画题。说:“以荷萍入画,表达了历来人们对其寓意的和谐世界的向往,体现了当下人们‘和而不同’的文化诉求。”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