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书画艺术网
赵无极是当代著名的华裔法籍画家,他以华夏子孙博大的情怀,吸收欧美绘画流派的精华,并融汇东方源远深厚的文化,从而创造出他色彩瑰丽、恣肆汪洋、风神独特的艺术风格,备受世界艺坛的推崇,每当我们走近赵无极的作品,就如同贴近赵无极那颗真诚的心。赵氏青年去国,人在他方,但情系故国,站在西方的角度凝视东方之美,便如同从大西洋遥望彼岸的乡邦,“烟波江上使人愁”,在他画中不尽是暮色苍茫的宇宙感。“在他乡中重新发现中国”,是近世海外华人艺术家一个永恒的语话,赵无极在欧洲追综抽象表现主义艺术之际与宏观深邃的中国传统不期而遇,这究竟是巧合?还是一代海外华人艺术家的文化宿命?这问题颇为意味深长。
赵无极1921年生于北京,其家族根据族谱上溯可以找到宋朝宗室的血统,家中并藏有宋人米芾、赵孟頫的山水画作品,他的特殊的出身似乎为他的后来画风回归宋画气象伏下命中注定的一笔。1935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当日的国立杭州艺术学院(即现在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四十年代的中国虽然是风雨飘摇而烽火连天,但在文化上正是处于欧风美雨洗礼之时,在校长林风眠的薰陶之下,赵无极逐渐深入地了解马蒂斯、毕加索、莫迪里亚尼等西方现代艺术大家,1946年他组织了和林风眠、丁衍庸、关良、倪贻德、李仲生等亲近欧洲画风影响的青年画家的联展,展示了他们当时试图超越传统的新探索,引起艺术界的瞩目。
1948年,赵无极怀着对西方文化无比崇敬的心情,远渡重洋来到了巴黎,赵无极到达巴黎之初并没有马上进入创作状态,他四处游历,行踪遍及欧洲大陆的名山大川和各大美术馆,阿尔卑斯山白雪皑皑、莱茵河雨雪纷飞,他在异乡的旅途中不时撩起故国之思,因时局的变动,中国,在他的心中已成一个可望不可即的影象,他这段时期反复创作两种题材的作品:飘荡不定的船舶和在虚空沉浮的中国器具如:琵琶、瓷器、青铜器…….“空濛不见山河影,望见山河影更愁,”一缕缕乡愁如同他画中的细线,曲折颤动而若即若离,他已成无岸飘泊之舟,而唯一的港湾是他的艺术。从绘画技法语言来看他这批作品很明显借鉴了瑞士画家克利的表现手法,他从克利的作品发现了东方艺术的影子,一个与自己感受相近的内心世界。此后,以抽象表现主义的手法来呈现他心中的中国意象成了他作品的主题,他的作品起初是以中国古老的钟鼎文为形象,其画面中的虚空混沌的境界包孕着他那绵长而婉约的心迹,这种心迹分明是来自于他对中国传统极具个性的理解,老庄思想中虚实相生、玄之又玄的美学原则在他的作品有所体现,一如返回生命之初与精神的故里;进入60年代是赵无极艺术的成熟期,这些作品让人感到既遥远又亲近、变幻而神秘,他一再沉浸在唐宋绘画往日的辉煌,故国山川的意象时常含蓄地起伏于他的画面之中,其作品境界宏大的和静穆让人们一再感受东方精神的博大和虚灵,正似是一个人在山道上赶路,春夏秋冬、风霜雨雪都要体味,他在画中寄托了自已真挚的情感,色彩华丽而深沉,笔触奔放豪迈而纵横驰骋,不可抑止的激情弥漫着整个画面,多以高亢的笔调去呼唤远古英雄精魄的回归,或是以悲壮动人的色彩去构成挥之不去的伤逝和怀缅。
艺术无疆界,赵无极以他卓越的才华巧妙地融会中西方的文化,得到世界艺坛的盛誉。虽然抽象表现主义已是旧日黄花,但赵氏在西方的表现艺术形式中抒发飘逸玄远的东方心性,却永不褪色,这对于他作品的东方读者来说定然悠然心会而难以言说。
(责任编辑:admin) |