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华英才
引题:书与画,同质而异体。画取形,书取象;画取多,书取少。凡象形者,皆可画,不可画则无其书矣。
提语1:莽莽天宇,八万里云驰飙作;恢恢地轮,五千年治乱兴亡。在苏林看来,一切有形有影、有声有色的万象,都是书法家匠心的依据、创造的源泉,当然也是画家创造的源泉。
提语2:他的艺术世界、内心世界真诚、质朴,养浩然之气,正道仰攻,知难而进,厚积薄发。他不断拼搏,不断求索,不断向新的领域、向未知开拓进取。其作品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鲜明个性。
苏林:书画并茂 雄阔豪放
文/ 本刊记者 邓丽君 亚晓 图/ 本刊记者 林军
走进苏林的画室,很容易就会被他的书画作品所感染。手法厚重质朴,骨力内含。行笔酣畅,气韵贯通,既蕴含了传统的风骨,又尽显出新生的风貌。
苏林自幼习字,后研习国画写意。他常说:“每一个字就是一幅画。画具形,直观;书具象,抽象。我为人洒脱,书与画都是我内心情感的一种表达。”
梅花香自苦寒来。不断地奋进和开拓使苏林一步步向着书画大家的目标迈进。作为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他被联合国国际美术家总会推荐为联合国文化总署副主席,并被中国书画院聘为终身名誉教授。他还是中国当代艺术协会终身名誉主席,中国改革开放文艺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铁杵磨针 功到自成
苏林与书画的结缘,与家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1948年7月苏林生于陕西省宝鸡市的一个书画世家,他是在一片墨香中长大的。父辈们对于书法的喜爱和研究,令苏林耳闻目染。那时,逢年过节,三叔四叔总要把写好的对联贴到门上。很多对联的内容,他至今都还记得。“我特别喜欢书法在对联上呈现的那种韵味和美感,经常去看,回来就临摹练习。写完以后,再拿着写好的大字去比较,对照有哪些差距,然后回来再写。这样不知道反复了多少遍。”回忆自己10岁开始接触书法时的情景,苏林的脸上布满了快乐与自豪。“我对书法特别感兴趣。我就想着,我什么时候也能像他们写得那么好呢?我觉得,只要孜孜不倦地付出,必将取得硕果累累的回报。”
苏林的毛笔字渐渐在学校受到了老师越来越多的赞赏。那时候,学校要求学生都要学习写大字,而且写周记、作文也要用毛笔写。因为他的字写得好,所以老师经常要用他的毛笔字做其他学生的范本,让同学们临摹。不仅如此,老师们还把收上来的学生作业,交给苏林代为圈阅。说到此时,苏林不好意思地说:“那时候年纪小,真是有一种受宠若惊的感觉呢。”
纵观苏林的研书习画之路,可谓是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苏林说,因为喜爱所以留心,因为留心,所以偶有所得。
毕业后的苏林在文化馆工作了10年。10年间,他越发对书画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开始了一边工作一边研习书法的自学生涯。在文化馆工作的便利条件,使他结识了很多专业美术工作者,在互相交流和借鉴之中,苏林的作品日益成熟起来。
凡学书法的人,必先学楷书;凡学楷书的人,必选学欧、颜、柳、赵四体,而四体楷书的代表作是:欧阳询书《九成宫》,颜真卿书《多宝塔》,柳公权书《玄秘塔》,越孟俯书《寿春堂》。苏林精心研习,如醉如痴。他笑着告诉记者:“那段日子,我就像着了迷似的学习这些古代大书法家的作品。王羲之的《兰亭序》我到现在都可以背诵如流。”
他教过书法,教过美术。后来又从事艺术教育,进行书法美术教师培训、教学管理、教学研究。对于艺术的热爱使他始终珍爱手中的笔。
书画同源 相得益彰
苏林不仅精通楷书、行书、草书和隶书,对于国画也颇为擅长。他总说,书画不分家,画是书法的延续。书法注重气势之美、意态之美、韵律之美。中国绘画则是充分运用了书法艺术的抽象手段。书法的用笔是中国画造型的语言,离开了书法的用笔,就很难言中国画。书法的感悟,直接影响着绘画。书是画家用笔的基础教材。从而使中国画本身带有了强烈的书法趣味。国画的线条、墨韵,也处处都透露着抽象之美,使其有着独立的审美价值。也就是说即使离开了物象,单独地欣赏一笔一划、一点一块,都使人怡然有得、心醉神迷。
潘天寿在《新美术》中指出:“把书法中具有高度艺术性的线应用于绘画上,就是中国画中的线具有千变万化的笔情墨趣,形成具有高度艺术性的线条美”。
苏林认为,书法艺术重在书情。一幅书法佳作就是书者情感在纸上的轨迹。而一幅画不管大小,或工或写,都要有笔有墨,有情有趣,这样才能称得上是一幅中国画。他说:“‘韵’为书画第一要旨。书法的气韵和绘画的神韵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凡作书画都强调构建美的意境。作为一个书家或画家,不仅要有很扎实的书画功底,还要有深厚的字外画外功夫,更重要的是人品要高。艺术皆旁通,休养贵全面。”
苏林告诉记者:“书画不仅同源,而且互相借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交融,相得益彰。”他继而引用了宗白华在《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中所指:“引书法入画,乃成中国画的第一特点……中国画以书法为骨干,以诗境为灵魂,诗、书、画同属于一境层。”
莽莽天宇,八万里云驰飙作;恢恢地轮,五千年治乱兴亡。在苏林看来,一切有形有影、有声有色的万象,都是书法家匠心的依据、创造的源泉,当然也是画家创造的源泉。书、画家观察之、体味之、神会之,形诸笔墨,画家乃有笔底幻化万象,书家乃有毫颖竞走龙蛇。书画同源,是指艺术创造中最本质的源——自然,它是天地不言的大美所在。
在苏林的作品中,无不体现出了这样一种自然之美。遒劲的山峦、挺拔的翠竹、怒放的牡丹、傲雪的红梅……加之酣畅淋漓的书法做以点缀,使得整幅画充满了力度美、韵律美和着重美。带给人们无限的造型能力和宽阔的韵域。这就使得苏林的中国小写意画具有了一个突出的特点:画上题诗或题字,使诗、书、画汇合成一个艺术整体,给人以更加丰富的美的享受。
赞誉丰厚 远走海外
2003年11月,苏林作为正式代表赴越南首都河内市参加了中越书画联谊大展开幕式和国际书画交流。令他深感骄傲的是,越南首都俱乐部收藏了他的草书作品《沁园春•雪》、《观海听涛》、《中越情意深,同志加兄弟》等作品。并且他的作品被缅甸第一特区彭总司令兼政府主席收藏,彭总司令客厅至今仍悬挂有苏林书写的大横幅《沁园春•雪》。其书写的大横幅《三国演义》开卷词也同时被缅甸第二特区鲍总司珍藏。
2004年苏林参加了全国国际艺苑之星书画大赛,荣获“国际艺苑之星金奖”。2004年,他又参加了全国书画名家名作大赛荣获“华腾杯金奖”。在国家商务部主管的《国际商报》社举办的全国书画大赛中,苏林在众多选手中脱颖而出,被评为全国第5名。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苏林的一种求知模式,亦是他自我修养的途径。多年来,他的足迹遍布北京、上海、云南、成都、重庆、安徽、山东、江西、甘肃等地,在不断汲取当地文化底蕴的同时,也用自己的博学多才一路走一路播撒下了较高的影响和好评。2006年原甘肃省委书记李子奇为他题字:“苏林教授,书画并茂” ;原兰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炳午题字:“苏林教授,字精画雅”。
苏林的书画作品不但在国内已有广泛交流,而且已经走向世界。联合国世界粮农计划处刘大根主任收藏了古诗草书六条屏;联合国世界禁毒署岩龙处长收藏了《岳阳楼记》行书六条屏。如今,苏林的作品已经更多地远走日本、加拿大、越南等地,深得世界友人喜爱。
慈善事业 贡献力量
近年来,艺术家们总是走在公益慈善事业的最前沿,苏林也不例外。他常说,作为一名艺术家,我们能够表达自己爱心的方式,就是通过我们的画笔创作出作品,尽可能多地转换为资金,给需要救助的人们带去关爱、带去帮助。希望能够通过我们的努力,对社会公益事业能够作一些实实在在的贡献。
2006年,苏林在甘肃兰州写生作画。某日,他偶然听到甘肃省委、省政府及当地民政厅决定捐募资金给用水困难地区修建水窖,解决群众吃水问题的消息。当时他并没有带太多的现金,于是想到了捐字筹款的方法。当地政府部门得知他的想法后大力支持。经统计苏林共捐献了100多幅书法作品,按时价折合人民币约24万元。
2007年筹备奥运会期间,苏林在深圳巧遇为宣传奥运走遍中国的第一人——张大功 。苏林被张大功的精神所感动,特意向奥运会组委会捐赠了5横幅书法作品《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和一幅主题为竹子的六尺整张横幅国画作品。后来,在张大功特别邀请下,苏林前往山东潍坊,在风筝广场写出了一幅20.08米的长卷,象征2008年奥运会。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后。苏林怀着迫切的心情分别参加了北京世界华侨联合会举办的赈灾笔会、中国慈善总会发起的募捐笔会、民政部举办的赈灾笔会,以及中国民族书画院的赈灾笔会。那时,苏林常常奔走于各个笔会之间。他深切地表示,在灾难到来之时,我们能够用手中的画笔纪念遇难的同胞,为灾民祈福,并通过义卖、捐助等方式筹集善款送到灾区,是一个艺术家义不容辞的责任。4月14日,为表达对青海玉树灾区人民的爱心,苏林挥毫写下“大爱无疆”巨幅书法作品。
苏林热爱生活,热爱事业。他的艺术世界、内心世界真诚、质朴,养浩然之气,正道仰攻,知难而进,厚积薄发。他不断拼搏,不断求索,不断向新的领域、向未知开拓进取。其作品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鲜明个性,与大家产生强烈共鸣、共识的,正是这中华民族的亘古情怀、骨和魂。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