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香书屋
石涛《画语录》变化章里谈到风气的演变,他明确地提出:"夫画:天下变通之大法也"开宗明义说了: 画就是不断变通的。但是中国的文化喜爱演变而不是忽然的革命,演变是个漫长的盛极而衰的过程。 因此总有些人,对丢失了本来意义的东西死抱不放。石涛就谈到了当时那些不懂演变的道理,一味泥古不化的人:"今人不明乎此,动则曰:某家皱点,可以立脚。非似某家山水,不能传久。某家清淡,可以立品,非似某家工巧,知足娱人''"这里的几个"某家",应是当时的名家流派,可以解读为当时风气的引领者。这里的"今人",则指当时的画坛,石涛毫不讳言地指出当时画坛的愚昧,并不客气地说"(那样的话)是我为某家役,非某家为我用也,纵逼似某家,亦食某家残羹耳。于我何有哉!"
临松亭图
然而正如钱钟书在《中国诗与中国画》中所说的,"一个艺术家在创作中,始终无法脱离当时风气的影响,即使是刻意规避时风的影响,依然可以在作品里流露出来,就好比在风沙麦浪里看到了风的姿态一般。"既然逃不出风气的影响,那又如何做到不食某家残羹,不为某家役仆?
溪山云烟图
《画语录》是这么提到这个问题的:"或谓余曰:某家博我也,某家约我也。我将于何门户?于何阶级?于何比拟?于何效验?于何点染?于何鞯皱?于何形势?能使我即古而古即我?"石涛的回答很透彻:"如是者知有古而不知有我者也,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古之须眉,不能生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肠。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纵有时触着某家,是某家就我也,非我故为某家也。天然授之也,我于何师古而不化之有?"
--因为你画画的时候一直想着是别人的技法,所以才觉得去了那些自己就什么都不会。但是你的须眉非长在古人的脸上,古人的肺腑不能安人你的腹肠,你抒发的是你胸中之物,展示的是你的面目,与古人何干? 就算和某家有所相似,那也是他碰巧似你,不是你故意为之。何必师古不化?
雁山古居
这个"知有我" 三字,可以说是《画语录》的中心思想,石涛"一画法"解释虽然众多,但是始终是围绕着以"我"为中心去感知世界,以"我"为中心去倾吐感情,以"我"为中心驾驭水墨这三点来阐述的。关键在于务必是我而不是他人,故务必"知有我"。 这念只要一闪过,层层藩篱,快刀斩乱麻一扫而空,得个澄心净净。
云山翠枝读书屋
漫长的岁月积淀下了深厚的绘画知识,在时代不停的演变中,何去何从?石涛"知有我"的思想,对于中国山水画坛来说,不啻一盏明灯。
印章欣赏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